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
(十)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个飞机模型在飞行中失去了控制,一下子撞到墙上,变得分崩离析了••♦♦
②2016年,北京22家市属医院将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消现场放号,又有因噎废食之嫌•••♦
③未来五年,中华民族将穿越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幅亿万人民勤力同心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图景即将展开••••
④山水画家施贞泉先生,其作画时轻松若定、恣意挥洒,而且他作画神速,倚马可待,令人叹为观止・♦♦♦
⑤昨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突然出现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以致街头市民措手不及•••♦
⑥从红门开始,我与朋友踏着一级又一级台阶,历尽艰辛,登上泰山极顶,放眼望去,“天无涯兮地无边”,自己显得那么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A.
②③⑤B.
②④⑤C.
①③⑥D.
①④⑥解析
①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使用对象错误,不合语境
②因噎废食因为吃饭噎住过,索性连饭也不吃了,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符合语境
③勒力同心齐心合力,团结一致符合语境
④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很快属使用对象不当,不合语境
⑤措手不及临时来不及应付符合语境
⑥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属望文生义,不合语境答案D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最近,电信被曝出存在重大漏洞通过该漏洞,黑客可以查询上亿用户信息,并可以进行任意金额充值、销户、换卡等B.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曝光以来,引起了社会热议,不少专家和网友对这种透支社会善意的行为进行谴责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慈善法(草案)》规定将依法查处C.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设立于1928年该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D.从刀耕火种到声色犬马,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需求就越复杂、越多元、越精细因此,我们只要考察一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便可一叶窥秋解析A项,成分残缺“进行”后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子末尾加上“操作”B项,中途易辙可在“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前加上“针对”一词C项,“旨在”与“为了”重复,去掉“为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中的“的”字去掉,主语为“奥斯卡金像奖”答案D
3.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医生刘某回复病人说,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B.在向导师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小康说“望您对我的意见有所损益”C.淮海路上的一家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活动,我过去垂询了几款名牌智能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D.小明,要多向老师、同学不耻下问,这样学习成绩才能提高解析A项,“屡试不爽”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句中的说法过于绝对;“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有夸大之嫌C项,“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此处用于自己向别人询问,明显不当,可改为“询问”D项,“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处用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明显不当答案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甘肃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极度干旱,风沙较大,
①野骆驼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着保护区最旱的时候,即使是核心区域,草类生长的情况也很不好面对
②,保护区加快了饮水工程建设通过安南坝保护区的不懈努力,野骆驼栖息地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
③在一次巡护中,工作人员一天之内就发现了158匹野骆驼的踪迹,这是非常罕见的答
①环境十分恶劣
②缺水的情况
③野骆驼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
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有传言称罂粟壳能够提味增香、使人上瘾,滥用罂粟壳便成了每个餐饮企业的“潜规则”社会上的此类事件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餐饮从业者都以牟取利益为先一旦诚信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彻底崩溃在此我们呼唤诚信,愿人人讲诚信,共建和谐社会
①滥用罂粟壳不一定是每个餐饮企业的“潜规则”23O解析解答此题,在通读语段的前提下,需要理顺语句间的关系“牟取”通常指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钱商人重视利润无可非议,有很多商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基本良知,以诚信为本,故“都以牟取利益为先”的推断不合理“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餐饮从业者“诚信的缺失”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但不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崩溃”,语段推断不合理答案
②不是所有餐饮从业者都以牟取利益为先
③部分餐饮从业者诚信的缺失不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崩溃二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
①宴作李商隐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
②何事亦离披?悠扬归梦惟灯见,潼落
③生涯独酒知岂到白头长知尔,嵩
④阳松雪有心期【注】
①崇让宅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
②红蕖红莲
③潼落空虚冷落
④嵩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居之地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1.
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A.般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B.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第八句“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指的是诗人的高远志向D.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E.
2.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二请你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答:【参考答案】项第四句的意思是池中的红莲,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对红莲的痛惜,
1.BD[B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故“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不当项“高D远志向”不当,指的应是“诗人出世归隐之心:]
2.
(1)诗人用像冰粒一样的露水、悲泣的竹子,加深了心境的凄凉
(2)红莲的离披,也象征着诗人颠沛流离、与妻子分离的悲凉
(3)客中苦酒,寒夜孤灯,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失意之悲
(4)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表现出诗人的归隐之心,但这也是诗人无可奈何、壮志未遂的幽愤
(5)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约)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813858,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秣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怫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3礼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赖这种体系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引礼入法,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和原则贯彻于法律,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达至“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由于礼本身所具有的义理内涵,更使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礼法社会”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不仅使引礼入法成为可能,更使得这个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道德与法律共同肩负维系社会秩序的使命,两者相互支持和补充任何一种法制文明都必须面对并解决两者关系问题,引礼入法则是传统中国的解决方案以道德精神挈领和改造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我国古代民事立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礼,“礼达而分定”蔡元培说“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今之所谓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原则;社会生活层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构建良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故其律以严刑峻法著称唐律因“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这个“平”,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使得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全面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另一方面,与“骨肉可刑,亲戚可灭”的法家立场不同,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唐律中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以及亲亲相隐、存留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弘孝敦伦,原情循理,无疑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分西周礼治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主张罪疑从轻、从赦;提出了“中道”“中罚”等概念孔子主张“哀矜折狱”,孟子则以“仁政”为诉求,以为“杀一无罪,非仁也”,并重申了“罪人不孥”的古训这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伴随着汉朝以后经义决狱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司马迁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韩非则首倡“三纲”之说,以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当然值得肯定,但其中包含的法律平等意义十分有限,因为其“法”非良法,其“断”则完全落脚在君主个人的独断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论者以引礼入法为传统法律等级化伦理化之根源,或许是对法家有着过多理想化误读,或许是脑海里还残存着“儒法斗争”成见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摘编自马作武《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1.3C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颇有权威性,且具有感召和约束的功能,因此有利于民间社会建A.立美好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实行严刑峻法,认为“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过于崇信暴力,B.“严而少恩”,完全无视道德教化功能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在我国古代民事立法落后的情况C.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依据传统中国采取引礼入法的方案来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即以道德精神来挈领和改D.造法律,并将部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解析]偷换概念“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理解不当,原文第一段说“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2.3D文章开篇提出“引礼入法”的问题,认为这是完成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并达到“礼法A.社会”模式形成的重要环节第二段阐明“引礼入法”是解决传统中国道德与法律相互关系问题的方案,并从国家法B.制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阐明第三段援引唐律以“礼”得“平”,主张“宽严适度”,一些制度重人伦孝道亲情的例C.子,认为它有积极的义理成分文章最后指出,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是实现引礼D.入法这一治国问题的恰当途径[解析]“是实现引礼入法这一治国问题的恰当途径”分析不当,原文说“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3.3C礼所具备的义理内涵使引礼入法能够有效实现,而引礼入法对中国古代法文化有着重大A.的影响,促使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礼法合一”的特征从西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到孔孟思想,从汉代以后“经义决狱”到唐律的“一准乎B.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法社会”是逐步形成的儒、法两家其实都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但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不同,儒家主C.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中国古代“礼法社会”的形成是“法律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人法的方式实现,D.因此,评价引礼人法应把握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等的历史线索[解析]曲解原文内容“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理解不当根据原文第三段及最后一段内容,可知,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主张“一断于法”;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