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四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堵大水坝,靠它蓄水灌溉农田,也渐渐淤塞倒塌了,先生并没有一点庄稼在这儿,却也给它疏导阻滞,泄放水流,每年都大丰收先生常说:“做好事最快乐,如何才能学习古人设置书院来培养人才,购置义田来赡养宗族呢”先生终时六十五岁恭人(旧时代命妇封号)郑氏不到十五岁嫁到府上,正值先生不得志的时候,她就变卖自己的首饰换取口粮,勤劳地做针线活儿奉养公婆,安静地做仁义之事送子读书,一定选择一位老师,说:“我想要他教得专心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因为儿子鲍志道地位尊贵,与恭人一起接受皇帝追赠的封号,与儿子的官职一样评论的人说鲍志道才华横溢,穷经通典,被上层器重,所以能扩大他的声誉和荣耀,却不知道这都是鲍竹溪的积善和教导(贻谋:父祖对子孙的训诲)打下的基础听说鲍志道的家业已经很富足,可是鲍竹溪先生仍然像当初一样节俭,还常常用教导的话告诫他先生可说是品德高尚没法超过的君子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春日山中对雪有作杜荀鹤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C.颈联从“鹿儿”“吟僧”可见诗人孤独寂寞,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只有麋鹿为伴,偶有僧人光临D.诗歌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将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答案:C解析:C项,理解有误,从“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
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出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
②想象新奇将因雪而成的雾淞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
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如春雨一般发力,让万物早日复苏
④融情于景通过对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2)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误认识是“,”,这种认识受到了魏晋六朝门阀制度观念的影响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先写出阿房宫的地理走向,再点出它一直通到了咸阳;然后以“”一句描绘出飞檐的状态答案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骊山北构而西折檐牙高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山寺品味怀柔的春天千年古刹红螺寺,宛若一位
①的智者,坐落在春天的静谧里,坐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红墙斑驳,青瓦参差,寺院里一季季花开,一季季叶落,仿佛有半世的浮华与哀愁
②,历史钩沉,文化沧桑雌雄两棵银杏树,千余年来默默伫立在大雄宝殿两旁,青碧的虬枝映衬着绛红的庙宇,苍劲的树叶拂拭着温婉的窗格转角的一树花,灿烂地绽放,仪貌蔚,蕤,留住了游人的脚步,他们纷纷凝望这一枝新绿于春的倾情相许宛若去年今日,此山口中,看花,看人,看春光,时间仿佛轮回如此相似,又那么不同,一朵春花,惊艳了谁的时光?大殿后院,两株侧柏之上,800年松藤缠绕相生及至春酣,淡紫的藤萝花
③,一串串垂下来,一波波荡开去,浓烈火热,又清爽淡雅,奢靡而简约,如一片紫色的祥云悬浮在殿宇之间,浓郁的花香飘满寺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参考答案:
①饱经沧桑(饱经风霜)
②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如梭)
③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生意盎然)解析:
①原文“千年古刹红螺寺”“坐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说明红螺寺经历了世事变迁,故可填“饱经沧桑
②照应前面的世事变迁内容,以及下文的“历史钩沉,文化沧桑”,可填“时光荏苒
③联系上文的“及至春酣”和下文的“一串串垂下来,一波波荡开去,浓烈火热,又清爽淡雅”等内容,这里应该填形容藤萝花开得很盛的状态的词,可填“生机盎然”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两棵雌雄银杏树,千余年来默默伫立在大雄宝殿两旁,青碧的虬枝映衬着绛红的庙宇,苍劲的树叶拂拭着温婉的窗格B.雌雄两棵银杏树,千余年来默默伫立在大雄宝殿两旁,苍劲的虬枝映衬着绛红的庙宇,青碧的树叶拂拭着温婉的窗格C.雌雄两棵银杏树,千余年来默默伫立在大雄宝殿两旁,苍劲的虬枝拂拭着绛红的庙宇,青碧的树叶映衬着温婉的窗格D.两棵雌雄银杏树,千余年来默默伫立在大雄宝殿两旁,苍劲的虬枝映衬着绛红的庙宇,青碧的树叶拂拭着温婉的窗格答案:D解析:原句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雌雄两棵银杏树”多层定语排序不当,应改为“两棵雌雄银杏树”;二是“青碧的虬枝”“苍劲的树叶”搭配不当,应改为“苍劲的虬枝”“青碧的树叶”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宛若去年今日此门中,看花、人、春光,时间仿佛轮回”,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
①原句中“去年今日”“此山门中”字数一致,句式整齐;“看花”“看人”“看春光”字数基本一致,句式相对整齐,因此原句因为形式上的整齐而有明显的韵律感
②“看花”“看人”“看春光”,从结构上看都是“看”加“看”的对象,三个相同的动词搭配不同的对象,可理解为看了花再看人,看了人再看春光,整个观赏过程是有序的,节奏分明,这个有序实际上传达的是内心的从容不迫改句是一个动词搭配三个对象,没有这种有序性,似乎看花、人、春光是整体进行的,没有层次和节奏,给人急于看完的感觉,不能传达出内心的那种从容不迫
