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河东区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2022~2023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学校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务必将第I卷的111题,第II卷的第16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融融的暖意,阵阵的酒香,弥漫开来……这美酒、炉火、与友情()在一起友情,如冬日暖阳,寒冷中,孤寂的心彼此温暖着“红泥小火炉”也成了友情的文化符号从前慢,古人在这遥远的慢生活里自在(),诗意又风雅“踏雪寻梅”就是古代文人冬天里的一件雅事关于“踏雪寻梅”,明末张岱在《夜航船》中有所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潮桥风雪中驴背上”明代于谦有《题孟浩然踏雪寻梅》一诗“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屡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大诗人孟浩然归隐山林,踏雪寻梅,寻的是诗情,更是一种品格就这样,梅、雪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o我们()的有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还有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选自《古代文人的冬日雅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交融徘徊耳濡目染B.交织徜徉耳濡目染C.交融徜徉耳熟能详D.交织徘徊耳熟能详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B.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C.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D.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
3.雪与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下面表格中和这两个意象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雪地里踏着遂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一一罗贯中一一《水浒传》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一王安石一一《梅花》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一陆游一一《卜算子•咏梅》D.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一一曹雪芹一一《红楼梦》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雅士借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不肯“与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上下下,人人都长着一双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辑,她不是应该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愿活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存在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弃一些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样子,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材料二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姝寂寞林”!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谓“亦景亦人”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的性格和心境一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外化了林黛玉的心理,作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丘”二是“冷”黛玉是一个“冷”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人生,她对世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凤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宝钗那样送礼连人人看不上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母训弟黛玉除了执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心人”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蕉叶有“卷”与“展”的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来抒情遣怀,古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洁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心犹卷”,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Y头满腹心事“卷也难、展也难,抑也难、抒也难”的绝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还可以从“听雨”的痢度来品味“雨”是阴郁的,是伴愁的,而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潇湘馆内,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躲也无处躲,不听也得听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所写“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取材于尹振华《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4.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看到了潇湘馆中特意为林黛玉种下的满院翠竹B.林黛玉既不肯放弃自我,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就注定会命运多舛C.潇湘馆前院种竹,后院种梨花和芭蕉,暗示了林黛玉性格中截然不同的两面D.竹子、梨花、芭蕉是潇湘馆中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林黛玉精神世界的外化
5.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最适合作潇湘馆楹联的一项是()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B.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C.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D.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雄梦也香
6.结合两则材料,潇湘馆的植物哪一项与林黛玉没有契合之处的是()A.外在形态B.人物心情C.悲剧形象D.内在品格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节)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
①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②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节)注释
①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
②张吾之宠扩大国君对他的宠爱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事侍奉
8.喜为异说而不让让责备C.一用商鞅成法而已一全部D.灭三代法而尚督责尚推崇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臣闻求木之长者A.今夫小人之为不善奔车朽索,其可忽乎B.其子必且行劫多于南亩之农夫C.斯之术将不出于此*二败而三胜D.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B.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C.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D.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观点的一项是()
①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
②敢为高论而不顾
③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④破坏周公之井田
⑤大体得治世之要
⑥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②④⑤D.
①③⑤②③⑥①④⑥A.B.C.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父亲的杀人行径,必然会对儿子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同理,李斯的行为也是受到了荀子“高谈异论”的影响B.李斯扰乱天下的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轼和姚鼐持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李斯执政时期犯下巨大错误,二人看法是基本相同的C.姚鼐认为商鞅变法贻害秦国,乃至二世而亡,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述先王而颂言儒效”,也就是独尊奉儒家学说才是获得治世的要领关键D.苏轼与对荀子的考查,得出李斯施政弊端的源流关联和师承影响的结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辩证性,但完全归咎于此,还是有失偏颇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13.姚鼐不同意苏轼关于“李斯用荀子的学说祸乱天下”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姚鼐不同意的理由
