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浙江省钱塘联盟学年高一下学期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202320244命题嘉善第二高级中学张微微王思语审稿义亭中学倪丽媛萧山五中王虹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的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正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0.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赵与强秦[A]为界也[B]地亦[C]且岁危[D]民亦[E]且岁死矣[F]此文之所[G]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D.“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4.请结合丙文中的观点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赵王出兵的原因【答案】
10.BDF
13.
(1)(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14.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和赵王出兵的原因都是因为利益,游说者从利害关系入手劝说都比较容易成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赵国就将直接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每年也会兵灾不断,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句式相同,所以应在“危”“矣”后面分别断开,即在DF处分别断开;“所以”为“……的原因”,中间不应断开故选BDF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是“寡人”C.正确D.正确“蔽”,屏障/蒙蔽句意做赵国的屏障/大王被蒙蔽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根据原文“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可知,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第一个“封”,使……成为封地;“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焉,哪里
(2)“退”,使动用法,使……退;“置戍”,设置戍守;“何”,多么;“移”,改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由材料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诅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吕祖谦认为,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他怎么会撤兵呢?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由此可见甲文中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退兵能为秦国带来利益;乙文赵王出兵是因为如果不出兵的话赵国会“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所以赵国也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而出兵游说者从利害关系入手劝说都比较容易成功参考译文甲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转危为安”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孟尝君说“我来借兵,实际上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相反,魏国却连年战争不断,老百姓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今天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敌血结盟,那赵国就将直接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每年也会兵灾不断,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于是同意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丙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撮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的!(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
①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乙)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
①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5.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歌的首联、颔联均写景,绘制宏阔壮观图景,颈联叙述境遇,尾联抒发感慨B.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年老鬓白,漂泊无依,感怀家国,慨叹时势的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C.陈诗在颈联中以“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与时间的跨度上叙述其事,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D.杜诗在首联中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为描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酝酿气氛
16.明人胡应麟评论陈与义《登岳阳楼》说“得杜调者也”请从语言、内容、情感等角度,结合两首诗解释这条评论【答案】
15.A
16.
①语言上,陈与义这首诗风格沉郁雄浑,意境开阔宏伟,与杜诗相似
②内容上,两首诗描写叙事时空跨度阔大,多用雄壮之语杜诗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跨关III,“拆”“浮”写出洞庭湖的浩茫无际;陈诗写景远近结合,将“岳阳楼”和“帘旌”置于洞庭湖、长江和夕阳的宏大背景下,以“吴蜀横分”的典故赋予眼前景物厚重的历史背景,“万里”“三年”写出辗转流亡的苦难愤懑之深重
③情感上,两首诗都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内涵杜诗表达了国家边境动荡、自己处境孤危的哀伤忧苦,陈诗抒发了国家沦亡、自己沦落天涯的愤懑悲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与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首联、颔联均写景”错误《登岳阳楼(其一)》首联写景,颔联叙事;《登岳阳楼》首联叙事,颔联写景故选A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把握诗歌的语言、内容、情感的能力陈与义这首诗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陈与义这首诗的首联写到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写景远近结合,将“岳阳楼”和“帘旌”置于洞庭湖、长江和夕阳的宏大背景下并且写到“登临吴蜀横分地”,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以“吴蜀横分”的典故赋予眼前景物厚重的历史背景颈联写到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万里”“三年”写出辗转流亡的苦难愤懑之深重杜甫的这首诗首联写到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时间上抚今追昔颔联写到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空间上包吴楚、跨关山,“拆”“浮”写出洞庭湖的浩茫无际所以,在内容上,两首诗描写叙事时空跨度阔大,多用雄壮之语陈与义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写到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所以这首诗抒发了国家沦亡、自己沦落天涯的愤懑悲痛杜甫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写到亲朋好友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北方边境的战争仍未止息,靠着窗户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因此这首诗表达了国家边境动荡、自己处境孤危的哀伤忧苦所以,在情感上,两首诗都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内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3)在《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片中的“”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答案】
①.为国以礼
②.其言不让
③.千里澄江似练
④.翠峰如簇
⑤.肝胆皆冰雪
⑥.表里俱澄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澄”“簇”“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阵《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俭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熟能生巧,一用再用,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你该不会也准备做出这样的举动吧?B.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C.包身工基本的人权都没有,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选择自由D.“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句话原是出自《西厢记》的
19.选段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18.C
19.