③考虑文段整体的艺术风格及内蕴情感,改句的韵律和情感表达均不如原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n(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据《世说新语》记载,孔融10岁那年,随父亲到洛阳李膺正在朝中任司隶校尉,官高位显读书人入洛阳者,无不设法见面,李膺应接不暇.只好设定条件加以限制,非中表亲戚及有名望的杰出士人,门卫一律挡驾孔融虽然年幼,却也久仰李膺大名,很想登门拜会一天,孔融来到李府门外,对门卫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烦劳通禀李膺对进来通报的人说:“既然是亲戚,就请他进来吧!”孔融落座以后,李膺左看右看,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哪门子亲戚,只好问道:“遗闻叁与我有何亲戚抑或是你父祖辈与我有过交往”孔融从容答道:“从前,我的先人仲尼(孔子)与您的先人伯阳(老子李耳一字伯阳)有师友之交.这样算起来,我和大人也算是世家通好吧听了孔融的回答,李膺和在场的宾客莫不啧啧称奇连声赞叹,都说:“真是个神童啊!”后到的陈趣听说此事,随口说道:“小时了了(聪敏),大未必佳!”孔融听了,当即朗声说道:“想君小时,必然了了”意思是陈大人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敏在座客人听后哄堂大笑
21.下列各项对文段中画线处语言文字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书人入洛阳者,无不设法见面”,此句中的“见面”一词不得体,一般读书人见高官,应用“求见”“拜见”等B.“对门卫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烦劳通禀”此句为间接引用,句中“我”应改为“他”;或者在“说”后加冒号,并将此处画横线的部分加上双引号C.“请问,您与我有何亲戚抑或是你父祖辈与我有过交往”在当时的语境下,此句中李膺对孔融问话不应该用敬称“您”,而应将做‘改为“你”D.“李膺和在场的宾客莫不啧啧称奇连声赞叹”,此句用语重复,从语言表达要简明的角度来考虑,完全可以删除“连声赞叹”答案:C解析:“请问,您与我有何亲戚抑或是你父祖辈与我有过交往”是在“李膺左看右看,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哪门子亲戚”的情况下问的,应该用敬称“您”
022.选文最后一段中暗含一个三段论的推理,请按相关提示写出这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6分)孔融反驳陈魅的大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融反驳陈题的小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融对陈髭的评价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小时候聪敏的人,长大后不一定出众(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陈魅长大后(现在)表现平庸(不出众)陈魅小时候很聪敏解析:当李膺和在场的宾客称赞孔融“真是个神童”时,陈魅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孔融现在(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是人才针对陈魅“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前提,孔融反驳“想君小时,必然了了“,言外之意是现在陈魅很平庸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几何公理)
②p=B5,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物理公式)
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④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人生是一段路,有经历,有停留,有感悟,有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至少涉及材料中的两条信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写作此题,首先要明确每句话的内涵
①做事情要寻找最简明的办法和路径看到事情的本质,体味简洁之美人生也是一条线段,学会珍惜
②学会疏通、转移、转化压力正确看待压力,正确处理压力
③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学会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④我们都是从人间路过,珍惜时光,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立意行文时要关注题干中的“一段路”“经历”“停留”“感悟”“思考”等关键词,联系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将材料所给信息巧妙串联,使文章有生活,有温度,言之有物
①④组合,可参考如下立意:人生没有捷径,往往山重水复;线段固短,展不开人生长度
③④组合,可参考如下立意:跳出庐山,人生原是匆匆过客;人生如逆旅,勿行庐山中
②④组合,可参考如下立意:直面压力,珍惜人生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
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答案:B解析:A项,偷换概念,“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C项,“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说法错误,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项,由材料三第1段可知,“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答案:A解析: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答案:D解析:“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参考答案: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二)现代文阅读n(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采薇(节选)
