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2025(暨入学检测)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o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如果说唐代诗人的大量边塞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那么,宋代艺术就不免刻意调低了此一音高,而以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凸显出来,它以婉约风格的宋词和经典色彩的天青色宋瓷为代表又如果说唐人以气胜,那么宋人以韵胜气更偏于自然,韵则偏于人化不妨说,宋代文化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新内核,它具有某些内敛又优美的品格,这些品格具有向内搜求的特点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这就使得向历史回溯失去了必要性和动力质言之,唐宋之际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基础性的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大国韵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唐”的(摘编自张节末《论“宋韵”的美学向度》)材料二关于宋代文化的特点,有不少学者做过探讨著名宋史专家刘子健具体论证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文化的“内省”特点傅乐成教授总结唐、宋文化“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代文化则在“民族本位”的基础上,转向“单纯与收敛”,到了南宋,由于道统思想的确立,其“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坚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也就是说,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这与刘子健的“内省说”有相同之处宋代文化的确具有“内省”或“内敛”等特征,但如果作深入观察,也许可以发现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宋人在“祖宗家法”引导下,通过内省创造的所谓“宋型文化”,与“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并非对立与“四夷既服”、雄踞东亚的唐代不同,宋代版图狭小;而在五代十国的近一个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成败异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三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注】
①冲主幼主
②许、雒(lu6):许昌、洛阳
③高宗指赵构
④汝霖即宗泽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其举国[A]托孤于诸葛亮[B]而心神无[C]贰[D]诚君[E]臣之至[F]公[G]古今之盛[H]轨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使……安定,使动用法,和《石钟山记》“而此独以钟名”的“名”用法不同B.从事,和《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的“怀抱”都属于古今异义词C.制,制止,和《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相同D.固,本来,和《谏太宗十思疏》“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A.司马光笔下的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远超曹丕,能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所以才要求刘禅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政事全都交给诸葛亮处理B.王夫之并不否认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情感,但是却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刘备在志向与策略制定上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诸葛亮的志向也无法得以完全实现C.诸葛亮考虑的是联合东吴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不以为然;而犹亭战败,刘备死去,诸葛亮面对的又是非常不利的局面,无奈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D.张良、宗泽和诸葛亮,三位历史人物虽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大志,而他们的成败也与他们所遇到的君主、各自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际遇密切相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
(2)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藻亭乎?
14.三则材料都提及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但观点不尽相同请根据文本分别简要概括【答案】
10.BDG
11.C
12.A
13.
(1)刘备也是最初想要使自己强大起来,最终想要自己称王,雄心不曾收敛,与关羽相互投合罢了
(2)虽然汉朝运数已经衰弱,怎么会让英雄的热血不挥酒在许昌、洛阳,却在狭亭白白地流干呢?
14.
①材料一认为,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诸葛亮也向刘备表达了绝对的忠诚和决心
②材料二认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并非完全的信任与理解,刘备对关羽的信任超过了对诸葛亮的信任,这也是诸葛亮不能恢复汉室、灭掉曹魏的原因之一
