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高届高三上入学适应性考试2025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为邦本”源出于《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中“民惟邦本”一般习惯引作“民为邦本”这篇文字根据《书序》的介绍是大禹的孙子夏王太康因为无德而失国之后,其昆弟五人在被放逐途中回忆皇祖训诫、抒发怨愤之情,作歌以讽喻的文章虽说这一训示不一定都是夏禹的原话,但这的确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殷商时期,中国人处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步向多神崇拜转变的时期,人们祭天地、星辰、日月,祭鬼神,此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并且将其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因此周王称“天子”,是受了“天命”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体会到《尚书》中所讲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从而对“天”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既而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随着周王室日益衰败,礼乐崩坏,原来维系着周王朝统治的封建制、宗法制纷纷崩溃,对于“天”的崇拜也随之产生动摇另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本身能力和地位的肯定使得民本思想进一步变化,更加强调人在天人关系中的作用因此,有了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消解了“天”的神圣性与此同时,各国并立,群雄争霸的局面,也让一部分君主和大臣在政治实践中对“民”的认识发生转变,感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在统治过程中加强了对民生的关注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和思想争鸣过程中,从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爱民思想,发展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出现,消解了“天”“天命”的神圣性,使得中华文明走向了不同于西方传统“君权神授”的另一种发展道路,也使得关注民生、注重人民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当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构成了中国文化特色之一(摘编自赵璐璐《民为邦本中国的民本思想及其恒久价值》)材料二:杜甫民本思想有着不同于孟子的特殊角度,孟子谈民本,是站在谋臣的位置上,从帝王治国方略的角度谈民的重要作用在孟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论及民的重要性和申说仁政的各个具体方面时,他经常对君王重复的一句话“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是告诉君王,你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达到无敌于天下的目的这样看来,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即“无敌于天下”,他的民本思想只不过是谋臣为了让君王达到这一政治目的而献上的良策,有很明显的功利性,所谓民本亦可以视为一种“牧民”之道杜甫固然也以臣的身份谈民对于国、对于君的重要性,但长期困苦生活的特殊境遇更使他对民间的疾苦有着切身的感受,所以杜诗更多的是从民的角度为民请命,呼唤民本杜甫将“请为父老歌”作为自己的创作目的,希望在诗作中表达黎民的心声,像《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诗就是为民而歌的代表作在杜甫表达民生疾苦的诗歌中,他全然没有孟子那种儒家士大夫不动于心的雍容姿态,而是怀着强烈的焦虑为百姓呼号呐喊“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这句句“安得”,声声“谁能”,是身处社会现实之中,欲救民于水火而不得的杜甫的无助但又焦虑的血泪之声孟子认为儒家理想的人生态度是“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实际上,他的民本思想也仅仅要求统治者在“达”的境遇下能想到施恩于民然而,杜甫一生不论穷达,都执着固守着“兼善”之志,将济世安民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孟子做到的仅仅是“达”时推己及人,而杜甫却做到了“穷”时舍己为人在爱子夭折的极端伤痛中,他想到的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在风雨交加、寒瑟难眠的长夜中,他高呼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使杜甫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一般儒士难以超越的高度,也使杜诗在千载之后仍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儒家传统观念要求“臣为君讳”,虽然承认诗可以“怨”,但也指出应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杜甫在诗作中常常打破这些训条,面对昏庸无道、一意孤行、置民生死于不顾的君王,他总是毫不留情地揭露、批判要为民请命,他做的远比孟子更大胆、更无畏杜甫称自己是“嫉恶怀刚肠”“疾恶信如仇”他敢对朝廷大胆责难“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其为民请命的勇气和胆量,表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无畏(摘编自冯建国《论杜甫的民本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为邦本”源自《尚书》,原是大禹对其孙子太康训诫的话,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B.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对“民”的认识加深而形成的C.