①鲁迅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太平静了,一部分的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跑出的很起劲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然而这不平静,却总是滋长起来,烙饼不但小下去,粉也粗起来了养老堂的人们更加交头接耳,外面只听得车马行走声,叔齐更加喜欢出门,虽然回来也不说什么话,但那不安的神色,却惹得伯夷也很难闲适了:他似乎觉得这碗平稳饭快要吃不稳十一月下旬,叔齐照例一早起了床,要练太极拳,但他走到院子里,听了一听,却开开堂门,跑出去了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的喷着白蒸气“大哥!你起来!出兵了!”他恭敬的垂手站在伯夷的床前,大声说,声音有些比平常粗伯夷怕冷,很不愿意这么早就起身,但他是非常友爱的,看见兄弟着急,只好把牙齿一咬,坐了起来,披上皮袍,在被窝里慢吞吞的穿裤子“我刚要练拳,”叔齐等着,一面说“却听得外面有人马走动,连忙跑到大路上去看时——果然,来了首先是一乘白彩的大轿,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周文王之灵位;后面跟的都是兵我想:这一定是要去伐纣了现在的周王是孝子,他要做大事,一定是把文王抬在前面的看了一会,我就跑回来,不料我们养老堂的墙外就贴着告示……”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照得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遢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此示”两人看完之后,都不作声,径向大路走去只见路边都挤满了民众,站得水泄不通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民众回头一看,见是两位白须老者,便照文王敬老的上谕,赶忙闪开,让他们走到前面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土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魂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接着又是甲士,后面一大队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王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在百静中,不提防叔齐却拖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开初,是路旁的民众,驾前的武将,都吓得呆了;连周王手里的白牛尾巴也歪了过去但叔齐刚说了四句话,却就听得一片哗啷声响,有好几把大刀从他们的头上砍下来“且住!”谁都知道这是姜太公的声音,岂敢不听,便连忙停了刀,看着这也是白须白发,然而胖得圆圆的脸“义士呢放他们去罢!”武将们立刻把刀收回,插在腰带上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恭敬的向伯夷和叔齐立正,举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民众们也赶紧让开道,放他们走到自己的背后去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放了手,用力在他们俩的脊梁上一推两人只叫得一声“阿呀”,跄跄踉踉的颠了周尺一丈路远近,这才扑通的倒在地面上叔齐还好,用手支着,只印了一脸泥;伯夷究竟比较的有了年纪,脑袋又恰巧磕在石头上,便晕过去了注
①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文本二《故事新编》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传奇体小说的特点,这是鲁迅实现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的创新经验人物语言须有谈资,而谈资与场面又相关《故事新编》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谈资多来自典籍比如《理水》写大禹走后,京师日渐好转了,老百姓聚居在一起谈论大禹功绩、大禹何人,《随巢子》《古岳渎经》里大禹化为熊、大禹如何捉无支邪等传说成为谈资人物出场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非攻》中公孙高、耕柱子、曹公子、管黔敖、公输般等,这些人物连带着引出行义、送天下、钩拒、木鹊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还有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妙借自典籍语汇如《奔月》中描写后羿拉弓射月形容为“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岩下电”来自《世说新语・容止》,其有“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如果单有浓郁的古代典籍色彩,至多是古色古香,《故事新编》的奇幻色彩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又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奔月》中女乙(对后羿)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女辛说“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战士”“艺术家”等是地道的当代人用语,放到传说中的后羿、嫦娥,顿生奇幻感由此,古代典籍所带有的斑斑锈迹,与充满现代气息的人物语言的结合产生了奇幻色彩(摘编自刘俐俐《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就以养老堂的不大平静展开情节,既与下文伯夷的不问闲事形成对比,又为后文矛盾激化预设了伏笔B.叔齐不安的神色让伯夷觉得养老堂的安稳日子即将结束,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微妙的心理变化C.文中写大路两旁的民众不动不响,以静写动,体现出现场气氛的紧张,为下文叔齐、伯夷拦阻周王作了反衬D.鲁迅描写甲士们对叔齐、伯夷前后态度的变化、前后两次“立正”及“挟”“推”等行为,于幽默中显讽刺答案:B解析:B项,说伯夷“一味追求闲适安逸”是夺大其词,曲解了人物形象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众”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他们追随周天子伐纣的积极态度
8.姜子牙因伯夷、叔齐二人阻拦周王出兵伐纣而称其为“义士”,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出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可的C.鲁迅先生描写的叔齐、伯夷“不食周粟”的举动与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所为,都表现了崇高的气节D.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命名上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推陈出新的独特意味答案:D解析:A项,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民众积极伐纣的态度B项,姜子牙称其为“义士”并不能推出他反对周王出兵这个结论C项,本文所表现的并非伯夷、叔齐的气节,而是表现两人的不知变通