③材料三高度评价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将其看作是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解析】【整体分析】这三篇文言文材料分别出自《资治通鉴》《读通鉴论》和《三国志》,共同探讨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司马光强调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托孤之重,表现出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王夫之则指出刘备与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分歧,认为刘备未能完全信任诸葛亮,导致蜀汉的失败陈寿则赞扬刘备的宽厚与知人善任,认为其托孤行为是君臣关系的典范三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复杂关系【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至于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托付给诸葛亮,而毫无疑心,确实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楷模“举国”前省略介词“以”,是状语,修饰“托孤”,不能断开;“托孤于诸葛亮”是状语后置句,B处断开;“心神”是主语,“无”是谓语,“贰”是“二心”,是宾语,D处断开;“君臣”是并列结构作主语,不断开;“至公”是宾语,省略谓语“出于”,G处断开“古今之盛轨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故选BDG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能力A.正确使动用法,使……安定/名词作动词,命名句意一定能使国家安定/而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B.正确从事,古义,共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句意你与丞相共事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胸前,心胸句意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C.错误意思不同制止/控制句意必定能制止陛下东征/登上皇帝的宝座来控制天下D.正确本来/牢固、稳固句意而事情的成败本来就不是他自己所能左右的了/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根据原文“汉主殂,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知,“政事全都交给诸葛亮处理”不是刘备要求的,而是刘禅继位后刘禅的决定故选A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强”,使自己强大起来;“自王”,想要自己称王;“相得”,相互投合2“虽”,虽然;“衰”,衰弱;“徒”,白白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写刘备病重之际,将国家大事与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所以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期待可见一斑;而诸葛亮也承诺将竭尽全力辅佐刘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向刘备表达了绝对的忠诚和决心材料二中,王夫之认为,“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刘备信任诸葛亮,比不上信任关羽,如果刘备能够像信任关羽一样信任诸葛亮,采取相应措施,或许三国历史的走向将大为不同材料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陈寿认为刘备对诸葛亮绝对信任,体现了君臣之间的至公至诚,是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参考译文材料一汉主刘备病危,命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如果太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你可以自行取代他”诸葛亮哭着说“我怎么敢不竭尽辅佐的能力,献出忠贞的节操,至死不渝!”汉主刘备又制诏命令太子说“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只有贤明,只有德性,才能让人臣服你与丞相共事,要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看待”刘备病逝,太子刘禅继位,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材料二谈论君臣之间交情的人,都会竞相提到刘备与诸葛亮刘备出兵伐吴时,诸葛亮说“孝直如果还活着,必定能制止陛下东征”诸葛亮的志向能够在刘备手下完全实现吗?真是悲哀啊!诸葛亮的大节和苦心,不能在当时被理解和体谅,而白白地以为实现抱负而鞠躬尽瘁,无奈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恨千古,宗泽临终吟咏着杜甫赞美诸葛亮的诗句,悲痛哀惋地死去,这是有原因的呀!诸葛亮的心愿,就是一定要保存汉室,一定要消灭曹魏政权如果蜀汉不与吴国交好,在内就会受到东吴掣肘而北伐不能顺利进行他的这一心思,只有鲁肃了解罢了孙权尚且可以体谅鲁肃与诸葛亮的用心,而刘备的志向却与他们不同刘备也是最初想要使自己强大起来,最终想要自己称王,雄心不曾收敛,与关羽相互投合罢了所以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比不上对关羽的信任刘备不死,吴国带来的灾祸就不能停息,祁山的蜀军就不能够北伐等到街亭战败,先主刘备死去,国家的精锐力量在夷陵丧失殆尽,一些与诸葛亮志同道合的老将如赵云都亡故了诸葛亮面对疲劳不堪的百姓、愚昧暗弱的幼主,图谋北伐,但事情不可能有所作为了诸葛亮所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唯有不顾自身来完成自己的志向,而事情的成败本来就不是他自己所能左右的了如果当初先主能像笃信关羽那样信任诸葛亮,听从赵云的劝谏,停止东征,乘着曹丕刚刚篡位,人心没有稳固的时机,与东吴结盟来共同进取中原,(此时)实力还很雄厚,气势也很强盛,虽然汉朝运数已经衰弱,怎么会让英雄的热血不挥洒在许昌、洛阳,却在花亭白白地流干呢?张良遇到汉高祖因而志向实现,宗泽遇到宋高宗因而志向受阻诸葛亮,张良,宗泽,都怀着深远良苦的用心而不能轻易告诉别人,这是一样的,而他们的成败却各不相同诸葛亮心怀大志却无法对别人表达出来,实在是千古的遗憾啊!材料三先主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宽容厚道,了解人才礼贤下士,有汉高祖的风范,有英雄的气度至于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托付给诸葛亮,而毫无疑心,确实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楷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唐庚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
①苦留客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即今已是丈人行
②,肯与年少争春风?[注]
①东君指司春之神
②丈人行指父辈,长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C.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
16.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答案】
15.C
16.
