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5(士族制度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表现)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三国时期的政治2021福建T3;
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三国(教师尊享•命题分析)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统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东晋时期的士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2023广东T3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族门阀政治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江历史脉络,认识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成就2022北京T2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与经济发展
3.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的民族交融和区域2023湖南T3;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的开发的新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2022广东T20;角度认识民族交融在统一时期的民族交融2022海南T3;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2020北京T2义
1.分析本讲知识在高考中的考查频率为中等,三国两晋南北朝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命题分析预测时期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是高考基本考查点,选择
2.预测要重点关注士族专权对政权的重要影响,北民南迁对区域开发的推动作用,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读透教材融会贯通一知识点一三国与两晋
1.三国鼎立(220—280年)魏220年,[1]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年)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8分)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据材料“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可知为迁都做准备;据所学知识可知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根据材料“北魏洛阳城……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形制”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根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可概括出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根据材料“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可概括出统一规划里坊第
(2)问,从其对洛阳、后世都城建设、亚洲城市建设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简析答案
(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8分)
(2)意义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亚洲国家城市建设(4分)-----------------1练习帮)练透好题精准分层-------------------------------------(公基础练知识通关L[2023河北省级联测]刘备入川后,恢复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与“海外交往范围辽阔”这些举措A.扩大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B.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C.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D.增强了治理南方地区的实力解析刘备入川后发展农业和水利事业,孙权立足江东后,发展农业和海外贸易,这都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南方地区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故选D项
2.[2024北京开学考]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他采用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严明军纪,不许烧杀欺辱当地少数民族诸葛亮和夷族酋帅孟获作战,七擒七纵,直到孟获心服口服地说“南人不复反矣”局面平定后,“皆即其渠帅(首领)而用之”,不留兵不置官以下对诸葛亮处理民族问题的评价,正确的是(D)
①取得了对于孙吴的军事优势
②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
③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④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解析“不留兵不置官”表明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
②符合题意;诸葛亮的措施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③符合题意;“皆即其渠师(首领)而用之,不留兵不置官”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
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
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仅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征伐和融合无法判定是否取得了对于孙吴的军事优势,
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其他三项
3.[2023哈尔滨质监]魏晋时期士族如与庶人通婚,就会成为门阀之玷(污点)士族如与比庶人地位还低的工商杂户通婚,则将被降籍甚至被加罪这一现象说明当时(B)A.世家大族垄断政权B.门阀制度导致了阶层固化C.重农抑商政策加强D.九品中正制影响门第观念解析士族在婚姻方面实行“阶层隔离”,跨越阶层的婚姻会遭到惩罚,体现了魏晋时期,在门阀制度的影响下,士庶界限森严,阶层固化,B项正确
4.[2024山西部分学校质检]据文献记载,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导致“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这可用于说明(D)A.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体现B.阶级矛盾激化带来的恶果C南北朝对峙局面形成过程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解析据材料“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并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导致北方长期陷入战乱,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
5.[2024辽宁模拟]南朝宋、齐时期,寒人充当中书舍人,专掌军国机要,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中书省大权同时,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军政这反映了(D)A.寒人成为治国核心B.考试选官制正式确立C.中央机构权力失衡D.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朝宋、齐时期,寒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冲击了门阀政治,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D项正确世家大族影响力依然很大,故寒人成为治国核心不符合魏晋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此时的选官制度仍为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任职变化,排除C项
6.[2024河北沧州质监]十六国时,后赵开国皇帝羯族人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推行九品中正制;经济上,劝课农桑,核定户口,征收田租户调;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后赵的上述举措(B)A.助推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C.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D.发展并创新了中原典章制度解析石勒任用汉族谋士张宾,全面吸收中原文明成果,这密切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B项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族已经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排除A项;后赵没有统一过北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后赵学习中原制度,没有体现发展与创新中原典章制度,排除D项
7.[情境创新/2024天津月考]北魏时的洛阳城规划了极富“国际”色彩的区域“四馆”“四里”,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一概加以安抚其中,南人置于金陵馆,赐宅“归正里”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D)A.推动民族交融B.淡化南北矛盾C.推进汉化政策D.彰显中原正统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规划洛阳城,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加以安抚,给南方人赐宅“归正里”,从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进入中原之后,通过各种措施来彰显其政权是中原正统,D项正确;推动民族交融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彰显中原正统,对四方来奔的各族都一视同仁,而不单指南北问题,所以主要目的不是淡化南北矛盾,排除B项;推进汉化政策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
8.[2024广东联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其意在说明(C)A.南朝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倒退B.北魏改革促进“以夷变夏”c.北朝政治改革为隋唐全盛奠基D.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发展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钱穆认为,与南朝相比,北朝文化病浅,新生的希望在北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政治改革为隋唐统一和全盛奠定基础,故选C项;南朝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倒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朝的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并未涉及“以夷变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南朝玄学,排除D项国能力练重难通关