①引用刘辉、沈侄期的诗句作为例证,说明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②从屈原创造性地发现“木叶”的奥妙,到杜甫在《登高》中对“落木”的再创造,引用初步揭示了古代诗人的继承和创新,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意蕴
③引用诗句,引出议论话题,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如围绕《登高》中“落木”挖掘“木”的内涵的具体分析
20.
①在“屈原”前填加“自从”
②将“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调换位置【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用法是表示着重强调,“叶”是句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A.表否定和讽刺B.表示特定称谓,此处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C表示着重强调和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D.表示直接引用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引用诗句作用的能力
(1)由“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辉《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侄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可知,作为例证,诗句的引用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2)由“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可知,从屈原创造性地发现“木叶”的奥妙,到杜甫在《登高》中对“落木”的再创造,初步揭示了古代诗人的继承和创新,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意蕴
(3)由“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可知,通过引用诗句,引出议论话题,诗句通常具有更强的抒情色彩和诗意,这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语病有二第一处,“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成分残缺,原句与“此后的诗人们也就”不能很好呼应,“此后”是时间词,由语境看,应该是“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之后,故应该在“屈原”前填加“自从”,让该句成为下一句的时间状语第二处,“于是熟能生巧,一用再用”语序不当按照逻辑,“一用再用”才有熟,熟了才能有巧修改时应将“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调换位置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假如你是某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宣传工作,请你发挥专业才能,使民众对传染病有更科学、深入的了解
21.你在搜集关于新冠的科普信息时,注意到了以下三条关于疫情的谣言,请分别归纳这些信息的语言特征并作简要分析,以帮助人们辨别真假谣言一999%的新冠病毒十分钟就能被茶水杀灭谣言二近期不能去外资超市,冷冻柜不能接触谣言三震惊!身边最常见的食物竟可杀灭新冠!大蒜切片氧化含服可杀灭新冠病毒【答案】语言特征
①科学、准确,强烈的动词,增强了信息的力度
②使用了警告性的语气,具有特定的指向性
③吸引眼球的词汇,贴近日常生活又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分析
①这条谣言给出的数据看似精确,但实际上缺乏科学研究的支持
②这条谣言利用了人们对疫情的担忧和恐惧心理,通过制造恐慌来传播不实信息
③这条谣言夸大了大蒜的功效,没有提供科学的证据来支持其观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判断的能力谣言一使用了具体百分比(
99.9%)和精确的时间(十分钟)给人一种科学、准确的印象同时,使用了“杀灭”这一强烈的动词,增强了信息的力度科学事实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和同行评审才能确认这条谣言给出的数据看似精确,但实际上缺乏科学研究的支持此外,茶水杀灭病毒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病毒灭活通常需要特定的物理或化学条件,而普通茶水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谣言二使用了警告性的语气,强调“近期”和“不能”,制造了一种紧迫感和恐慌氛围同时,将矛头指向“外资超市”和“冷冻柜”,具有特定的指向性这条谣言利用了人们对疫情的担忧和恐惧心理,通过制造恐慌来传播不实信息实际上,新冠病毒的传播与超市的外资背景或冷冻柜没有直接关系,防控的重点在于个人卫生和社交距离等措施谣言三使用了“震惊”这一吸引眼球的词汇,同时强调了“身边最常见的食物”和“杀灭新冠”这两个关键点既贴近日常生活又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大蒜确实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它能杀灭新冠病毒这条谣言夸大了大蒜的功效,没有提供科学的证据来支持其观点同时,通过夸大和吸睛的手法来传播信息,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22.面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疾控部门提醒市民,防范聚集性疫情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好个人防护,不聚集不扎堆,保持社交距离请你拟写一条宣传语,提醒市民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要求;语言得体,语气亲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答案】拒绝扎堆,不图热闹;保持社交距离,安全他人自己【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语的能力宣传语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面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好办法就是做好个人防护,不聚集不扎堆,保持社交距离所以要向市民宣传不聚集不扎堆,保持社交距离,鼓动大家做好个人防护“拒绝扎堆,不图热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向市民宣传了不聚集不扎堆,保持社交距离“保持社交距离,安全他人自己”号召大家做好个人防护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来,“躺平”和“内卷”,“佛系青年”和“狼系青年”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年轻人圈迅速窜红如果把0度意味着“佛系”“躺平”,那么90度就代表着“狼性”“内卷”,而有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躺也躺不平,卷又卷不动”,于是“45度青年”“45度人生”等词应运而生有人认为“45度人生”是蓄势待发的起跑状态,是自我修整达到平衡的中庸智慧,而有人却认为这是逃避战斗、又不甘失败的尴尬境地对此,你怎么看?