①梅花在桃李花开之时开放,显得不合时宜,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
②向来梅花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花来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
③梅花身为长辈,不屑与桃李争妍,暗示自己也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此梅花深感遗憾”错,“桃李未在交游中”表现的是梅花的高洁孤傲,没有遗憾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注意,“自尊”借助梅花来表现,是托物言志,需要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诗句加以分析
①“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苦留客”,正是桃李争妍的春深之际,竟然还有几支梅花在盛开,诗人感到很奇怪,难道是东君苦留的结果?梅花应在严冬开放,而这几支梅花却在桃李花开之时开放,显得不合时宜梅花就是诗人的化身,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
②“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向来梅花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花来往这里的“桃李”代表权贵或者世俗之人,而身为“梅花”的诗人向来不与之交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
③“即今已是丈人行,肯与年少争春风?”,“丈人行”就是“长辈”,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比在春天开放的桃李开得早,故有此一说;“年少”指的就是晚开的桃李了,因桃李开得正绚烂,春风得意,此处可以理解为当权者或者得势小人此句是说梅花身为长辈,不屑与桃李争妍“肯与”就是“不与”,暗示自己也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同学们在探究儒家“仁”的思想时,想到了《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老师说,《礼记•礼运》中“,”两句表述了同样的意思
(2)夏日早晨,雨过天晴,小明听到窗外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不禁想起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的“,
(3)宋词中,词人常常通过提及汉唐故都长安来隐喻或象征宋代的都城,以体现词人对历史的回顾或对故国的思念,如“,”【答案】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不独子其子
③.鸟雀呼晴
④.侵晓窥檐语
⑤.西北望长安
⑥.可怜无数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雀、晴、侵晓、窥、檐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到大兴安岭中的某处针叶林里散一会儿步,你很快就会发现不管朝哪个方向走,走多远,遇见的好像都是那几种杉树和松树,几乎
(1)但如果到赤道附近的某片热带雨林中逛一逛,你可能每走一段路都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种,并且很难再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仿佛错过了,就是永远热带的树,⑵
①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
②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就独立各自发现了这个现象
③他们认为,有些树距同种成年树木越近,
④针对其种子和幼苗的特异性天敌就越多
⑤这些特异性天敌通常会让该成年树木周围的种子和幼苗在发育为成年树木之前就得病死掉或被吃掉,
⑥而且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后来,其他研究者补充道,除了特异性天敌,大树间对同物种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以及它们的自毒作用(植物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质来抑制同类植物的生长),也有可能降低成年大树附近同类种子和幼苗的成活率热带森林中的大树排斥周围同类的生长,但相比之下,它们对和自己不同种的大树就多了一些包容也就是说,面对同种树它们过于“社恐”,但对于异种树,它们又表现得有些“社牛”,
(3)将这种“双标”体现得(甲)的,大概是热带森林里的那些稀有树种了如果在环境恶劣的高纬度地区,一个物种数量稀少,那或许就意味着它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乙)了但是在热带森林里,如果一种树的种群密度很小、数量稀少,那可能只是因为它对同种树过于排斥换句话说,它成为稀有树种,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它”为开头的单句,可以改变个别词语或句子的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社恐,指社交恐惧;社牛,指在社交场合表现得自信、活跃文中使用“社恐”“社牛”这样的现代流行语来描写热带森林中大树的生长特征,有怎样的文学效果?【答案】
18.甲淋漓尽致乙岌岌可危(或“危在旦夕”)
19.示例它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才成为稀有树种的
20.
②改为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各自独立发现了这个现象
⑥改为从而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或因而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21
(1)遇不到其他树种
(2)喜欢和同类保持距离
(3)可以说是非常“双标”
22.
