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2023学年第二学期宁波五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8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社会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进程,正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6000多年前,社会明显分化,开始出现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华文明加速发展5000多年前,出现了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古国文明阶段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开始进入夏王朝时期,中华文明也从此进入以王朝为引领的文明一体化的王朝文明阶段夏朝之后的商朝,逐渐建立起王朝内部的各种政治和礼仪制度,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具、甲骨文字以及后世的文献典籍,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制度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将血缘纽带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确立“周天子”对各诸侯的“宗主”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京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理念开始确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这个文化认同,成为保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强大精神力量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并由两汉所继承和发展大一统保障着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坚不可摧公元36世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融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民族的大一统,这已经超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也在民族大融合中得到新的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说明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这说明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的文字,其发展历程清晰连贯又如,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诸如仁民爱物、天人合
一、一诺千金等道德信条,古人今人都深受其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了文明难以鹿续的深重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今天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度蒙尘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者疲于肾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与名人贤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晋书》卷八十,有删节)【注】
①尚子平西汉末年隐士材料二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鸽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节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A述B蒙C显D授E羲F之G耻H为I之J下K遣L使M诣N朝O廷P求Q分R会S稽T为U越V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羲之遂报书日”中的“报”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吾今且报府”的“报”意思相同B.“羲之既拜护军”中的“拜”字表示授予官职,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拜相如为上大夫”C“若蒙驱使”中的“驱使”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妾不堪驱使”中的“驱使”意思不同D.“始知学卫夫人书”中的“始”字的意思与杜甫《客至》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始”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羲之少有美誉周凯招待客人,在客人还没吃时先割下一块牛心炙递给他,羲之由此扬名B.羲之决定出仕他先前多次拒绝朝廷征召,但在儿娶女嫁后,接受了殷浩的建议为官任职C.羲之轻视王述他请求把会稿郡改为越州,此事连路上行人都觉得不妥,更被贤者耻笑D.羲之广闻博取游历后不断开拓视野,及时摆脱卫夫人书法的影响,探源明理,及其用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
(2)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14.朝廷公卿都爱王羲之的才能器量,多次召他做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推辞不就任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答案】
10.EKP
11.A
12.C
13.
(1)我向来没有在朝廷中任职的想法,在王丞相执政时,他坚决要纳我入朝,我誓死不答应,
(2)这时我五十三岁了,担心风烛残年忽然倒下(死去),姑且遗教于子孙而已(摘编自方志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材料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秉持和发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天下为公”“富而后教”的施政理念同频共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的世界观千年辉映今天,无数珍贵的文物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在物质建设层面的连续性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天或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如反映汉代土地交易的南阳铅质“买地券”,反映北朝均田制的敦煌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反映唐代土地交易的敦煌田契,以及宋以后推广到全国各地的鱼鳞图册等等,无不印证着历代王朝和劳动人民对土地的高度重视与精细化管理,一些抑富济贫的思想观念也能够从中体现出来建筑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构成了人们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如果说举世闻名的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唐大明宫遗址、明清故宫、苏州园林等,如同中华物质文明史上的明珠一样璀璨,那么古建筑所共同追求的序列层次美、结构精巧美、造型意境美等等,就连成了一条贯穿中华物质文明史的金丝,其中所蕴含的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更是中华物质文明连续性的精髓所在中华物质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土地和建筑上,也更多体现在日常细节上以中国古代的茶具为例,古人的饮茶风气从唐代开始盛行,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饮茶,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唐代茶文物,既有“邢白越青”的精美茶具,也有长沙窑十分“接地气”的“茶”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不分地域、贫富、男女、老少,均能共享茶香、吸取天地精华,小小一盏茶中充分浸润着中华文明的物质智慧面向未来,在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物质建设将更上层楼,成为我们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想要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获得充分的物质建设启发,就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使中国经脸体系化、理论化,能够真正指导当代和未来的实践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朴素观念到“裕民以政”的理论探索,能够看到物质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观点日渐成型;从“兼同”“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到“民胞物与”的哲学思考,能够看到物质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日臻完善……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散而不乱、主线突出,既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的古老密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法宝(摘编自刘礼堂《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保障;确立大一统理念,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具有促进作用B.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磨难,中华文明曾经遭遇到难以延续的严重危机今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了生机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富而后教”“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等思想,都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催生的重要理念D.从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建筑审美的共同追求,以及中华文明中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有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其经历了原始文明、古国文明和王朝文明等阶段B.民族大融合让中华文明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让中华文明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C.从今天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可以看出,各个朝代都有土地买卖制度D.只要发扬中华文明中的传统物质建设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早日得到实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自称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B.中华文明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丝绸之路的开辟、外来作物的引进、佛教的东传、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充分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精华C.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提出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文化传统D.中国史官制度源于商朝,周朝与各诸侯国已有“国史”撰述,各种体裁的史书,贯通古今,代代传承、世世研习,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未中断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别解释材料一中“大一统”和材料二中“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在文中的含义
5.两则材料都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论述对象,论述的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分析【答案】
1.C
2.B
3.B
4.