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把人生态度和“角度”关联,提出了一个新概念“45度人生”,将其定义为“既不躺平’、也不内卷,处于中间状态”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消极方面看,正如材料中一些年轻人所言,这种人生对他们而言,属于“躺也躺不平,卷又卷不动”,并非这些人的主动选择,而是不上不下,进退两难时的无奈之选;但从积极方面看,这种生活方式,既摆脱了“躺平”之颓靡,又不至于陷入无意义的“内卷”,其实正是最理想的生活态度“45度人生”是好的,但它应当是一个人生整体的长期目标,是我们平衡自身状态,认清自身之后自然而然的追求从短期来说,我们难免在各种角度之间“大幅度摇摆”,有时我们不得不加班加点、奋力拼搏,以“逼自己一把”,实现对自身的突破;有时我们也要懂得放松,让自己做好充分的休整,以迎接下一段挑战总而言之,我们不必追求让自己永远处在“45度”这样一个完美的角度上,而要张弛有度,能屈能伸,从长远来看,不偏不倚,处于“躺也躺得下,卷又卷得动”的“完美45度人生”,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写作时,本文可写成驳论文考生可从材料出发,针对材料中部分年轻人所想的“45度人生是‘躺也躺不平,卷又卷不动之观念进行反驳,借此提出观点应正确对待“卷”与“躺”的关系,让自身在拼搏与休息中找到平衡点,对此进行论述;最后在结尾处发出呼吁,再次重申观点,收束全文立意L“躺平”不可取,“0度青年”做不得24“内卷”无意义,“90度青年”过犹不及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节选百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25张弛有度、能屈能伸,才是“45度好青年”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间接演化而来的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C.“净”和“丑”虽然在装扮上都以涂面为标志,但在表演上“净”更趋于正色D.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的脚色分类的变化,最终影响的是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2.下列选项,最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戏剧的代言体,与古典诗歌中的闺怨诗之代言体实现代言的手段是一致的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C.戏曲的脚色体系不但解决了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且与戏剧一般规律内在相通D.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演员与角色间存在的多重关系,演员与角色分离使表演更加自然
3.根据原文对相关概念的描述,下列专业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取材维何?优人所谓‘配角色是己喉音清越而气长者,正生、小生之料也”B.“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脚色”C.“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D.“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4,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用上“从而”,“这是”二词,改写材料二画线部分,使之更严谨简练,富于理性可以适当增删、更换语词、文句,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字
5.两则材料均运用大量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请在材料
一、二中找出三种不同的论证方法,作简要说明并分析效果【答案】
1.B
2.C
3.A
4.示例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从而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这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
5.
①引用论证,如材料一第
⑤段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如材料一第
⑤段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
③对比论证,如材料二第
②段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使观点突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错误,根据“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可知是因为出现明显区隔,所以成为两个行当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是一致的”错误,根据“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等内容,可知戏剧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化妆、摹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完全不同B.“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错误,变或然为必然,根据“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的手段……”,可知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D.