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热带森林中的大树以人类的社交行为特征,新颖有趣
②“社恐”和“社牛”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情感体验,将其与自然现象关联,可以激发读者对自然界的同理心和亲近感
③使用流行语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鲜活、现代,有助于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空,根据上下句,此处应指热带森林里的那些稀有树种对于“双标”体现的程度,根据下文“换句话说……”,可知这种程度暴露、体现得非常彻底,所以可填“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充分透彻或痛快到极点,也指暴露得很彻底乙空,根据句中的“它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这里表述的是非常危险,马上要消失了的意思,再结合后面的“了”,可判断此处可填“岌岌可危”(或“危在旦夕”)o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危在旦夕危险在早晚之间,形容危险就在眼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画横线句子为二重复句,第一重为因果关系,第二重为并列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以“它”为开头,写一个单句,应先确定好单句的主干“它成为稀有树种”,然后再把并列关系的复句作为长定语补充到主干中,并让修改后的单句衔接紧密,没有语法毛病故改写的句子大致如它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才成为稀有树种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状语语序不当,应将“独立各自”改为“各自独立”
⑥句,不合逻辑,此处应是承接或因果关系,不是递进关系,应将“而且”改为“从而”或“因而”[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⑴处,从画线处的句子及其后句可知构成了转折关系,后句是说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种,并且很难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那么画线处所在的句子表达的意思应该和这个相反,也就是遇到的都是之前的那几种,这样结合“几乎”一词就可以判断,故此处可填遇不到其他树种第⑵处,画线句应该是这段的总起句,根据后面研究现象及结论,应该是说热带的树由于特异性天敌及营养竞争、自毒作用等,会距离同种成年树木远,结合主语“热带的树”,故此处可填喜欢和同类保持距离第⑶处,从所在的句子看,这是对热带森林中的大树“社恐”“社牛”现象的总结,再结合下句中出现的“这种‘双标……”,可判断此处可填可以说是非常“双标”【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题干中已明确了“社恐”“社牛”的内涵,在文中将其用于热带森林中大树的行为,从修辞上看,这是拟人,能起到新颖有趣的效果,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社恐”“社牛”是当代社会中十分常见的情感体验,很多人有过,且能够切身体会,将其用于热带森林的大树这一自然界的现象上,会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增加亲近感
③“社恐”“社牛”属于流行语,这样的语言会让作品显得更加鲜活,富有时代气息,从而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彰显出亲和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常言说“作文如做人”,是说写文章体现人的修养,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自欺欺人写作要说真话,抒真情其实,做人也是这样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真诚做人,认真作文“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格修养同样,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也如同他笔下的文章,真诚与否,认真与否,一目了然作文如做人,二者皆需真诚与认真认真作文,是对文字的敬畏,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古往今来,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用心血和真诚铸就的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以其严谨的态度和真实的笔触,写下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在写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隐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鲁迅以笔为武器,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他的文章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说“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真诚做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获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基础曾子杀猪教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诚信的重要性他深知,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真诚对待孩子,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后代商鞅立木取信,通过兑现承诺,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从而顺利推行变法他们以真诚待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成为千古美谈相反,那些虚伪做作、不认真对待作文的人,终将被历史淘汰一些所谓的“文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胡编乱造,抄袭剽窃,他们的文章虽然可能一时风光,但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在生活中,那些虚伪狡诈、不真诚做人的人,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友谊和成功他们或许能凭借欺骗手段获得一时的利益,但最终会失去他人的信任,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弘扬真诚做人、认真作文的精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人们往往难以分辨真假此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真诚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篇文章、每一次交流作为学生,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作文,用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抄袭他人的作品或敷衍了事在生活中,我们要真诚对待他人,不说假话,不做假事,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让我们以真诚做人的态度去认真作文,用文字传递正能量,用行动诠释人生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写文章引出做人的原则,强调了写文章和做人的共通之处写文章要有认真的态度,说真话,抒真情,做人也要要有真诚的态度,不欺骗自己和他人,也要说真话,抒真情考生可以围绕“认真”“不能自欺欺人”“说真话,抒真情”等关键词,结合做人的原则展开论述可以关联做人和写文章,作文就是一个人文学修养、世界观、情感价值观、思想才情的折射一个有深度的人,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一个人内心炽热、充满爱和柔情,才能写出正能量、大格局、有温度的好文章!