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期末素养测评卷
(二)教学设计学年苏-2023-2024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期末素养测评卷
(二)-科学探究与实验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第16周,星期三,第1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本节课将围绕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核心内容,通过期末素养测评卷
(二)的实践操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程将重点关注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与分析,以及基础的科学实验技能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设计简单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2.科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法
3.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合作、尊重和负责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4.科学技术与社会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等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数据分析方面难点
1.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学生在分析数据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解决办法
1.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设计实验,提高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教师提供实验模板和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减少设计难度
3.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思维导图等工具辅助学生整理思路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理解和应用
5.对学生在数据分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提供反馈,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确保学生理解核心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思想碰撞激发创新思维
3.实验法设计具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展示科学实验过程和现象,增强视觉和听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互动软件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科学探究,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3.实物演示使用实物和教具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提高认知效果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冰融化、植物生长等,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是什么?”-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成为一个科学侦探,一起揭开这些现象的奥秘?”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围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讲解,重点介绍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等环节-通过讲解和案例分享,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活现象,强调科学思维的重要性-采用互动提问的方式,确保学生跟上讲解节奏,实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巩固练习(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练习,让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生生互动和思维碰撞
4.课堂提问与互动(5分钟)-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培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拓展科学知识
5.创新教学与双边互动(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其他生活现象,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展示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组的实验设计和结果,鼓励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6.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撰写观察日记或小论文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自然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究
2.运用科学思维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法
3.通过分组合作设计实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享观点和听取他人意见
4.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的科学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5.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6.通过观察日记或小论文的撰写,提高写作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形成对科学现象持续关注和思考的习惯
7.理解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在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升自信心和公共表达能力重点题型整理
1.实验设计题-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的现象-答案准备两组相同的植物,一组放在阳光下,另一组放在阴暗处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绿素含量等持续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植物的生长状况
2.数据分析题-题目以下是小明记录的水温变化数据,请分析并得出结论I时间(分钟)|水温(摄氏度)||0|20I10|25I120130|130135|-答案根据数据,随着时间的增加,水温逐渐上升可以得出结论加热可以使水的温度升高
3.现象解释题-题目解释为什么我们在白天能看到影子,而在晚上看不到?-答案因为白天有阳光,光线直线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形成阴影而晚上没有阳光,光线无法形成影子,所以我们看不到
4.探究报告题-题目根据你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写一份关于“水的表面张力”的探究报告-答案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结论例如,实验步骤可以描述为在水中加入不同数量的洗涤剂,观察并记录水滴的形状变化
5.科学写作题-题目请你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水资源”的短文-答案文章应包括水资源的现状、保护水资源的意义、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号召行动例如,保护措施可以包括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处理整理、比较、归纳、结论-生活现象解释影子、植物生长、水的温度变化
②关键词-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科学思维-阳光、植物、水、表面张力-水资源、节约、保护、污染
③核心句-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科学实验?-数据告诉我们什么?-科学知识如何解释生活现象?板书设计示例、、、科学探究四大步I观察I实验方法I记录I分析II影子I植物生长I水温I表面II I II张力I关键词汇I实验设计I数据分析I科学思维II阳光I水的变化I生活现象I行动号召I水资源I节约用水I防止污染II重要性I具体措施I我们的责任I、、、板书设计采用图表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忆同时,通过色彩和图形的运用,增加板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反思在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热情和好奇心他们对于观察、实验这些实践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也证明了我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我发现,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验,比如探究植物生长、水的表面张力等,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科学知识,也能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实验设计环节,部分学生还显得有些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更具体、更细致地引导学生,特别是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在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我尽力营造了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学生的回答和互动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在思考、在进步,这也让我深感欣慰此外,板书设计方面,我尝试采用了图表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重点知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设计是有效的,但我也意识到,板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还有待提高,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最后,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课堂上获得成长和进步同时,课后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同学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准确记录数据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在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实验过程和结论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步骤的掌握较为牢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但在一些细节上,如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数据分析的深度等方面,部分学生仍需加强
4.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较好,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撰写观察日记或小论文,反映出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不足,教师应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教学评价与反馈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的课后拓展和知识运用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