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2018(17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结束)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个企业家的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一个新企业创建之初,••♦♦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连合作伙伴都可能很难找到400
②今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不孚众望地突破了亿元人民币大关,国产电影•••♦更是创下了票房的历史新高,但“口碑差票房高”现象依然存在
③涉世未深的车某在传销人员的蛊惑下做起了发财梦,思想防线正处于崩溃边缘,幸亏民警及时出现,车某方才如梦初醒••••
④中朝有着很深的渊源,本是一丘之貉,理应通力合作,但是朝鲜却不顾中••♦♦方意见,进行氢弹试验
⑤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
⑥中国官方正式承认正在建造第二艘航母,但是新航母的性能和美国航母相比只能望其项背,一时难以赶超•••♦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⑤⑥D.
②③④解析
①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运用正确
②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合语境,此处应为“不负众望”
③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运用正确
④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贬义词,使用不当
⑤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保运用正确
⑥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比喻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般用于否定句使用不当B答案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新形势下,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维护好、利用好、开掘好,绝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绝不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B.“禅让”这个概念的最早记载或许还要追溯到《尚书》,此后的《史记・五帝本纪》有着比《尚书》更为详尽的描写C.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除了有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D.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所以我们相信,中国的空气质量必定会越变越好,甚至会成为宜居国家A C解析项,语序不当,应是“开掘好、利用好、维护好”项,语序不当,应将“除旧布D新、团贺喜庆的含义”与“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互换位置项,搭配不当,“中国的空气质量”和“宜居国家”主宾搭配不当B答案
3.假设苏轼在黄州写信给好友张梦得,以下书信用语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苏轼称呼张梦得时可用“足下”,自称时可称“仆”B.信中提及苏辙时,可称“舍弟”,提及过世的母亲时则称“先慈”C.信末的祝福语,可用“斗山安仰”“福寿双全”D.署名下敬辞,可用“顿首”“谨启”C解析项,“斗山安仰”形容死者像高山一样,值得大家抬头抑望,常用在挽联中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C答案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20每处不超过个字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因用词大胆及与原意不贴切而备受争议,
①,甚至《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也发文批评冯唐译本不过,激烈的反对声浪中,
②,比如社会学家李银河,她列举几处翻译,指出“这个译本信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雅上面”,“用网络用语仅仅为了押韵”,“在诗意上冯译明显比郑译略胜一筹二她得出结论
③,只不过是一个译者个人风格过于强烈的译本罢了答
①许多读者更是明确表示反对
②也有支持的声音
③冯唐翻译的《飞鸟集》是最好的中文译本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
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远不只是“衡中模式”,还有席卷各地的“择校热”、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大战”等只要改革,就能彻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没有“超级学校”,人们就不会为教育而发愁在改革中让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平衡,让上升通道更为多元和公平,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社会关切后顾无忧了,素质教育就会取得圆满成功
①改革并不一定能彻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②没有“超级学校”,人们并不一定不会为教育而发愁
③社会关切后顾无忧,素质教育并不一定就会取得圆满成功
二、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
①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
②,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
③百尺楼【注】
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②万火牛指火牛阵
③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忧国忧民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出内心的孤寂之情
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具体的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AB[A项“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的象征B项产生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
2.
(1)诗人虽然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
(2)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
(3)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陆游】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作量虽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汩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醵?”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蟆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稣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稣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鲸窃帝之息壤以埋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鲸于羽郊原来,稣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鳏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渔父截然不同的人格大概是隐者的渔父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解析]“最为集中的体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屈原最后投身汩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屈原认为稣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D.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丰富内涵,逐层深入,结构谨严[解析]A“各国国君”错,原文说“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但屈原始终还是“不能他迁”,因而屈原身投汩罗的原因只能是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C“认为鳏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D“层层递进”错,全文采用的是“总分”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其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解析]文中没有涉及王逸和司马迁对《渔父》真实性的看法,因而不能看出两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完全不同,所以C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