强调做人要像写文章一样,保持真诚,不说假话,不做假事也可以阐述做人与作文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写好文章来提升做人的境界,以真诚的做人态度促进文章的质量,如岳飞精忠报国之赤胆忠城才能写出名传千古的《满江红》;屈原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操方有《楚辞》之问世;杜甫忧国忧民之济世情怀,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深沉的呐喊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如同对待写作,不敷衍,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认真对待工作,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认真对待感情,才能收获真挚的友谊和爱情;认真对待生活,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通过引用名言或讲述一个小故事引出“作文如做人”的主题,点明真诚、认真在做人与作文中的重要性接着,论述写文章说真话、抒真情的意义,可以列举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为例,如鲁迅的文章以真实犀利著称,反映社会现实然后过渡到做人也应如此,讲述真诚做人的具体事例,如曾子杀猪教子,体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反面论证,分析不真诚做人的后果,如某些人因虚伪、欺骗而最终失败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做人与作文都需要真诚和认真,呼吁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真诚、真实等品质立意
1.真诚做人,坦诚做事
2.认真做人,坚守原则
3.真诚做人,认真为文的实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就经常遭到西夏的侵扰;南渡后,更是只剩半壁江山因此,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不过,宋人的忧患没有导致颓废,而是在忧患中内省,在内省中寻找立身之本邵雍说“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见天人”这个“天人合一”便是宋人内省后形成的一种立身境界范仲淹在内省中形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忧乐观”,影响了整个宋代士人,至今依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人的内省不是“单纯与收敛“,更不是排他,而是“致广大”,即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博深厚、大气开放的气度邵雍的“天人合一”,范仲淹的“忧乐观”,就体现了这一点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又从广阔的宇宙空间与深远的历史时间中来确认人的社会角色再如苏轼提出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与天地同在,无穷无尽,其广博大气世所罕见与唐人的粗犷雄放不同,宋人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不仅精细入微,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也达到了精细化的境界宋代理学融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体在融汇过程中,宋代不同学派虽有各自的主张与立场,但均以儒家思想为主,汲取释、道两家的精华,融合成体大思精的理学体系,形成了宋代文化的大脑与灵魂在这个大脑的指挥下,宋人的生活,宋代的文学、艺术、陶瓷、建筑等文化作品,均具有精细化的特征,并于“尽精微”中,体现出丰富性与多元化“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宋人自身的修养,“极高明”是指人在立身处世时达到既高大又光明的精神境界;“道中庸”则指通达中庸之道,是通向“极高明”的一种修养途径它保证了和而不同的学派的形成,也促进了“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的展开,犹如“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离不开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宋代实施的是一个高度中央集叙制度,这个制度又是以广大庶族即平民士人为基础的反映在科举制度上,大量的庶族平民进入了政府的各级机构其他一系列的“祖宗家法”又强化了士人经世济民的能量,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从多方面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主、文化自断、文化自信的性格,造就了自先秦以来又一座文化高峰宋代文化的意与韵,根植于其独到的理学即哲学如果说,由各种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是一个人的骨骼支架,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人的血脉肌肤,那么哲学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与灵魂,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与信仰所在宋人虽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却善于内省,并在“祖宗家法”的保障下,个性得到了舒展和张扬,乃至逼向“极高明之境界这是宋代文化更深层的意与韵,也是“致广大”与“尽精微”的根本所在(摘编自沈松勤《宋代文化的意与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从其边塞诗中可以窥见,宋代艺术则以婉约词和天青色瓷器为代表B.对于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的说法,作者不赞同,但认为傅乐成和刘子健都赞同C.作者认为,宋人的内省是具有忧患意识的宋人在汲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广博深厚、大气开放的气度D.“道中庸”指通达中庸之道,宋人可通过这一途径提高自身的修养,进而达到既高大又光明的精神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近世感的获得不需要历史连续性,所以宋文化没有继承唐文化,就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宋人乃至自宋之后中国人深厚的忧患意识C.材料二引用邵雍和范仲淹的话,证明了宋人在内忧外患之中内省,在内省中寻找立身之本的观点D.材料二中的“祖宗家法”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等,它保障了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宋韵文化中“内省”特点的一项是()A.宋代瓷器,汝、官天青,定窑牙白,设色素雅、造型简约,却能引人进入“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B.从宋代开始形成了沿西湖堤岸种桃柳的特色景观,在宋韵文化的投射下,柳树已然成为西湖乃至杭州的精神符号C.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D.《梦华录》中的大宋美学令人惊叹,从钱塘到东京,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情,仿佛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在眼前徐徐展开
4.材料一中说“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非唐”体现在哪些方面
5.哪些因素促使宋代文化形成“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意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
1.B
2.A
3.A
4.