8.请赏析文本一中的画线句(4分)参考答案: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叔齐的心直口快、忠勇(义)
9.文本二指出了传奇体小说的艺术特性,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6分)参考答案:
①《采薇》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
②人物出场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出场连带着引出周王伐纣等历史事件的背景
③叙述者巧妙借用典籍语汇,如“上谕”“恭行天罚”“木主”等词(举一例即可)
④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借光”“立正”“白蒸气’等词语(举一例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鲍竹溪先生传袁枚乾隆乙未,余过真州,同年沈椒园廉使以所撰《同老会序》示余同老者,六老人同・•庚,为会以聊昆季之欢也会主为鲍竹溪先生,余心钦迟之,末由修士相见礼今岁乙卯矣,余小住邙江,先生之子志道以先生行状乞传余不禁谡然敛袂而起,曰:“有是哉!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
①其奚辞”先生讳宜暖,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棠燧村人世为望族,幼习《四子书》,听人讲解,憬然夙悟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塾师疑其惮于勤,胴知其故,乃异目视之亡何,生母不■禄,太公与继妣在堂,家贫甚先生出贾于外,岁终必冲风雪归,具甘旨为堂上欢晚年,子志道善经纪,家业渐裕,先生益得行其志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先是,宋元鼎革间,族祖宗岩、寿孙路遇贼劫,父子争死,贼义而两释之又有名邦灿者,亦以孝称村故有二坊:曰慈孝,曰孝子岁久倾夷,先生葺治如初里中大母竭
②,畜水溉田,亦渐淤圮,先生并无升种在焉,而亦为之疏滞、宣流,岁以大稔常曰:“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赡宗族乎”先生卒时年六十五恭人郑氏未笄来归,值先生未得志时,拔钗市谷,勤针萧以养尊••章
③,安行仁义送子读书,必以一师,曰:“吾欲其教之专也”先生子二,女一,以子志道贵,与恭人同受诰赠如其官论者谓志道才流经通,为上游所器重,故能恢宏其声光,而不知皆先生之积善贻谋有以基之也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吉力忠可谓大行不加之君子矣(有删节)注
①旧史官:作者的谦称
②竭
(6):拦水的土堰
③尊章:对公婆的敬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B.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C.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D.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答案:C解析:“二十年前”与“今”对应,“今”后面不停顿,故“二十年前”也不需停顿;“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一个完整的语句,中间不需停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的人现代汉语中“不可同年而语”的“同年”也是这个意思B.“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为撰写墓志或史官立传提供依据C.“不禄”,古人对死的一种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D.“恭人”,古时命妇封号之一宋徽宗政和三年定制,中散大夫至中大夫之妻封恭人,明清时四品官员之妻的封号答案:A解析:A项,“同年而语”中的“同年”不是这个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鲍竹溪怀有敬仰之情,多年前想见鲍竹溪却没有能够见到,现在鲍竹溪儿子来请他给父亲作传,作者感到很惊讶B.鲍竹溪自幼聪慧,听人讲解书本知识,很快就能领悟因勤于读书而日夜闭门不出,老师了解情况后对他另眼相看C.鲍竹溪生母去世后,家中非常贫困于是,他就到外地做生意,但每到年终总要回家,置办美味的食物,让长辈高兴D.鲍竹溪的妻子变卖自己的首饰买粮食,靠做针线活挣钱奉养公婆她勤劳贤惠,有仁义之心,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答案:B解析:B项,鲍竹溪昼夜不出门是为了服侍生病的母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其奚辞?⑵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吉力宓参考答案
(1)我将秉笔直书来使先生永垂不朽,我怎么会推辞呢?⑵听说鲍志道的家业已经很富足,可是鲍竹溪先生仍然像当初一样节俭,还常常用教导的话告诫他
1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的品格(3分)参考答案:
①注重孝道
②乐善好施(急人所急)
③崇尚节俭参考译文乾隆乙未年间,我经过真州,同榜中举的沈椒园廉使把他写的《同老会序》给我看同老,说的是六个老人同岁,大家聚会一起来聊聊兄弟欢聚之情聚会的主持人是鲍竹溪先生,我内心十分钦佩他,但没有机会见面今年是乙卯年,我在邙江暂住,鲍先生的儿子志道把先生的行状给我,请我为先生作传我不禁肃然,恭敬地整理衣冠起身,说:“有这样的事情!二十年前我想见的人,未能见至上今天因为结交了他的儿子能看到先生的事略,这是不见先生如同见先生一样我将秉笔直书来使先生永垂不朽,我怎么会推辞呢”先生名宜暖,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县棠槌人世代为望族,幼年学习《四子书》,听人讲解,很快就能领悟侍奉生病的母亲,日夜闭门不出私塾先生怀疑他不勤奋,了解原因后,就对他另眼相看了不久,生母去世了,太公和继母健在,家里很贫困先生出门做生意,年终一定冒着风雪回家,为长辈准备好美味的食物让他们高兴先生晚年,儿子鲍志道善于经营,家中产业渐渐丰裕,先生也就能够更好地随自己的意志行事凡是对同乡、亲戚、邻居有好处的事,前往做起来就好像是对自己特别有好处一样开始,宋元改朝换代期间,宗族的祖先鲍宗岩、鲍寿孙在路上遭遇强盗抢劫,父子俩争着去死,盗贼认为他们有义气而把两人都释放了又有一个名字叫作邦灿的,也以孝顺著称村子里以前有两座牌坊——慈孝坊和孝子坊,年代久远而倾覆了,先生将它们修葺如初家乡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