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第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战国时期诸侯变法的必然性;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义;老子、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的背景、表现和意义)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2023江苏T1;传统政治秩序的2022河北T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破坏2020全国卷I T
24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2023全国卷乙T24;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政治变动,理解战春秋战国时期的2023海南T1;实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经济2022广东T1;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战必然性;了解老2022江苏T1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子、孔子学说;通战国时期的变法2022全国卷乙T45;性过孟子、荀子、庄运动2021江苏T
1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社子等了解“百家争2023新课标卷T25;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鸣”的局面及其意2022湖南T1;关系义诸子思想2022山东T1;-----------------------------------------------(教师尊享,命题分析)-------------------------------------------------2021山东T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比较命题分析预测
1.分析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是考查的重点,多注重对
2.预测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变迁的趋势、民族交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知识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教材读厚
1.列国纷争表现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1)社会组织一一血缘家族逐渐削弱各国不同程度的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旧贵族,贵族政治趋于解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家族的解体,个体小农涌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编户成为国家控制民众的有效方式
(2)社会群体——土阶层涌现随着贵族统治的瓦解,尤其是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许多贵族逐渐没落,必须依靠文化知识自食其力,与此同时庶人则通过各种方式上升为士,±阶层的流动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条件
(3)文化发展——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由于官学向私学的转换,加之定于一尊的政权形式尚未出现,人们的思想处于活跃状态,在总结前代文化的基础之上,各家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命题和思想主张,思想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
(4)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形成西周以来比较固定的民族分布格局、族群关系被打破,各民族的交融步伐加快,诸夏内部文化的交流、汇合,加之诸夏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一个融合了诸族的华夏族逐渐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命题点1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
1.[2023江苏]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D)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材料即是对此现象的反映,表明当时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D项正确;根据“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可知,材料只能说明晋国与北方诸戎交好,无法说明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权力下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春秋时期”,吴起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命题变式
2.[2023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三校模拟]《左传・成公十一年》记载,晋国的郤至与周天子争田,周天子命属下讼诸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卫侯与元晅讼”于晋卫国大夫元晅告卫侯杀人而发生诉讼,周襄王派王子虎审理此案,最后卫侯败诉这样的案例在《左传》中有很多这说明(B)A.土地国有制已瓦解B.统治秩序受到冲击C以法治国成为主流D.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解析据材料“晋国的郤至与周天子争田”可知,周天子的权威下降,据材料“卫国大夫元垣告卫侯杀人而发生诉讼……卫侯败诉”可知,卿大夫挑战诸侯的权威,综上可知,春秋时期原有的统治秩序受到冲击,故选B项;土地国有制瓦解于战国时期,材料时间为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治国理论问题,排除C项;社会矛盾涉及多方面,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命题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3.[2022广东]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B)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一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B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残片湖北大冶古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C大冶古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片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镶(箭D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头)解析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方式传入当地的,内蒙古地区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湖北大冶古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这不能说明大冶古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排除C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镶(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命题变式
4.[2023大连模拟]战国时期各国境内都有其他国家的货币燕地出土有赵、韩、魏的布币和齐的刀币;赵地出土有韩、魏的布币和齐、燕的刀币;巴蜀地区还出土过燕国的刀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B)A.长途贩运的兴盛B.商品经济的发展C.货币统一的缺失D.货币流通的广泛解析货币是用于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国境内都有其他国家的货币,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各国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往来,B项正确;长途贩运的兴盛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统一的缺失无关,货币流通的广泛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命题点3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5.[2021江苏]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D)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解析由对商贾和经营客店者“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可知,这体现了抑商政策;由这两条魏律的颁布时间迟于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可知,其受到抑商政策的影响由此可知,D项正确命题变式
7.[2023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8.“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韩非、季斯作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均主张严刑峻法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重刑罚,故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均不符合材料中重刑罚的治国方略,B、C、D三项均排除命题变式
8.[2021山东]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B)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解析儒家学派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墨家学派代表的是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二者对“乐”的看法不同,反映出两者不同的政治立场,故B项正确C教师尊享,备课题组】命题点1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
