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6.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对该规定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教育承担着传播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功能B.历史研究应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C探寻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D.培养国民民族意识是历史教育核心目标
7.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A.留学B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B.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C.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8.1935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此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也需要督促其尽快加入国民党这些规定()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D.剥夺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
9.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10.1953年,中共中央发出对共产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A.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B.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C.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D.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能力素养提升练
11.有学者认为』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A.完全颠覆了旧式价值观念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12.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革命派儿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反应也不热烈,甚至保守派都未表现出太多不满,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虽然悲愤,却也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价值观念崩溃B.公民意识尚未觉醒C新式教育体系成型D.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13.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中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中共中央()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B.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注重德才兼备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4.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定格式簿……颁发各处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职能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方式
15.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五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B.“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C.“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D.“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稍次之地设立分会《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公司律》(1904年)一体保护之利益”《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
一、
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1907年)卿爵赏⑴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参考答案第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71.D通过奖励的办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反映出清末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动摇儒学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排除C项
2.A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此时的中国再不变革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A项正确变法图存的主张仍然受到顽固派的阻碍,排除B项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3.B材料反映的是废除科举制后出现的用人问题,因此,钱穆的观点是科举制在历史上曾有利于选拔人才,B项正确
4.D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项错误
5.D从材料可以看出,学堂分为三级,体现了新教育体制的特点;材料“授予举人功名”“授予生员功名”体现了旧教育体制的特点,故D项正确
6.A根据材料“凡教历史者……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历史教育注重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历史教育培养国民的正确历史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历史教育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故B项错误;探寻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为了“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历史教育核心目标的问题,故D项错误
7.B材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不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要学习中国的儒家经典,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仍兼讲中学二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体西用思想,不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排除C项;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兼讲中学:D项错误
8.C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公务员的任用与对国民革命的贡献、是否为国民党员等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这种公务员任用制度会造成任人唯亲、政治腐败等局面,不利于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9.D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故选D项
10.A根据材料加强干部理论教育可知,中共中央重视党内思想意识的培养,故选A项
11.D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很多学生加入了社会运动,引起传统社会的结构性变动,D项正确
12.D废除科举制是重大的政治改革举措,但是在清末并未引起较大反应,说明当时社会矛盾突出,不同的社会阶层关注点不同,D项正确;传统价值观念并未崩溃,排除A项;废除科举与公民意识无关,排除B项;废除科举并不意味着新式教育体系成型,排除C项
13.B材料体现中共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项正确;材料并未表明把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排除A项;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排除D项
14.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职能,故C项正确京师大学堂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改革的结果,A项因果倒置,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选拔的方式,排除D项
15.B材料中“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御史弹劾……考试”论述的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其中后两权是中国固有的制度,故B项正确
16.参考答案1措施: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2意义: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