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辛弃疾词两首》课文精讲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孝宗二年,作者辛弃疾归还南宋的第十二个春秋此时此刻的他饱受仕途倾轧之苦,知音难觅,壮士心中蛰伏了十二年的大志何时得酬!此词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早期作品赏心亭是当时建康城的游览胜地然而这里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笔下动人心弦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画面,却是满□“献愁供恨”,是红巾翠袖难以挥去的英雄之泪作者的胸怀,作者的志气,作者的无奈,作者的执著,这一切一切在词中表露无为词的上片写景抒情前三句是实写作者的登楼所见开篇以山水起势,一个“秋”字直贯全景,虽然不失雄浑清丽,但充满了感伤,从而为全词定下了基调这种驭情于景的写法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作者心目中,国耻一日不雪,美景给他的只是也只能是忧郁,伤愁这种感情在“献愁供恨”一句中可见一斑作者心怀的不是统治者苟安的半壁江山,更是昔日的广大失土,那里有他的故乡,有他的同胞,有他的祖国的种种气息自小就饱受金人压迫的他,没有比“还我河山”更强烈的愿望然而他的《美芹十论》《九列》等力陈复国的方略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无一幸免地被驳回了一次又一次……但见落日楼头”上,“断鸿声里”,形影孑立着这位“江南游子”此句中在落日的结束,孤鸿的断声反衬之下,在作者心目中怕远不止于献愁供恨,而是直接引起孤独的悲慨To到此为止我们不仿来领略一下词人非凡的大家手笔从远景“楚天”到近景“遥岑”“落日”“断鸿”这一系列景物本是作者登楼远眺的实物,它们笼罩全词,正是写尽了登楼题意之际,作者在此时巧妙地逆笔倒入“游子”,刹时峰回路转,使这一切的景物成为了全词主人公出场的大背景,焦点一下由物定格于人身上,让人品起来意犹未尽,于是段末“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显得力透纸背,表现出非凡的感染力量,令人读后不由为之动容一个满腹悲愤的爱国者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到了极致前人有诗云“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司空图《诗品悲慨》),正是此时此地作者心情的最佳写照辛弃疾之祖父辛赞早年不得已在金国任官,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因此辛弃疾早年便立志抗金报国绍兴三十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之际,辛弃疾聚众二千树起抗金义帜,是年他二十一岁率军J投耿京,谏义军归宋,妥建奇功,是年他二十二岁张安国杀耿京叛变,他率五十骑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将为此,“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是年,他二十三岁血液中只有悲壮没有悲哀,这就是稼轩,一个名副其实的壮士!J词的下片写情作结国家风雨飘零内忧外患,自己备受贬斥壮志难酬控诉无门,不是有引退避世的忍者吗?不是有醉生梦死的士大夫吗?首句“休说”一词统领下面两句,通过反用张翰弃官南归的典故,孔武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不要跟我说此刻家乡的好,我绝不能一走了之!次句正取刘备斥许的故事,抨击了只顾苟安一隅寻欢作乐,无心为国家战斗热衷为个人谋利的当权派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刘郎才气”的钦佩与推崇我们可以感受到壮士在一片悲凉中仍豪气冲天地坚持着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执著的热忱!这种炽烈的爱国激情,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次,即便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永远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可惜”一句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焦灼光阴一天天似水流逝,眼见已到壮年,如此蹉跖,何时才能拜表出师收拾山河啊!段末再次用典,并采用歇后的手法,在前半句缩住,后半句“人何以堪”含而不露却更加鲜明有力达到“单句旋折,愈是激昂”的境界(俞陛云)纵观全段,作者虽然内心郁闷之极但并没有直笔抒壮志空怀之悲,而连用三个故实,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手法出之,令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执著抗争的壮愈加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结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揭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其实任红巾再红翠袖再翠歌女再美,又如何能轻易安抚作者对国家沦丧凌云之志久久难酬之痛?“倩何人?这个不也不可能得到国难当前,没有人有如此本事唤出如此一个“红巾翠袖”轻而易举地化苦为甜化悲为乐作者传达出的是一丝丝难言的孤独一阵阵难堪的悲愤有人评价辛弃疾的词是如“飞瀑入涧,千回百折,时而水石相激,姿态飞动,时而幽谷潜行,沉着呜咽”果然独具慧眼!本词采用六朝骈文做法,纵观全词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眩目的修辞,但铸造语言多样“遥目远岑”应看作远目遥岑,“供愁献恨”应放在句未看“江南游子”是“把吴钩看了……”两句的主语下片“树犹如此”重在省去的“人何以堪:全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感人至深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罢,掩卷沉思辛稼轩,一个真正的壮士,偏又生于一个悲剧时代,于是历史又成全一个悲剧人物稼轩为光复故土孜孜不倦奋斗终生,卒后却被弹劾犯“为逆臣开边之罪”!稼轩泉下有知又该当如何?如果历史是一块块功过碑,那么碑上就绝不会遗下这个人这首词,绝不会的呜呼!壮士的悲凉,悲凉的壮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聊城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1的14农01民20起7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1161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所著有《稼轩词》或《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年)秋天,那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偏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韩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北固亭,一名北顾1204楼,取其不忘中原的意思,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二、总体把握词中一方面缅怀古代抵抗外侮,收复中原的英雄,表达了对南宋苟且偏安的不满以及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一方面援引历史教训,对要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警告,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首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典,全文运用五个典故典故一孙权典故二刘裕典故三刘义隆典故四佛狸祠典故五廉颇
三、具体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看词的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总全、者上分析“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设京口镇并在此建都,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分析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从汉末到两晋,中国门第观念极重,惟独刘裕出身贫民,全凭武功当上皇帝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物?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部队精锐,威武雄壮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上阙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出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面看词的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草草时间仓促,行动草率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看赢得落得分析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1163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伉胄之冒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分析从拓拔煮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青)这种辛酸1的16场2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J治者切莫重蹈覆辙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可堪哪堪,(堪能)怎么能回首回头看分析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煮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分析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廷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阙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F
四、名句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J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指英雄业绩“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偏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64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就变成了事实,韩傀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五、全文小结中心思想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及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用典巧妙、贴切全词自始自终几乎全在用典使事中展开首先,这些典故含意丰富,蕴藉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明确性、针对性及和谐的统一性,融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作者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倔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缚,句句怀古,句句不离现实,在历史的波涛中翻卷着时代的风云,使事事更为精辟,抒情益见慷慨其次,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上下几千年,人物五六个,但是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处理妥贴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辛弃疾对词的重大贡献六.比较归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扬州慢》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1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特点?风格不同,境界大迥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总结“豪放派”词的总体特点2豪放派词的特点、题材上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题材狭窄,大抵不脱离离愁别恨,男女恋情之类到苏轼1手里,突破陈规,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是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入词词从“樽前”、“花间”走向转为广阔的人生辛弃疾则进一步开拓词的境界,思想内容比苏轼的作品更为深广苏轼的《念奴娇》写赤壁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神往,抒发了人生的感慨这在以前的词中是少见的而辛弃疾的《永遇乐》更抒发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同样写壮志未酬的感慨,辛词则更富社会内容、语言上苏轼一改花间词人镂金描彩的作风,用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每每放笔直2书,豪迈奔放写江山则乱石惊涛,写豪杰则雄姿英发,境界开阔,气魄宏大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文为词”,举凡经、史、子、集中的书面语言及可利用的口语都拿来为我所用,语言铿锵,感情强烈《永遇乐》一词中,作者说古道今,议论国事,抒写情怀慷慨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