“演员与角色分离使表演更加自然”错误,根据“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可知演员与角色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就无所谓“分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配角色”错误,“正生、小生”是行当,应该是“配脚色”故选A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仿用句式的能力照材料一画线句子中,“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是原因,“从而”表示结果,结果是“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最后进行总结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参照这个示例,根据材料二画线句子提供的信息,可将原因概括为“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置于句首,接着用“从而”指出其结果,结果可概括为“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最后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这是)这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改写后大致如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从而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这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论证,如材料一第
⑤段,有明确的观点“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论证时引用了学者延保全的话,“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用学者的原话进行佐证,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如材料一第
⑤段列举女性角色“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列举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用列举的事例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增强了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如材料二第
②段“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小题幸福的家庭鲁迅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那么,就来做家庭然而怎么做呢?他跳下卧床,四五步走到书桌面前,坐下去,抽出一张绿格纸,毫不迟疑,写下一行题目道《幸福的家庭》他的笔立刻停滞了;他仰了头,两眼瞪着房顶,正在安排那安置这“幸福的家庭”的地方他想“北京?不行,死气沉沉,连空气也是死的江苏浙江天天防要开仗;福建更无须说四川,广东?都正在打山东河南之类?阿阿,要绑票的,倘使绑去一个,那就成为不幸的家庭了上海天津的租界上房租贵云南贵州不知道怎样,但交通也太不便……”他又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好地方,于是终于决心,假定这“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叫作A“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就是主人和主妇,自由结婚的,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不行不行,那不行!二十五斤!”他听得窗外一个男人的声音,不由的回过头去看,窗幔垂着,日光照着,明得眩目,他的眼睛昏花了;接着是小木片撒在地上的声响“不相干,”他又回过头来想,什么二十五斤?他们是优美高尚,很爱文艺的……”他觉得胃里有点空虚了,放下笔,用两只手支着头,教自己的头像地球仪似的在两个柱子间挂着“……他们两人正在用午餐,”他想,“桌上铺了雪白的布;厨子送上菜来,中国菜什么‘二十五斤?不管他送来的是第一碗,但这第一碗是什么呢?……”“劈柴,……”他吃惊的回过头去看,靠左肩,便立着他自己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什么?”他以为她来搅扰了他的创作,颇有些愤怒了“劈架,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好好,就是两吊五”“称得太吃亏了他一定只肯算二十四斤半;我想就算他二十三斤半,好不好?”“好好,就算他二十三斤半”“那么,五五二十五,三五一r五,”“唔唔,五五二十五,三五一^r五,……”他也说不下去了,停了一会,忽而奋然的抓起笔来,就在写着一行“幸福的家庭”的绿格纸上起算草,起了好久,这才仰起头来说道“五吊八!”“那是,我这里不够了,还差八九个……”他抽开书桌的抽屉,一把抓起所有的铜元,不下二三十,放在她摊开的手掌上,看她出了房,才又回过头来向书桌他觉得头里面很胀满,似乎柱才亚叉叉的全被木柴填满了,五五二十五,脑皮质上还印着许多散乱的阿拉伯数目字他很深的吸一口气,又用力的呼出,仿佛要借此赶出脑里的劈柴,五五二十五和阿拉伯数字来果然,吁气之后,心地也就轻松不少了,于是仍复恍恍惚惚的想“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于是一碗‘龙虎斗’摆在桌子中央了,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眯眯的你看我,我看你……”“这似乎有点肉麻,哪有这样的家庭?唉唉,我的思路怎么会这样乱,这好题目怕是做不完篇的了……”他终于忍耐不住,回过头去了就在他背后的书架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唉唉!”他吃惊的叹息,同时觉得脸上骤然发热了,脊梁上还有许多针轻轻的刺着“吁……”他很长的嘘一口气,仍然想,“幸福的家庭的房子要宽绰有一间堆积房,白菜之类都到那边去主人的书房靠壁满排着书架,那旁边自然决没有什么白菜堆卧室床底下很干净,……”他当即一瞥自己的床下,劈柴已经用完了,只有一条稻草绳,却还死蛇似的懒懒的躺着拍!他腰骨笔直了,因为他根据经验,知道这一声“拍”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他们的三岁的女儿的头上的声音“幸福的家庭,……”他听到孩子的呜咽了,但还是腰骨笔直的想他听得呜咽声高了起来,也就站了起来,钻过门幕,想着,“马克思在儿女的啼哭声中还会做《资本论》,所以他是伟人,……”走出外间,开了风门,闻得一阵煤油气孩子就躺倒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一见他,便“哇”的哭出来了“阿阿,好好,莫哭莫哭,我的好孩子”他弯下腰去抱她于是放下她,拖开椅子,坐下去,使她站在两膝的中间,擎起手来道,“莫哭了呵,好孩子爹爹做‘猫洗脸给你看”他同时伸长颈子,伸出舌头,远远的对着手掌舔了两舔,就用这手掌向了自己的脸上画圆圈“呵呵呵,花儿”她就笑起来了“是的是的,花儿”他又连画上几个圆圈,这才歇了手,只见她还是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他忽而觉得,她那可爱的天真的脸,正像五年前的她的母亲,通红的嘴唇尤其像,不过缩小了轮廓那时也是晴朗的冬天,她听得他说决计反抗一切阻碍,为她牺牲的时候,也就这样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他惘然的坐着,仿佛有些醉了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连你也来欺侮我!