1.[2022河北]“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D)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默认嫡长子为太子,不需要明示,故“太子”一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春秋时期,“太子”一词开始频繁出现,说明太子并非法定,宗法制遭到破坏,争夺“太子”之位的现象较多,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遭到破坏,而不能反映社会尊卑有序,故A项排除;继承问题与分封制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太子”之位的激烈争夺,而无法体现权力过渡平稳,故C项排除
2.[2020全国卷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D)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周边地区归附楚国后,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且王位世袭制度并未消亡,故B项错误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
3.[2021重庆]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西周、春秋时期,分封制下,诸侯建立国,卿大夫建立家,所以“家”是一个政治单位;而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其已经不再具有政治意义,A项正确;材料中“家”的变化与法家、儒家思想无关,B、D两项均排除;宗法制建立于西周时期,且与材料中所述现象无关,C项排除命题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4.[2022江苏]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C)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解析由“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可知,辕颇的措施类似于鲁国的“初税亩”;由“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可知,当时陈国已经出现土地私有化的现象,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A项错误春秋时期的“国人”不属于农民范畴,B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措施与挑战诸侯权威无关,D项错误
5.[2023海南]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三十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B)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王室军队人数与战国诸侯军队人数的对比,反映的是诸侯力量的不断A项强大,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军事理论用于指导战争,无法解释军队人数变化的原因X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了战国晚期,就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三十万兵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B项而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加,为军队人数的增加q提供了条件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故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旧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新制度如官僚制逐C项步形成诸侯国力量的强大是推动分封制等旧制度走向瓦解的重要原因,故政治制度的X演进是材料所述现象带来的结果而非原因D项地形地势的利用与材料反映的军队人数的增加无直接关联X
6.[2023全国卷乙]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C)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解析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下,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现自给自足由此可知,孟子提出材料中观点的时代背景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故选C项汉初统治集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项;战国时期,井田制趋于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的有关信息,且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排除D项命题点3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7.[2022全国卷乙,9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9分)解析第
(1)问,可从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荀子本人的立场等角度分析答案
(1)原因秦国变法强调奖励军功,使军队形成尚功利的风气;秦依靠军事力量侵吞别国,不断扩大统治区域;秦国军队缺乏礼义教化;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主张仁义之师(9分)命题点4诸子思想
8.[2023全国卷甲]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C)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解析A项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孔子并未实录历史事实XB项孔子的目的是维护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不是为了提升周王权威X楚国先祖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封以“子男之田”,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春秋时C项q期,随着楚国实力的增强,楚国国君自称为“王”,而孔子仍称楚王为“楚子”,这说明孔子尽力维护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级秩序D项材料未涉及楚国与中原的文化的比较,无法体现文化差异X
9.[2021海南]《论语・子罕》有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C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孔子戒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由此可知,孔子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尊卑等级,A项错误博爱节俭是墨家的思想主张,B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D项错■口7天o
10.[2021河北]《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孔子编订《诗》《书》意在(B)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王室衰微时,讽刺时政的《关雎》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诸侯便恣意横行,政令便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孔子担忧王道废统治衰败,礼崩乐坏,弛,邪道兴起,于是编订《诗》《书》由此可知,孔子编订《诗》《书》的目的在于恢复周礼,故B项正确
11.[2021全国卷甲]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解析由材料可知,老子认为“礼”是道德、仁义沦丧的产物,而孔子认为“礼”是为人处世的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二者在反思西周礼乐文化这一共同基础上,各自提出了对“礼”功用的认识,故选A项;老子对“礼”持否定态度,也不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无法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他与孔子的思想也难以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故排除B、C、D三项
12.[2022全国卷甲]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B)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解析据材料“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可知,这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政治理念最接近,B项正确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排除;韩非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排除;墨子在政治上主张“尚贤”“非攻”,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
13.[2021天津]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C)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解析孔子强调为政者要身正,韩非子强调立法者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道德方面、法律方面倡导统治者规范自己的行为,故C项正确
14.[2020江苏]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B)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解析根据“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知,墨家学派主张关注普通民众的利益,其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代表了下层平民利益,故B项正确孔子主张恢复礼乐制度,排除A项;儒家强调社会等级和谐,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
15.[2022湖南]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C)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解析诸子百家的出现与上阶层的活跃有关士原本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东周后期成为知识阶层并受到公卿大夫的倚重他们学识渊博、志向宏大,政治参与意识强烈他们彼此辩驳,思想逐渐交融,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这一局面的出现冲击了贵族政治,C项正确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传播的区域既有重合也有不同,这就导致有的地区多种学派共同存在,有的地区只有一种学派,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各诸侯国的思想并不统一,而思想不统一是不利于政治统一的,排除A项;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B项排除;各家各派针对社会乱象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迎合各国君主进行争霸的需要,D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