①唐人美学偏向于自然,而宋人美学偏重于人化
②唐人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复杂而进取,宋人文化则以民族本位为基础,复杂而内省
③唐人文化粗犷雄放,宋人文化精细入微,丰富多元
5.
①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
②宋代理学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形成宋代文化的精髓
③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大量的平民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同时士人经世济民的能量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得以强化
④根植于宋代独到的理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感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作者不赞同,但认为傅乐成和刘子健都赞同”曲解文意原文是“也就是说,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这与刘子健的‘内省说有相同之处”,“有相同之处”不等于都赞同这一观点,且作者对此是不完全赞同故选B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为近世感的获得不需要历史连续性”强加因果且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所以“宋文化没有继承唐文化”说法绝对故选A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写宋代文化对杭州的影响,不能体现宋代文化内省的特点C.表现的是宋韵文化“精细化”特点,不能体现宋代文化内省的特点D.写《梦华录》对宋代美学的表现很精彩,不能体现宋代文化内省的特点故选A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如果说唐人以气胜,那么宋人以韵胜气更偏于自然,韵则偏于人化”可知,唐人美学偏向于自然,而宋人美学偏重于人化结合材料二”唐、宋文化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代文化则在‘民族本位’的基础上,转向单纯与收敛“宋代文化的确具有‘内省或‘内敛’等特征”可知,唐人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复杂而进取,宋人文化则以民族本位为基础,复杂而内省结合材料二“与唐人的粗犷雄放不同,宋人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不仅精细入微,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也达到了精细化的境界”可知,唐人文化粗犷雄放,宋人文化精细入微,丰富多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二“北宋就经常遭到西夏的侵扰;南渡后,更是只剩半壁江山因此,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可知,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结合材料二“宋代理学融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体在融汇过程中,宋代不同学派虽有各自的主张与立场,但均以儒家思想为主,汲取释、道两家的精华,融合成体大思精的理学体系,形成了宋代文化的大脑与灵魂”可知,宋代理学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形成宋代文化的精髓结合材料二“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离不开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反映在科举制度上,大量的庶族平民进入了政府的各级机构其他一系列的‘祖宗家法又强化了土人经世济民的能量,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可知,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大量的平民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同时土人经世济民的能量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得以强化结合材料二”宋代文化的意与韵,根植于其独到的理学即哲学”“宋人虽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却善于内省,并在‘祖宗家法’的保障下,个性得到了舒展和张扬,乃至逼向‘极高明之境界”可知,根植于宋代独到的理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感悟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院四季叶辛上海浦东,近海边了,有一个小镇,人口不多,不过六七万,名叫书院初次走进去,我以为近年来基层重视文化,特意把这小镇改了个时髦的名字不料当地老乡说,我们这里从有镇子的那一天起,就叫作书院,方圆十里八里,都晓得的,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俗称这一区域的村民为书院人家离海这么近的地方,100多年前住的都是渔民,靠捕鱼捉虾为生我就好奇,如此沿海村庄,怎么会取名书院呢?