君王与杜甫民本思想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是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而后者是看到了人民的疾苦D.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当中加强对民生的关注,和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都是出于功利性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民本思想虽然产生于夏朝,但是到周王朝打败商王朝,人们才有更深刻的认识B.随着对“天”与人关系认识的深入,周王室对于“天”的崇拜也随之产生动摇C.周王受“天命”统治天下,与西方传统“君权神授”,都是为了强调王权的神圣D.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漫长,至孟子真正形成,至杜甫才达到难以超越高度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传统民本思想的一项是()A.汉代董仲舒说“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B.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C.宋代朱熹说“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D.清代黄宗羲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4.孟子与杜甫的民本思想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作答
5.毛泽东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请结合材料中有关民本思想的表述,找出支撑这一论断的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寻找鱼王张炜山里的杏花开了,天越来越暖和了这个春天我又回到了家里,还带回了一条大鱼爸爸问这条鱼是不是你自己捉的?我不敢撒谎,只好如实相告是师傅领我在一片沙地上挖到的爸爸吃惊不小,反反复复看那条鱼几天后,爸爸一定要随我去看望师傅爸爸路上总念叨老人的身体,他明白这个人已经十分孱弱了他真正挂念的是,那个老人能不能在离世前,把所有的本事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我心里最清楚的他一定要让我当个大山里的“鱼王”爸爸见了老人的第二天,就提出一个冒冒失失的要求去地里挖一条大鱼老人一到春天就咳嗽,这会儿一边大声咳着一边说“好好”可他只是答应,并不动身爸爸又催促了一次,老人才真的出门去了爸爸手里提着一把锹,我和猫紧随老人身后小路上的野花开得真杳师傅走在前边,垂着头,不像往日那样四处瞭望我们走了一里多远的山路,最后在一条不大的沙河边停下这里没有水,沙子洁净得很老人在沙子上踱了几步,又往旁边看了看那是离开河道几丈远的地方,粗粗的沙粒上落下了风旋的草屑他前后打量了一番,伸出脚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说“就这儿吧”爸爸马上抡起了铁锹可是这样没有几下,老人就伸手阻止说“要用手,小心些”我和爸爸一起用手扒着土,刚扒了一会儿,下边的沙子就轻轻活动起来爸爸大声喊叫,猫马上凑到了近前啊,一条又粗又长的鳍鱼被爸爸双手逮住他把它高举过顶,“它就在这里!这真是谁也想不到啊……”爸爸还不甘心,再次要求师傅寻一个有鱼的地方,老人没有应声,爸爸就在刚才挖到鳍鱼的地方又掘了一会儿,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爸爸终于要回家了他临走时千叮万嘱,让无论如何都要听话、要学艺老人听到“学艺”两个字不高兴了,沉着脸说“没什么艺,只要想家了就快走”这次没等爸爸教我,我立刻大声说道“我不想家……”爸爸行前与老人单独交谈了许久爸爸回家了老人对我说“孩子,你爸最担心的是我不能把所有本事全传给你我对他说,不成,我当年就没有跟我爸学到全部本事,只是随着年纪大了,从头想他这一辈子,从头学这本事不光是从别人那儿取来,还要自己去找,一点一点找到一些,放下一些,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有用的真本事……”我听不明白,问“为什么找到了还要放下?这不白找了吗?”老人点头“就得放下有些本事不光不能留,还得小心再小心比如我年轻的时候发了疯一样逮大鱼,只想做个“鱼王”,想住“鱼王”才有的青堂瓦舍,为这个差点连命都丢了我住在山坡上,种下吃的东西,有猫陪在身边,还有了你这么好的一个孩子,这辈子还求什么?我为什么要捉那么多鱼?它们也是一辈子,我捉了越来越多的鱼,就成了它们的冤家对头,这还会有好下场?要不我说,我不敢肯定会把全部本事都传给你,你也不能全都收下,说不定你会扔掉这些本事哩……”我紧紧依偎着,不再吭声老人在夜色里磕打牙齿,像害冷一样,说“有个人和我爸一样,都是老族长器重的人,老族长瞧得上的山里渔户只有这两个”“另一个‘鱼王,是那个‘水手?“就是他,他常跟着我爸去捉鱼,留心学做‘旱手他夸我爸,说’这才叫真本事!瞧大旱天哪里都望不见水,你花一袋烟的工夫就能把大鱼提回家!我要有了你这两下子就阔了,有水没水都能逮住大鱼……’不知是他心眼钝,还是我爸留了一手,反正这人直到最后也没能当成一个‘早手“可是老爷爷也能跟他学呀,在发大水的时候捉到大鱼……”“我爸倒也这样想过,一有机会就跟他学泅水可最后还是没有学成那个‘水手鱼王直接就是在水里过日子,鱼鳖虾蟹跟他是一家他在水里捉鱼太容易了,什么器具都不用如果遇到赤手逮不住的大鱼,他会设法把它引到水草多的地方,让草须帮他绑住又猛又凶的大鱼鱼的力气到底有多大,这是外行人想不出的鱼活在水里就得了水力,会借着水力把人整惨啊一条两柞长的鱼凶起来,人在水里就拿它没办法,你眼睁睁就得受它欺负……”“鱼怎么欺负人啊?”“鱼把你引到水流急处,你只能尽全力对付水流,设法不让自己沉下去,不呛水;可是鱼这会儿精神力气都来了,它用头撞你的脸和眼,甩起大尾巴啪啪扇你几个耳光,几下就把你打得晕头转向有时候你以为它就在你怀里了,想一下接住它逮住它,哪知它装作笑眯眯的模样往你怀里钻,可还没等你两条胳膊合上,它就参开鳍翅上的尖针一旋……老天爷,鱼头摇摇晃晃的,别以为它没有头脑不会想事,它可狡猾着哩大鱼在水花里一跳一闪,银光光的,山里人谁能不馋?谁知这一馋就会要了他的命啊……”我身上战栗栗的说真的,这样的夜晚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选择了世上最危险的行当我随口呼应“啊啊,那怎么办呀?师傅,你说怎么办啊?……”“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苦练,再加上天分所有‘鱼王,都是天生捉大鱼的人他们学来一半,天分一半,个个都是让外人想不明白的主儿”我听得大气不出我发现身边的猫也凝了神,忘记了抿嘴和舔手(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爸爸因“鱼的来历”而吃惊,可见师傅技艺高超,后来爸爸随“我”去看望师傅,让读者见识到老鱼王的功力B.爸爸反复对老鱼王提出“抓鱼”请求,但老鱼王的表现并不十分热情,说明他并不认为“我”是他满意的徒弟C师傅寻鱼时,“不像往日那样四处瞭望”,他想要通过地理位置、水源、沙质、风向等因素去判断鳍鱼的位置D.鱼王们有天分,也会苦练,小说中“旱手”和“水手”鱼王,各自有神奇的本领,却又难以学到对方全部绝技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儿童视角,讲述“我”向鱼王学艺的故事,尤其是在沙河边抓鳍鱼的情节,引人入胜