不会帮忙,只会捣乱,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门幕忽然挂起,劈柴运进来了他也忽然惊醒,一定睛,只见孩子还是挂着眼泪他向旁边一瞥,劈柴正在进来,”……恐怕将来也就是五五二十五,九九八十一!……而且两只眼睛阴凄凄的……”他想着,随即粗暴的抓起那写着一行题目和一堆算草的绿格纸来,揉了几揉,又展开来给她拭去了眼泪和鼻涕“好孩子,自己玩去罢”他一面推开她,说;一面就将纸团用力的掷在纸篓里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八日[附记]我于去年在《晨报副刊》上看见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的时候,就忽而想到这一篇的大意,且以为倘用了他的笔法来写,倒是很合式的;然而也不过单是这样想到昨天,又忽而想起来,又适值没有别的事,于是就这样的写下来了我觉得他的作品的收束,大抵是不至于如此沉闷的但就大体而言,也仍然不能说不是“拟”——二月十八日灯下,在北京记(选自《彷徨》,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他与妻子的交流只剩生活琐事,体现两人毫无感情,已经形同陌路B.第一处指幸福家庭所在地但幸福之地难以找到,暗指当时中国无幸福可寻C.“二十五斤”五五二十五”等数字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也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D.他虽然面对种种现实危机,但仍对孩子尽力展现出慈爱的一面,暗示这个家庭仍然存在着通往幸福的希望之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大量使用省略号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展现了其“硬写”而不能的窘状
8.鲁迅在小说中以悲剧性的笔调,讽刺了当时社会对于“幸福家庭”的浪漫主义摩登想象C小说以第三人称“他”的全知视角行文叙事,有利于表现人物内心,丰富作品主题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具体可感
8.小说中三次出现劈柴这一情节,作者这样设置有什么作用?
9.小说采用“一虚一实”两条线索行文,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
6.A
7.B
8.
①三次反复使用,既有线索的功能,又增强了行文脉络的层次感与节奏感
②“劈柴”的隐喻内涵揭示了小说主题
9.
①虚线主人公构思作品《幸福的家庭》中的家庭生活,安静、优雅、有序
②实线主人公现实中的家庭生活,喧闹、庸俗、局促
③双线平行推进,现实和理想形成反向对比,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反映作品深刻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A.“两人毫无感情,已经形同陌路”错,小说中的他与妻子都在为共同的生活操心努力故选Ao【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鲁迅在小说中以悲剧性的笔调”错,应为“喜剧性的笔调”故选B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中的“劈柴”意象的线索功能非常清晰,小说三次集中写到“劈柴”意象,第一次是主人公正在构思文章,主妇告知他家里的劈柴用完了,因而打断了他的思路;第二次是主人公在构思文章时联想到了卧室床,随即把目光转向自己家的床,发现劈柴已经用完了,思路从而再次被打断;第三次是主人公在哄女儿时,由女儿的嘴唇联想到了她母亲的嘴唇,当主人公陷入甜蜜的回忆中,思绪被突然运进来的劈柴打断了“劈柴”意象作为一个闯入者,它的职责就是不断把主人公从主观意识中拉回现实鲁迅先生在情节的转换与跳跃之间设置了一个“劈柴”意象,就使起承转合不流于生硬简陋,“劈柴”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甚至产生了一点蒙太奇的效果,作者三次反复使用同一意象,既有线索的功能,又形成了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波动,从而增强了行文脉络的层次感与节奏感
②“劈柴”意象一出场,便为小说设定了琐碎庸常的生活情境,奠定了日常化的叙事基调,同时单调乏味的生活在一点点蚕食着主人公的生活热情它的隐喻含义共同揭示了繁琐庸常的日常生活对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挤压这一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线索的能力
①小说采用“一虚一实”两条线索行文,虚线是主人公构思作品《幸福的家庭》中的家庭生活,“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于是一碗‘龙虎斗’摆在桌子中央了,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眯眯的你看我,我看你……”构思和想象中幸福的家庭是安静、优雅、有序的
②实线是主人公逃不脱的窘困现实,现实中的家庭生活,充满着喧闹、庸俗和局促如“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连你也来欺侮我!不会帮忙,只会捣乱,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
③幻想与现实故事的“双线”交织以幻想中的“幸福的家庭”的构思为主要故事,和“现实中的家庭”互为交织,共同推进情节发展,丰满了人物想要努力生活而不得的窘迫、矛盾、纠结的形象,拓深了旧时代知识分子被生活所困难以实现精神追求和理想的主题双线平行推进,现实和理想形成反向对比,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反映作品深刻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夜缝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日“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日“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日“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日“寡人不能”孟尝君日“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日“可得闻乎?”孟尝君日“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秋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