名为书院的小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秋到书院,葵花籽儿熟了,稻米熟了,远近闻名的瓜果也熟了海边的天蓝得出奇,蓝得让人久久地望着出神,蓝得和远方的海似乎连接到了一起书院的老人、孩子以及辛劳操持家务和田地的妇女,随着地里的庄稼收进屋里,望着海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老人在等待儿子的归来,孩子在期吩父亲回家,当妻子的,更是以焦虑的心情,盼着能看见丈夫的身影风吹来,有声响、有凉意了,田野上收割过的土地袒露出了黝黑的胸膛,告诉人们,随着秋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出海打鱼的船也该归来了满舱满舱的鱼虾捕捞来了,除了尽情地享受丰收的喜悦,海吃海喝地品尝海鲜,吃不完的还能晒成鱼干,腌成咸鱼,更多的活鱼活虾自有渔行及时地运送出去,卖到集市上去,送进大上海的水产市场,让城里人也品尝新鲜的鱼虾卖得的钱,自然首先用来补足来年一家老少要吃的米啊,面啊还有多余的钱,就在晒场上修筑一溜五间两厢房的砖瓦房,粉墙黛瓦用来干啥呢?办学、修书院,让年年出海打鱼、在家务农的下一代读上书,读历朝历代提倡读的圣贤书当然,男孩女孩进书院来,首先是识字,字认得差不多了,就得读“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百家姓》,读《弟子规》,读《女儿经》……再不要让他们像上一辈那样,啃泥巴、出海、下苦力100多年前的书院人,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先把书院这地方称作书院场,后来又叫书院乡、书院人民公社、书院镇不管建制名称怎么换,“书院”两个字是祖宗定下来的,没有换过100多年前由于秋熟结出的果子,就这么延续到了今天夏天的书院是很美的,美在盛夏季节仍然像百花齐放的春天一样,有婉紫嫣红的花儿恣情怒放夏天的书院是很爽的,爽在入夏以后有西瓜吃全上海、全国最好的8424西瓜,其核心产区就在今天的书院8424西瓜,在上海,在江南,是公认的首屈一指的西瓜它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爽字,这爽包含着脆,包含着畅快,甜是不用说了这和书院得天独厚的砂质土壤分不开,同临海地方冬天寒冽、夏季酷热的气候分不开,更与瓜农们的悉心种植分不开到西瓜成熟的季节,书院人家的路边停满了来拉瓜的车,西瓜一摘下来,就装上车了如果没有预订,是没有瓜给你的买不到西瓜的朋友也不必沮丧,书院人家会给客人推荐阳光玫魂葡萄,晶莹的、闪闪放光的、皮肉透明的葡萄,让人一见就有种惊喜感,不由分说想含一颗在东北,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有“猫冬”的说法上海人不“猫冬”,而在海边的书院,追求的是冬宿“宿”在这里的意思是住下来一般来说,上海人的生活俚俗,不喜欢在离家近的地方过夜,人们却愿意来书院体验一番冬宿的滋味三五好友,找一户或两三户庭院农家,品茗,聊天,散步,到小河旁观赏典型的江南水乡农家安闲恬静的生活形态冬阳明丽的日子,午间在云海边,看水天一色的景致,望海鸥在湿漉漉的海滩上觅食逛一圈回来,农家主人会请客人尝一尝冬腊月里户户都会搓的汤圆,有甜的、咸的,有海米味的,各取所需更为普遍的是农家乐基层的联欢活动、学界的研讨、公司的联谊……社会上有什么需求,农家乐里就有啥服务,配套的设施一应俱全冬天里连带着元旦、春节,有许多辞旧迎新的活动,这时人们都喜欢到书院的农家里来,既领略了江南风情,又感受了文化气息,在冬宿的同时,还规划了第二年要干些什么虽是冬日,心里却总在想着春天很快要来了春天的文章写得很多了花儿的文章同样几乎被写尽了书院的春花几乎没人写过桃红李白油菜黄,蝶飞蜂舞鱼儿欢,书院的春天是色彩斑斓的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樱花谢了杜鹃开,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防风带附近、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娓紫嫣红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至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弥漫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而今,书院已经归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是特区里的特区呵!一条经过书院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快捷大道正在修建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上海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哦,书院是美丽的(选自《人间值一笑》2021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是()A.写夏日的书院,从视觉的角度写花儿的美,从味觉的角度写8424西瓜和阳光玫瑰葡萄的甜,让读者体会到书院夏日的美好B.写冬日的书院,以东北人“猫冬”和上海人不“猫冬”却愿意来书院冬宿进行对比,既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又凸显了书院冬日的活力与温情C.写春日的书院,首先使用短句连续成段的手法,指出了书院春花的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的空白,为下文具体写春花的色彩斑斓埋下伏笔D.书院的发展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上海将变得更美好,这种对未来的展望,让文章的时代气息更加浓郁
7.关于文中写“书院”名称的来历及传承的相关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是()A.作者先写自己对小镇名“书院”的误解,再写从当地老乡得知“书院”名称的历史悠久,能够激发读者对书院小镇深入了解的兴趣
8.小镇取名为“书院”,是因为当地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下一代成长的殷切期望,体现出他们对教育和文化的尊崇C.时隔100多年,小镇的名字虽然不断更换,却遵循先前的叫法,始终包含“书院”二字,让读者对书院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情感共鸣D.“100多年前由于秋熟结出的果子,就这么延续到了今天,运用借喻修辞,生动表达出“书院”小镇文化的延续,深化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
8.为什么说本文不仅仅是一幅幅风景画,更是一首首关于生活与情感的诗篇?