16.[2022山东]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解析“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群臣用礼义来教育百姓,这体现了尚法存礼,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敬天”“崇德”的内容,排除B、C两项;“外儒内法”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治国思想,排除D项
17.[2020山东]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D)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从“上下乱”“君臣上下之事”可以看出,“义”的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上下之分)的工具,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政治确立于秦朝,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材料中所说的“义”属于治国之道,不属于道德修养,故B项错误;材料所说的“上下”指的是整个社会,不单指统治阶层,故C项错误------------------------------:练习帮:练透好题精准分层----------------------------------------------(公基础练知识通关
1.[2024湖北孝感起点考]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请求帮忙,史称“求孵”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这表明(A)A.传统秩序遭到破坏B.专制集权受到削弱C.分封制彻底瓦解D.礼乐制逐渐解体解析据材料可知,天子需要向诸侯求取财物,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这说明周王室衰落,传统秩序遭到破坏,故选A项;商周时期还没有确立专制集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的衰落,不能得出分封制彻底瓦解,排除C项;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排除D项
2.[2024浙江台州一模]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时期,在应如何培养太子的问题上,楚国大夫申叔时强调要“教之《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语》”这一变化表明(D)A.楚国变法推动社会转型B.儒学思想核心形成C.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解析由楚国对中原文化从排斥到认可的态度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楚国变法与社会转型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并不能说明儒学思想核心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周政治秩序被破坏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3.[2023福建联考]近年来,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器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论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C)时期地点器物春秋时期湖北种归柳林溪遗址两件铁铺战国时期湖北宜昌朱其沱遗址一件铁锦战国时期湖北宜昌朱家台遗址一批铁器,主要为农具春秋时期湖北宜昌上磨埴遗址一批铁器,有铺、铸、刀等春秋战国湖北种归张家坪遗址二十余件铁器,有锦、斧、铸等时期A.大土地所有制瓦解B.冶铁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C生产方式经历变革D.私营冶铸业获得快速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及表格中的具体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在使用铁器,铁器的出现和使用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相较于原始农业时期的农具来说具有进步性,生产方式在经历变革,C项正确
4.[2024合肥四中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处在频繁的社会职业流动之中,这与殷商、西周时期“商之子恒为商”的封闭状态绝然不同当时的商人除继承祖业相沿而来外,还有些贵族、官僚因从事商业活动转化成商人,如齐国贵族田成子放贷经商,“专山海之富,擅鱼盐之利”这反映了当时(C)A.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崇商尊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C商业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D.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除继承祖业相沿而来外,贵族和官僚也可经商,这反映了当时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处在频繁的社会职业流动之中”不等于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由材料得不出来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D项排除
5.[2024沈阳期中]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A)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耍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诸侯战国七雄国周朝传统的[1]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结果国吞并用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影响1灾难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2进步战争迫使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3统一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2.华夏认同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知识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①生产工具进步[2]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农业
②兴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产品刻有生产者姓名,对质量负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财力雄厚商业的商人
2.变法运动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重大发展
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典型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3]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县的主政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主[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出,开阡陌”,授出于百姓;统一度量要经济衡内文化烧毁诗书,制定法律,严刑峻法容社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登记户籍,在民间实行[5什伍连坐,互相管理纠察告发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商鞅主张重征赋税,以使国家富强,“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这种弱民强国的政策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适应兼并战争形势的需要,A项正确
6.[2024辽宁开学考]春秋时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实行改革,把国都按地域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兵)乡……在国都以外的农村设邑、卒、乡、县、属等管理机构这一改革(C)A.加强了贵族政治的权力B.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C.打破了宗法分封的传统D.形成了家国一体格局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管仲改革把国都按地域划分,在农村设立管理机构,这样的改革打破了周朝建立的宗法分封的传统,C项正确;管仲改革加强了中央权力,削弱了地方贵族的权力,排除A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管仲改革是在加强中央权力,排除B项;由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推出形成了家国一体格局,排除D项
7.[2024云南大理统测]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而且要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政治抱负这表明孔子()B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8.具有经世济民情怀C.希望重建礼乐秩序D.关注个体意识觉醒解析据材料“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知,孔子不但关注个人的道德品格修养,而且进一步指出“修己”的目的是服务现实政治,故选B项;据材料“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可知,孔子注重人的品格修养,主张严格社会等级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希望重建礼乐秩序,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2024河北保定月考]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A)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8.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墨家提出“尚贤”“尚同”等,法家则强调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并在国家变法中获得重用,由此可知,三家学派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A项正确;先秦时期,只有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被采纳,而儒家和墨家的治国方略并不适用于大动荡的时代,未被统治者采纳,排除B、D两项;儒家主要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下层劳动者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三家学派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并不相同,排除C项能力练重难通关