四、古诗词积累与鉴赏
14.课内古诗文积累
(1)长桥卧波,O(杜牧《阿房宫赋》)
(2),用之如泥砂?(杜牧《阿房宫赋》)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o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苏洵《六国论》)(苏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6)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洵《六国论》)o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柳堤【明】金銮
①密树听啼莺春江水正平,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
②,年年还自生,【注】
①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游吴楚淮扬之间
②攀折折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含蓄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一个“锁”字形象地写出柳树之多和层叠,遮蔽了旧时的营垒C.“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密树”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早春时节的美丽景色D.尾联一个“更”字把对柳树的赞扬与对柳堤美景的描写联系起来,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初看起来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实则语淡情浓、哀情极深请结合尾联,解析作者是如何传达“哀情”的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郑瑾牺牲杨沫道静这一夜再也不能睡着觉她的伤处使她痛苦腿上铁箸烧伤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浑身的骨头像捣碎了似的她想到敌人虽然没有再审问她,可是她应当准备着——准备在法庭上和敌人斗争“小林,你还没有睡着觉?”后半夜了,窗外透进朦胧的月光,郑瑾听见了道静沉重的呼吸,知道她还没有睡着“郑姐姐,我在想,如果反动派再审问我,我该怎么回答?你告诉我,我没有经验”“有什么证据落在他们手里吗?你和组织上的人有什么关系吗?——如果相信我,就说实话”在这个全身都充满了党性的老同志面前,道静坚决相信了自己的观察,坦率地说“我和别的党员没有关系,也没有证据落在他们手里”“看样子他们对你和小俞并不怎么太注意,以后也许能够放出去所以你,你必须一口咬住是群众如果再受刑那就还要咬牙忍住……你的伤很重,他们大概不会再动刑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向敌人屈服,你要相信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郑瑾一口气讲了这些话,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使她痛苦得许久讲不出话“郑瑾同志,“道静拉住她瘦削柔软的手,声音颤抖着,“我一定向你学习,斗争到最后一口气如果我死了我也要求党——追认我……”“我真高兴,亲爱的同志!”黑沉沉的深夜里,当郑瑾热烈地握住道静的双手时,道静的心突然被这种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感动了,不能自抑地流下了眼泪!“小林,我应当告诉你,”沉了沉,郑瑾又说话了,她的声音仍然是又温柔又平静,“从上次过了堂,我就明白,他们不会再让我活多久了……他们认为我是从中央调来的党员,所以我准备着……”道静惊呆了,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她用力抓住郑瑾的手,呼吸急促地说“郑姐姐,你说什么?……”俞淑秀也醒来了她迷迷糊糊地听到了郑瑾后面的话,吃惊地喊道“郑姐姐,你说的是什么?”“没什么”郑瑾小心地说,“我和林道静都睡不着,正闲聊小林,你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好像尼姑的法号”“我父亲信佛,他想出家又舍不得姨太太所以……”道静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所以给我取了这么个讨厌的名字”小俞高兴了,她嘻嘻笑着“嘿,告诉你们,我又梦见我妈妈啦!”她带着梦中的欢喜喃喃着,“小弟弟也看见了他们看见我从狱里回了家,都高兴地围住我……”郑瑾替左边的道静擦拭眼泪,又替右边的小俞拉拉被角,然后静静地说“天不早了,咱们都睡觉吧回头卫兵听见又该麻烦了”第二天上午,卫兵来提郑瑾去过堂郑瑾躺在床上说“等我梳一梳头”她慢慢理好了柔长的头发,被抬走了时间不大,她又被抬回来她像疲倦了,躺在板床上有一会儿子没有出声当她能够再讲话的时候,两个同屋的难友都同时关切地问她“郑姐姐,他们问你些什么?官司怎么样?”“没什么他们问我的病好些没有,不好,也许要替我另换个地方”小俞放心了道静却沉重地忧虑着,但她不能说出来整个上午,郑瑾低低地教给她们唱一首监狱的歌子这个歌子在1930年以后,曾流行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的监狱里“囚徒,时代的囚徒!死的虽然牺牲了,活的依旧在战斗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瘦得了我们的肉,瘦不了我们的骨……”歌子很长,郑瑾虚弱的身体,只能教给她们这些,她们三个人整个上午过得很愉快午后,道静在睡梦中被推醒郑瑾低声对她说“林道静同志,请你以后有机会转告党我真名是林红,去年十月间从上海调来北平工作不幸叛徒告密,刚刚工作没有多久就被捕了我没有辱没党,尽我一切力量斗争到最后”林红美丽的大眼睛在薄暗的囚房里闪着熠熠耀人的光辉,多么明亮、多么热烈呵她不像在谈死——在谈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刻,而仿佛是些令人快乐、令人兴奋和最有意思的事使她激动着她疲惫地闭着眼睛喘了几口气,忽然又睁开那热情的大眼睛问道静“林,你保证能够把我的话带给组织吗?”道静不能再说一句话,她流着泪使劲点着头夜晚,临睡觉时,林红脱下穿在身上的一件玫瑰色的毛背心递给道静“小林,你身体很差,把这件背心穿在身上吧她又拿起枕边一把从上海带来的精美的梳子对小俞笑笑“小妹妹,你喜欢这把梳子吗?我想送给你留做纪念”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时哭了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捱的漫漫长夜呵!夜半时分,铁门开了林红被用一扇门板抬了出去临出门口,她在门板上向两个难友伸出手来,虽然握不到她们的手,却频频热情地说“告别啦,小妹妹们!好好保重!”门板刚刚抬出囚房,一阵急雨似的声音,猛然激荡在黑暗的监狱的屋顶,激荡在整个监狱的夜空,“打倒反动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节选自《青春之歌》,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的描写,表现了郑瑾此时身体的虚弱,暗示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也能体现出她革命意志的坚定B.郑瑾的真名叫林红,遭叛徒告密而被捕,因为林道静和自己同姓,所以对她比较信任C.“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一句,通过林道静的心理感受,表现了她听到郑说自己可能要牺牲时内心无比的震惊与痛苦之情D.郑瑾教给林道静和俞淑秀的监狱的歌子,反映了革命者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揭露了敌人故意以恶劣生活条件逼迫革命者投降的阴谋E.小说运用了动作、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但使用最多的还是对话描写,这种手法还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7.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8.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俞淑秀这个人物,有怎样的意图?请简要分析
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19.《红楼梦》第五回借助判词等暗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和命运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提到薛宝钗的“德”与林黛玉的“才”,请分别举出原著中的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20.《红楼梦》里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人物刘姥姥作者写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尤其是详写了她第二次来到荣国府的情景刘姥姥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这次刘姥姥接触到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都远远胜过了第一次试分析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作用
七、写作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留守女孩张小钟高考成绩优秀,考取北京大学冷门的考古专业,引发多方关注女孩发微博称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把“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当成自己的偶像”,所以才考取北大考古专业樊锦诗得知后,特意把自己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赠送给她材料二樊锦诗1973年北大毕业后在敦煌坚持工作40余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角度自述,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