8.本文中“我”的话并不多,主要是在回应师傅讲述的内容,但却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C.老鱼王给小男孩解释“鱼怎么欺负人”时,对鱼的动作、神态进行了详细描述,生动而有趣D.猫在文中出现了多次,结尾写“猫也凝了神,忘记了抿嘴和舔手”,是为了衬托出它有灵性
8.师傅与“我”的对话过程中,“我”的心理经历了起伏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
9.本文以人和“鱼”的关系寄托了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孳,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兹苗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答梁惠王》)材料二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淳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节选自《孟子见梁襄王》)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彼A夺其B民时C使D不E得耕F耨G以养H其I父母J父母K冻L饿M兄N弟0妻P子Q离R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在材料一中意为“厨房”,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庖”词义相同B.“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发爱兄弟,儒家认为这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C“与”,在材料二中可译为“归附”,此意与成语“岁不我与”的“与”含义不相同D.“人牧”,“牧”本意为“放牧”,引申为“治理”,故“人牧”往往指统治百姓国君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梁惠王不堪于晋国在自己的统治时期衰落下去,急于向孟子求教解困方法,孟子教他施行仁政B.文本二是孟子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他认为只要君王不喜欢杀人,天下就有人带领老百姓去投奔他C.两个文段都以对话为主,前者批评了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后者委婉地批评孑梁襄王喜欢杀人D.两个交段均表现了孟子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这与其“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观点一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14.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主张,大力宣扬“仁政”思想,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其实施“仁政”的措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莲藕花叶图【元】吴师道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曲池荷【唐】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诗和卢诗的结构相同,均为前两句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后两句则抒发个人感慨B.吴诗和卢诗都运用了衬托,吴诗以莲心苦反衬莲花的美,卢诗用池之美衬托荷之美C.吴诗和卢诗都对莲进行了吟咏赞美,但吴诗还富有哲理意味,卢诗则没有哲理意味D.吴诗和卢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题材虽然相同,但吴诗是题画诗,卢诗是咏物诗
16.这两首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但蕴含意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首先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正面设喻打开话题,从而引出了“,”的观点
(2)鲍照面对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以水喻人,写人之贵贱穷通各有不同的句子是“,”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以表达景仰之情,却一直没有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名句,比如“,”就很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工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岁曲的踪%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匕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
①环顾周围,曾
②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
③,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
①,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
②,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
③,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孟子和两位国君对话的时候,都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主张在生活中,我们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还是倾听别人的见解呢?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