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B.标志着军功爵制度的确立C.宣告了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削弱了周王“天下共主呀也位
12.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按德才标准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品级依据C.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D.中央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官负责选拔官吏
13.秦汉时期,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和郡各对其下属机构进行考核;与考核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可弹劾有罪的郡守、县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流程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备B.考核和监察制度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加强了被选拔官吏的责任感和执行力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14.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土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朝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土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A.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
15.近代以来,欧美兴起的文官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在吸取中国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基础上产生的1871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建立文官事务委员会,宣称:东方世界最开明、最有持久力的政府选拔官员的方法,我们美国放弃学习将失去一个优势据此,“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是指()A.人才选拔的公平性B.选拔权力归中央C.制度体系的严密性D.选拔标准重才学
16.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道“万里长城”明代统治者对监察官员的选任给予了高度重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监察官员选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监察官员的选任方式荐举吏部、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及三品以上京官荐举,吏部勘核,合格授官选补进士、举人、监生初入仕途即被选补改授进士通过朝考者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按成绩优劣授职面向社会招考,有临时和定期两种,考选后择优授职考选摘编自张国安《论明朝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明)弘治元年,左都御史马文升奏:“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官,自洪武、永乐、宣德年间,不分进士、知县、教官皆得除授,但选之甚精,而授之不苟”——摘编自龙文彬《明会要》材料三监察官员的选任也不乏中间多有不分贤否,但资格相应皆得授任者,所以未尽得人……明中叶以后,监察机制渐趋衰落和瘫痪,沦为结党营私的工具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亦遭严重破坏,实际上难以推行,成了一纸空文——摘编自张国安《论明朝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及其现代借鉴》⑴根据材料一,列举明代监察官员选任的方式,并总结明代监察官员选任的特点⑵根据材料
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监察官员选任制度的影响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明代监察官员选任制度的现代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在演进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51.A根据材料“乡长所进(推举),官长所选(面试问策),公所誓相(考察任用)”可知,三选制开辟了下层人士的渠道,对打破世卿世禄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A项正确;根据材料“乡长所进(推举)”可知,选官的权力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选制打破世家大族累世公卿的现象,未体现完善官僚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排除C项;三选制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其他诸侯国的选官制度,D项说法错误,排除
2.D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的籍贯回避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结党营私,D项正确;材料与瓦解了宗法血缘体系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
3.D根据材料可得出察举制逐步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弊端凸显,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地方势力,排除A项;B项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察举是自下而上,排除C项
4.A根据材料可知,西晋时期下层士人被举荐为官的人数比重较大,说明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受到削弱,A项正确
5.C材料“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反映出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故C项正确;吟诗作诗仅限于少数读书人,“全面繁荣说法不准确,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主动学诗,未体现中央加强思想控制,D项错误
6.C材料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的官员缺乏淘汰机制,这不利于官僚机构的精简,容易导致冗官问题的出现,C项正确;材料与专制皇权的强化无关,排除A项;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排除B项;宋朝时期是科举制的完善阶段,排除D项
7.B从材料可知,西晋的两位重臣都认为九品中正制度存在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说明这一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弊端凸显,违背了选拔优秀人才的设计初衷,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维护魏晋门阀政治的工具,适应了魏晋的政治实际,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有官员反对九品中正制,无法体现这一制度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8.A根据材料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扩大选官基础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吏治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
9.D从表中可以看出,长安、洛阳绝大多数的中央官员有家族仕宦传统,而江南地区这种现象占比较小,说明官场的人脉资源对官员任职有很大的影响,D项正确
10.C材料反映出身寒族的曹氏集团通过与士族豪门妥协,来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选官标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族为官的情况,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对中央集权加强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11.A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属于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拥有才能的土、鄙人、工商业者进入上层政治舞台,为诸侯国君出谋划策,A项正确
12.D九品中正制规定,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D项中的“中央行政部门”不正确,因此选D项
13.B对郡、县长官的考核和监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未提及官吏的选拔方式和流程,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D项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
14.A据材料可知,唐朝进士科考试录取的比例低,人数少,而通过门荫等途径录取的人数较多,可见,唐朝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A项正确
15.A科举制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公平取土,与贵族等级制、君主赐官制相比,无疑具有优越性,A项正确;选拔权力归中央不是欧美学习的因素,排除B项;科举制在中国逐渐走向僵化,体系并不是一直严密,排除C项;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实际上并不能够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1方式:荐举、选补、改授、考选特点:选任方式多样化、选拔者主体多元、选任程序标准化、重视对被选拔者的考核2影响:明代监察官员选任方式多样,有利于防止专权徇私、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明代监察机构更加专业、高效,提高监察水平、维护封建统治;明中叶以后,监察官员选任制度逐渐沦为结党营私的工具,加剧了政治腐败和明代灭亡3现代意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建设、纪检干部的选任必须严格统一标准、要建立监察官员考核制度
17.参考答案示例论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石阐述咱秦汉选官制度变革以来,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在其变革过程中,更加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改变了自古以来的选官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化,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成功获得土阶层的支持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历经千余年变革,深植于中国古代社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层力量,更使得国家统治日趋合理化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历代王朝统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