9.本文在描述书院的四季风光时,采用了秋夏冬春的顺序,而非传统的春夏秋冬作者这样安排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6.B
7.D
8.
①本文运用大量描写,捕捉到书院四季中不同景物的精美时刻,为读者呈现出书院四季的美丽风光
②本文在写景的同时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展现了书院人与自然、家庭、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好似关于生活与情感的众多诗篇
9.
①强调收获与期待的循环秋天是收获季节,也意味着旧循环的结束和新循环的开始,这样的顺序更强调了书院人家收获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②使主题更深刻,情感更饱满秋天的成熟奠定了喜悦基调,夏天的活力让情感更甜蜜,冬天的相聚加深了温情,而春天的新生让人充满希望这种叙述顺序使文章情感更饱满,主题更深刻
③关联历史、现在与未来叙述秋天时侧重导韩晓禹老爷历史,记录在夏天、冬天时侧重写书院的现在,描述春天时侧重展望书院未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反映了书院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发展
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写作顺序不同常规,这一创新能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读者带来新鲜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从味觉的角度写阳光玫瑰葡萄”错误,文章并没有从味觉的角度描写阳光玫瑰葡萄C.“为下文具体写春花的色彩斑斓埋下伏笔”错误,这里只是引出下文对春花色彩斑斓的具体描写D.“书院的发展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错,应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故选Bo【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D.“借喻”错误,“不管建制名称怎么换,书院’两个字是祖宗定下来的,没有换过100多年前由于秋熟结出的果子,就这么延续到了今天”中,作者把“书院”比作“秋熟结出的果子”,本体、喻体都出现,此处运用的是暗喻修辞手法故选D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理解和分析能力一方面,文中写书院四季的美丽风景,运用了大量描写,如“蓝得出奇”的天、“爽”的8424西瓜、“晶莹的、闪闪放光的,皮肉透明,”的阳光玫瑰葡萄,以及“水天一色”的景致等,作者捕捉到的书院四季中不同景物的精美时刻,都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的韵律和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文章不仅描绘了书院四季的自然美景,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情感,从秋天老人、孩子和妻子的等待与期盼,到冬天三五好友相聚的温馨与欢乐,再到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与希望,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叙述,使得文章不仅仅是一幅幅风景画,更是一首首关于生活与情感的诗篇【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秋天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预示着一个循环的结束和另一个循环的开始,文章以秋天为起点,可以更自然地过渡到夏天的丰饶与活力,再到冬天的温馨与相聚,最后以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作为结束,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和自然循环,这样的顺序更强调了书院人家收获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②从情感和主题看秋天的成熟与收获为文章奠定了基调,夏天的活力与甜蜜进一步丰富了情感层次,冬天的相聚与温情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春天的希望与新生则为整个文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种顺序在情感和主题上呈现出一种层次感
③文章在秋天的叙述中提到了书院的由来与历史,在夏天和冬天的描写中讲述了书院的重要,而在春天的描述中展望了书院的未来,这样这种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的顺序,不仅展现了书院四季的自然更迭,也反映了书院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④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打破了春夏秋冬的常规传统顺序,采用了秋夏冬春的创新顺序,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创作才华,也使得文章在众多描述四季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为读者带来了新鲜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汉主殂,•♦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谈君臣之交者,竞日先主之于诸葛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宗泽咏杜甫之诗而悲惋以死,有以也夫!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先主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不得而出也迨流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
①,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
②,而徒流于玳亭乎?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
③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
④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