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考点强化练
(五)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维权斗争
一、选择题
1.1740年,中国1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1两银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A.正常贸易持续入超B.对外贸易长期出超C.鸦片走私无法禁绝D.商品市场普遍萎缩解析选C1740年至1828年时,中国对外正常的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1828年时银贵钱贱,说明此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19世纪时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从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故C项正确;清朝时商品经济继续发展,D项不合史实,故错误
2.(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该块地皮本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否则不能强拆由此可见广州租界()A.侵犯了清朝司法主权和农民利益B.是中方受制于英国而被迫划割C.遭到当时国人痛恨并且强制收费D.由清人拥有所有权并收取租金解析选D潘绍光是地主,所以不能说明英国侵犯了农民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国家受制于英国,而是站在个人角度说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国人痛恨英国,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地主潘绍光向英国出租土地时要求英方支付搬迁补偿费和租金,说明其拥有所有权,故D项正确
3.(
2018.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测评)鸦片战争前,离福州很近的崇安武夷茶最受外商欢迎,广东的“土丝”和长江三角洲的“湖丝”是中国生丝出口大宗,印度棉花的使用者主要是江浙等地的织户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的初衷是()A.掠夺中国市场的原料B.为英国商品寻找市场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适应英国工业革命的需要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印度棉花的使用者主要是江浙等地的织户”说明英国迫使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的主要目的并不全是掠夺原料,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在英国畅销,因此不仅仅是为英国的商品寻找市场,也是为了进口中国商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英国要求中国开放五口通商既是为了向中国输出棉花,又是为了便于进口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所以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适应英国工业革命是其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4.(2018・贵阳摸底)在一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清政府认为“准夷西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A.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B.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C.中英分歧巨大,致签约流产D.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解析选B近代中国受外国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故中国没有取得和英国平等协商的地位,故A项错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控制中国,故B项正确;中国在近代处于外国侵略的境地,只能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中英分歧巨大,致签约流产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不是侵犯国家主权,故不能体现出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
5.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③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④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解析选C从五口通商到十一口通商,逐渐从沿海深入到内陆,故
①正确;通商口岸不断增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
②正确;重庆的开设与日本甲午战争的侵略路线无关,汉口的开设与英法联军侵华的路线无关,故
③错误;列强侵略中国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所以开设的通商口岸基本位于沿江沿海,交通方便,利于把中国变成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故
④正确,选择C项
6.(2018・咸阳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通商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解析选D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通商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而英法等国是按照国际惯例和清政府进行交流,在清政府眼里只有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而没有国家平等原则和国际法等近代外交的理念,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7.(2018・佛山质检)1878年1月,日本《邮便报知新闻》发表了题为《论清国不可轻视》的文章,认为中国潜力巨大,“欲奉告有轻视清人思想者,交际各国中最可惧者即为清国”这一观点()A.体现出清政府的“贵华夏”观念
8.基于对中国物质力量的较高评估C.呼吁日本政府学习中国的近代化D.直接推动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解析选B日本媒体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潜力巨大,将中国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体现的是日本对于中国的态度,不能体现清政府的“贵华夏”观念,故A项错误;此时的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还处于优势,因此日本对于中国的态度是基于对中国物质力量的较高评估,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日本对于中国的态度,并不是呼吁日本政府学习中国的近代化,且此时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故C项错误;直接推动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故D项错误
8.(2018•汉中模拟)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解析选B“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可以判断该条约是《马关条约》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南京条约》的结果,故A项和C项错误;《马关条约》中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工厂,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故B项正确;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9.(2018彳氮水模拟)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解析选B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致使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广大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10.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C.洋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解析选B材料“拳匪四起……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体现了义和团对长青县带来的严重破坏,未涉及到清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义和团的行为体现了其破坏性,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可知,“拳匪”是指义和团而非“洋教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全国国民对义和团的态度,故D项错误
11.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B.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解析选A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B项错误;据材料“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可知,列强在华利益并没有实现最大化,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故D项错误
12.(2018•玉林、柳州模拟)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解析选A漫画体现的是提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仅体现了政府是漏斗,统治岌岌可危,还体现了外国在华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官府搜刮百姓,还有满足外国侵略者的内容,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在朝鲜首都汉城(现在的首尔)煽动叛乱,以此为战争提供借口中国派出部队平定叛乱于是,日本抓住协定的技术细节在仁川登陆到达汉城后,日本人树了个傀儡“摄政”取代朝鲜国王,并要求中国人撤出朝鲜半岛中国没有屈从这个要求,急忙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4艘巡洋舰从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出动,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打烂一艘巡洋舰,击毁一艘炮舰,俘获一艘炮艇并击沉一艘满载的运输船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美]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材料二在1894—1895年中日之战后,日本首先确立了被称为“亚洲大国”的权利,赫德伤心地说“日本的发展和表现,无疑是进化的一个最大奇迹,而且它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事物的进一步演变,日本人将更热爱工作,整个东方都将感到一只巨手在活动”早在1894年,赫德就预见到,“中国人的热血,已被过去20余个世纪的思想训练的冷却凝固但我坚信,这些重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时,我们这些外国人都会被一股脑扫出北京”——[美]乔纳森・斯潘塞《改变中国》
(1)日本急于“为战争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有利的外部环境?
(2)这场日本“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的战争后来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哪几次重大战役3日本通过哪两个关键步骤“确立了被称为‘亚洲大国’的权利”?4随后发生的试图将外国人“一股脑扫出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解析第1问,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及对外扩张的要求进行分析,并从列强、朝鲜、中国等方面归纳出有利的外部环境第2问,根据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进行列举第3问,联系促进日本国力强盛的明治维新及甲午中日战争进行归纳第4问,结合义和团在北京抗击外国侵略以及失败的史实回答答案1为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列强的纵容支持;朝鲜农民起义爆发,清政府的腐败落后2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3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4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赘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一是对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日本在瓜分中国的愿望上,与西方列强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得到它们的默许;二是日本对甲午中日战争性质的模糊化叙述,企图掩盖其侵略战争的本质答案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列强持默许态度修改建议二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侵中国”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