9.[2024广州阶段检测]西晋政府规定官员应按品级占田“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同时,还规定了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等这一土地制度(C)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发展B.以重建小农经济为目的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D.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形成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晋时期,政府按官员品级分配土地,并规定了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C项;规定不同品级官员占有土地的限额,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项;官员按品级占田,承认和保护门阀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户口,而非重建小农经济,排除B项;占田制是土地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占田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10.[角度创新/2024山东联考]在代晋建(南朝)宋的过程中,刘裕通过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的府署机构)网罗人才,实现禅代,推动了晋宋之间的政治结构转变如表为刘裕的霸府僚属出身占比表这反映出晋宋易代(C)非士族次等士族(含北人,吴地士族)高级士族人数13927比例
1.49%
58.21%
40.30%A.南方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不断膨胀C.政治资源得到整合D.门阀士族走向消亡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刘裕霸府的构成体现了次等士族在东晋末年的崛起以及对门阀政治的冲击,这表明在代晋建宋的过程中,刘裕整合了非士族、次等士族这些社会政治资源为己所用,C项正确;次等士族作用增强,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擅权,排除A项;豪强势力主要指高级士族,从材料看不出其不断膨胀,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当时士族在政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门阀士族走向消亡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D项
11.[情境创新/2023辽宁联考]“改汉姓”“定籍贯”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下面为根据某学者查到的128篇北魏元氏墓志中的籍贯情况绘制的统计图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I―I籍贯为洛阳・籍贯缺失I―I维肝不明廨A.鲜卑皇族积极支持孝文帝改汉姓B.改汉姓巩固了拓跋氏的核心地位C.籍贯缺失反映当时对门望不重视D.鲜卑元氏贯彻籍贯改革程度较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将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的籍贯一律改为洛阳,由材料可知,元氏墓志中籍贯为洛阳的占比较高,这说明鲜卑元氏贯彻籍贯改革程度较高,D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鲜卑皇族积极支持孝文帝改汉姓,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改汉姓的作用,排除B项;籍贯缺失不能说明当时对门望不重视,排除C项
12.[2023南京六校联合调研]张岂之在其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这样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内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A.统一是大势所趋B.儒学成为主流思想C.政权分裂割据加剧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解析由前秦苻坚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都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己任;由“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内”可知,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也有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统一是大势所趋,A项正确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B项错误C、D两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均排除
13.[2024湖北部分名校联考,14分][中国古代农业与水利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是关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省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安徽134——湖北1江西—111浙江4232—江苏—1328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材料二唐宋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是约合今亩5亿至
6.5亿政府重视水利,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掌其事,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农具方面,唐朝出现了轻巧灵便、宜于深耕和精耕的曲辕犁,以及用于灌溉高地的筒车唐时北方开始实行麦粟复种制,两年三熟南方则出现稻麦复种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
51.5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水利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出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现象的原因(6分)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水利建设明显增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根据表格中的“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可知,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重心南移、统治者的重视、农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第
(2)问,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
(1)趋势水利建设明显增多;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发展速度逐渐加快(3分)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统治者的重视;农业的发展(5分,答出3点即可)
(2)原因专制制度强化、人口增长和大规模流动、新航路开辟后外来高产作物引进,都会影响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创新;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挤压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空间;“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土地税加重,限制农业发展(6分)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2]蜀汉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西晋的统治266—316年建立266年,[3]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4]_匈奴贵族所灭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317—589年
1.政权更迭317年,[5]司马睿在[6]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7]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士族崛起1自三国、两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⑻士族2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丽T士族制度的形成原因及特点1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经济原因东汉以来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一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政治原因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一【政治按门第高低享受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一「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一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一
3.江南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背景’术和劳动力资源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表现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有明显进步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304—581年)
1.十六国(304—439年)
(1)概念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9]成汉,合称“十六国”
(2)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前秦兴衰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泗水泄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439—581年)
(1)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11]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12]洛阳