9.[情境创新/2024大连期中]读下图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统计图据此可知,当时(D)A.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10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C.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D.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解析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区域性大国长距离行军显著增加,体现出区域性大国之间冲突加剧,D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区域经济联系的增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之前的战争方式,无法得出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排除C项
10.[2024山东日照联考]春秋初期,诸侯国有兵车“百乘”,己是“大国”标准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以七雄为代表的区域性强国,军力甚至可达“万乘之国”的规模这一变化突出说明(D)A.时局变化影响战争规模B.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残酷C.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D.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力量增强,这是由于战国时期各国实行了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即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故选D项;“大国”标准变化是由于国力的增强,材料没有强调时局变化对战争规模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激烈程度,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1.[2024江苏镇江联考]下表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C人物看法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儒者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天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墨子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韩非子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A.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B.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C.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D.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子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主张以积极的努力改良社会和人生,不承认“天命”的存在;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他们站在各自政治立场上,从不同方面批判否定儒家学说,这集中说明了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C项正确;儒家学说也有顺应历史潮流的内容,A项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未体现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D项排除
12.[角度创新/2023广东惠州调研,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的何尊铭文,意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含义与范围都有了明显发展首先,春秋时期齐、鲁、晋、郑等中原诸侯称“中国”,秦、楚等仍是“夷狄”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其次,春秋强调“夏夷之防”,“中国”与“四夷”相对而称,但战国时已形成“中国”与“四夷”五方之民共为“天下”,同居“四海”的整体观念最后,“中国”又是文化的概念,《春秋》明“华夷之辨”,族类与文化并重,而把文化标准放在首位一一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中国”被正式写进外交文书首见于中英《南京条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约随着局势的演变,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梁启超等人力主在扬弃中国为“天下之中”妄见的前提下,继续使用“中国”这个自古相沿的名称1906年,《军政府宣言》中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等语,赋予“中国”爱国主义内涵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在国际上被通称为Republic ofChina,简称“中国自此,“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摘编自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内涵变化的因素(6分)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由“春秋时期齐、鲁、晋、郑等中原诸侯称‘中国……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可知,地域范围从中原扩至周边地区;由“春秋强调‘夏夷之防’……战国时已形成‘中国‘与四夷‘五方之民共为‘天下,同居四海’的整体观念“可知,华夷之别缩小,民族交融程度加深;由“《春秋》明‘华夷之辨,族类与文化并重,而把文化标准放在首位”可知,看重文化标准第二小问,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等角度进行概括第
(2)问,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
(1)内涵地域范围从中原扩至周边地区;华夷之别缩小,民族交融程度加深;看重文化标准(每点1分,共3分)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政治上改革变法的影响;争霸战争的影响文化上周文化的传播;民族交融的影响(4分,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
(2)因素政治上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的影响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文化上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先进知识分子的引领(每点2分,共6分,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章义底的一次变法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南向官僚制的最初建立通过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各国的政治制度由宗法分封制逐渐向专制官僚制转变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官僚制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权形式,其最初建立就是在战国时期知识点三孔子和老子孔子老子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位
①朴素的唯物论认为“道”是天思
①核心观念是“[6]仁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想
②主张统治者要“[7]_为政以德”
②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着内
③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矛盾,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容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③政治主张顺其自然,[8]_无为而治教
①主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育学的发展成
②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就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经典知识点四百家争鸣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经济状况]----彳井山制瓦解,封建土地私瓦制产牛.:阶级关系]------•]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土阶层掘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新需要,礼贤下士]I政治现实一争相招揽人才
2.派别及其思想思想主张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⑼仁政”O儒家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10]_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阴阳家邹衍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
[11]兼爱”“非攻”“尚贤”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
[12]中央集法家韩非