①“大一统”不仅指的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指的是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上的高度集中
②“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指的是从唐代开始盛行的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地域、贫贱等,皆饮茶的饮茶风气
5.
①材料一旨在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为什么中华文明有连续性,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大一统理念确立,大一统历史的开始、继承和发展,从汉字的发展历程和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的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华文明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的角度证明
②材料二旨在谈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给予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它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即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解析】ri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都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催生的重要理念”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富而后教”“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等都是古代传统思想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经历了原始文明”错,“5000多年前,出现了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古国文明阶段”,文中并没有“原始文明”的说法C.“各个朝代都有土地买卖制度”错误,文中只是列举了两个朝代D.“只要……就……”说法太绝对材料二是说“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散而不乱、主线突出,既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的古老密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法宝”故选B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B.证明的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他三项都是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结合“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可知,“大一统”不仅指的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指的是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上的高度集中
②结合“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不分地域、贫富、男女、老少,均能共享茶香、吸取天地精华,小小一盏茶中充分浸润着中华文明的物质智慧”可知,“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指的是从唐代开始盛行的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地域、贫贱等,皆饮茶的饮茶风气【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旨在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为什么中华文明有连续性,第一段“8000多年前”“6000多年前”“5000多年前”“4000多年前”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将血缘纽带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确立周天子对各诸侯的‘宗主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京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理念开始确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从大一统理念确立,第二段“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并由两汉所继承和发展”大一统历史的开始、继承和发展,第三段“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其发展历程清晰连贯……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第四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从汉字的发展历程和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的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华文明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的角度证明
②材料二旨在谈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给予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想要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获得充分的物质建设启发,就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使中国经验体系化、理论化,能够真正指导当代和未来的实践”它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即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例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B.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C.孔子触景生情,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他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D.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7.下列对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说明子贡不了解孔子心情骤变的真正原因B.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耍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C.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子贡来迟之意D.文中古琴意蕴丰富,是孔子人生写照,是他为了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是他理想受挫失落的慰藉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子贡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9.冯至在历史小说中创造了诗性的意境,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文体形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答案】
6.C
7.B
8.
①形象特点子贡是一个锚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
②作用他的形象反衬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守
9.
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与孔子相关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
②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来塑造孔子的形象,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
③作品对泰山、日出等的描绘,充满了诗化的意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错误,于文无据从原文“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储馔可怜他……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可知,表达了孔子对仲由的怀念和对仲由惨死的痛心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错误从“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可知,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他此时内心非常孤独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从“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可知,子贡是一个锚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从“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可知,忙于“货殖”逐利的子贡和孔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子贡的形象反衬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从“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处可知,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与孔子相关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从“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等处可知,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来塑造孔子的形象,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从“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等处可知,作品对泰山、日出等的描绘,充满了诗化的意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王羲之,宇逸少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年十三,尝谒周凯,凯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凯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遂报书日“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
①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时骡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