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③统一说汉语一内容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口3]_汉族高门士族通婚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影响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方的政权更迭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14]北朝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受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等的影响,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现象,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局部统一的出现,如北方的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南方的宋、齐、梁、陈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长期分裂割据混战使人民渴望统一,为结束分裂局面,统治阶级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知识活用易错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情境1土族的特点晋朝南渡,优借土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颜氏家训I》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结合材料说明东晋土族的特点答案土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和高官厚禄,把持政权;土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易错口江南地区的开发W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情境2前秦的败亡《资治通鉴》记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此战役后前秦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阶级与民族矛盾激化情境3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平城南有干水,出定襄界,流入海,去城五十里,世号为索干都士气寒凝,风砂恒起,六月雨雪议迁都洛京——《南齐书》根据材料指出孝文帝迁都的地理原因答案平城自然条件差情境4民族交融的影响历史学者陈寅恪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认为李唐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唐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探究1江南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1W程魏t材料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可供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有不少的丘陵、山地,这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摘编自何德章《魏晋南北朝史丛稿》材料主旨材料介绍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现象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试答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为隋唐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素养聚焦彳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一一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政权一些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有利于政府政策农业发展的政策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人口因素和生产技术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2影响
①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为后来隋唐经济繁荣奠定一定基础教师尊享・素养聚焦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江南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长,北方经济发展缓慢而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有所缩小2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土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破坏了城市和自然经济4民族交融促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探究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导读B材料主旨材料从民族交融的方式和内容方面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试答总结和肯定了以往民族交融的成果;推动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推动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素养聚焦B历史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及表现1途径民族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迁徙汉族人民交错居住联合口统治者的剥削和连年战乱,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斗争友好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往来民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征战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征战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2表现政治少数民族政权重用汉族人士,沿袭中原王朝典章制度,实行封建统治内迁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过定居生活,由从事畜牧业转变为从事农业生经济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汉服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西北民族的乐文化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的喜爱民族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心理偏见逐渐减少f-----------------------------------$想—智;脸向=----------------------------------------------------命题点1三国时期的政治统治
1.[2021福建]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C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解析孙吴政权使用的年号中有“龙”“天”等字眼,这体现了其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考量,C项正确命题点2东晋时期的土族门阀政治朝代同口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
19.1%
32.9%一东晋一
78.4%
7.4%
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D
2.[2023广东]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A.江南土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与西晋时期相比,东晋时期参预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降低,而高门土族的比例却大幅增加,这反映出土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削弱,D项正确;两晋时期一直是北方土族掌权,甚至晋室南迁后,掌权的琅郡王氏、陈郡谢氏等也是南渡的北方土族,排除A项;高门士族与豪强并不能等同,通过土地兼并等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土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命题点3江南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3.[2022北京]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面示意图中的(D)A.
①B.
②C.
③D.
④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
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
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三项命题变式
4.[2023河北统考]东晋南朝时,建康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多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是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有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番禺等,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B)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江南地区开发的深入C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D.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解析东晋南朝时,建康人口众多,农产品、手工业品贸易繁盛,此外成都、江陵等南方商业城市有所发展,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排除A项;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南方的发展之间是间接因果关系,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命题点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5.[2023湖南]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B)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解析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崇尚汉族文化,因此这些现象说明南北政权的文化认同趋近,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命题变式
6.[2022海南]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B)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解析由“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经济往来频繁,这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与“群言百家”无关,A项排除材料并未反映人口流动和区域开发的关系,C项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教师尊享•备课题组:命题点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2020北京]“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B)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以来中原地区的“清乐”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交融后展现出新风貌,这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中原传统文化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后得到新发展,并未消亡,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汉代礼乐制度的复原,排除C项;“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2.[2022广东,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耍求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