3.影响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口3]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归面百家争鸣的特点1迎合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需求2各学派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思想活跃,具有自由和创新精神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外法家儒实行“仁政”,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一内法一,、儒家济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之以道家道I教材读活知识活用权的政治思想易错,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是奴隶主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进行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实现统一而发动的兼并战争情境1华夏认同中国之完成为一中国,当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钱穆《民族与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为什么这样说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过程中,戎狄蛮夷与华夏族相互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情境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公田逐渐荒芜不治——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对土地制度有何影响答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情境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是这个地处边陲、被视为野蛮、落后的募尔小国,五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卜宪群等《中国通史》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一一《汉书》结合材料,说说应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答案应全面地看待问题,既应看到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一面,还应看到商鞅变法轻礼义教化,造成秦社会道义淡薄的一面情境4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就,小车无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的上述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念Y土阶层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土、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土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春秋末年以后,土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情境5韩非的中央集权思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杨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结合材料说说韩非的主张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如何为什么?答案受到重视韩非子主张变法革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要求,受到统治者推崇情境6诸子的共同追求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摘编自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结合材料说明诸子百家提出各种主张,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答案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探究1战国时期的诸侯变法g[材料呈现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秦国地广人稀,荒地比较多,所以商鞅把奖励开垦荒地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法令规定倭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还规定商人必须向官府登记各种奴隶的名字和数目,以便官府摊派徭役;提高市上酒肉的税额,要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摘编自杨宽《战国史》1材料导读彳材料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经济、政治原因材料二介绍了商鞅变法主旨中的经济措施思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的政治原因试答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并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试答特点重农抑商,奖惩结合意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秦国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素养聚焦,唯物史观——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封建地主与农民这两个新兴阶级孕育成长起来,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各国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和政治,增强竞争力,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胜出,纷纷在国内推行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历史解释——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景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兼并战争推动下产生的目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的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方都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向济、提高政府收入、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等措施性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质影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响(教师尊享素养聚焦)•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政治各国的变法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局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经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为基础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思想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理论了理论武器民族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关系人民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愿望愿望历史解释——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推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为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提供政治保障3“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探究2百家争鸣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材B料导读材料主旨材料展现了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的两种观点思考材料中出现了两种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试答示例」赞成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观点理由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上阶层崛起并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辩争,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赞成“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这一观点理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I素养聚焦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物质条件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政治条件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瓦解,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阶级关系土阶层崛起,受到统治者重用,其代表不同阶层提出自己的主张教育发展私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民族关系战争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历史解释一一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与差异性1相似性要求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诸子百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一的思想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爱民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思想孟子强调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限制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君权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思想2差异性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治国理念“无为而治”人与自级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的关系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人生态度“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社会与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性恶伦理观教师尊享素养聚焦•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思想来源之一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