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课时达标
(十六)
1.中国人多地少,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以下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耕作方法和耕作制度是(B)
①推行代田法
②实行稻麦轮作或一年三熟制
③实行土地公有
④实行集体耕作A.
②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③解析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①符合题意;实行稻麦轮作或一年三熟制,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②符合题意;
③是土地制度,
④是劳作方式,都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排除
③④故选B项
2.《墨子・鲁问》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B)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8.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礼崩乐坏”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冬陶夏耕”说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
3.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一般认为,永佃制萌芽于宋代,明代时有所发展,清代时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永佃制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A)A.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B.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加重C.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D.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解析永佃起初只是一种佃耕权,后来这种永久耕种权逐渐固定下来,其导致佃农获得长期佃种地主土地的权利,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加速分离事实上永佃制下的农民负担相对稳定,B项错误;小农经济走向瓦解是从近代开始的,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A项
4.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B)A.商鞅“重农抑商”B.北魏推行均田制C.北宋“不立田制”D.张居正“田赋征银”解析材料所揭示的是国家要稳固必须要先养人,即稳定民心,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北魏至唐所施行的均田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经济措施故选B项
5.下图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均田制理解准确的是(D)(缴纳税项)A.始于隋唐
8.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C.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D.农民必须对国家履行义务解析均田制最早实行于北魏时期,它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没有杜绝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没有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故A、B、C三项错误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缴纳赋税并承担兵役和徭役,故D项正确
6.(2018•黑龙江哈三中验收考试)清朝前期,广东地区“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这一做法将会导致(A)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政府放弃传统农业政策C.人多地少矛盾得以解决D.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解析根据材料“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可知,广东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减少,这一做法将会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清朝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这解决不了人地矛盾的问题,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7.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C)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8.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C.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解析“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表明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在削弱,“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实际上也表明政府强调私人的土地产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D两项错误
8.《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C)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小农经济和铁器牛耕在古代中国始终相随,故C项正确
9.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C)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铸、铲、斧锄、博商朝耒、铸、铲、铺、斧、析铲、博西周耒、镑、铲、锦、斧、析、援铲、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材料历史证据不足,故A项错误;“斧”作为原始生产工具,夏、商、周时期多以石斧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工具,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农业管理经验材料提供证据不足,故D项错误
10.晋代傅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B)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是经营农业的规模,需要度量自己的力量,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11.《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金侯矢,参分弗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苛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材料反映了严格按照箭的不同用途区分出不同标准,如或矣矢、其矢、兵矢、田矢、杀矢等生产标准不同,可见官营手工业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故A项正确
12.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C)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解析材料体现了官营手工业重视技术的传承,没有体现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技术的垄断,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
13.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C)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解析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水排可提高炉温,推动了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
14.《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A)A.产品用途B.釉色的区别C.器物纹饰D.产品质量解析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政府和皇族使用,一般不会用于销售,而民营手工业的产品则主要是用于销售根据题干中“大量外销”一词可知判断依据是产品的用途,故选A项
15.明朝政府禁止民间织造龙凤、蟒、飞鱼、斗牛等图案,违者“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同时也禁止民谣“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违者首犯凌迟,籍其家产以上规定的目的主要是(B)A.抑制民间手工生产B.维护专制统治权威C.确保外贸商品质量D.保证政府利益垄断解析题干中明朝政府禁止民间手工业生产象征统治权威的手工产品,体现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权威的目的,不能体现出对整个民间手工业的抑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中“织有龙凤、蟒、飞鱼、斗牛等图案的纺织品”和“官样青花白地瓷器”属于官营手工业产品,一般不会用于销售,故C项错误;题干中所提手工业属于官营,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故D项错误
16.(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B)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解析材料没有提到白银,并且白银早在明代之前就已经成为流通货币,故A项错误;根据“街头多卖木棉纱”可知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故D项错误
17.《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绿(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材料反映出西汉(A)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可知A项正确;B项应是在明朝中期以后;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18.4世纪时,马塞林努斯不无夸张地说,在罗马,这种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衣料以前只限于贵族,而今已经推广到不分贵贱甚至最低的各阶层这种衣料应该是(C)A.麻B.葛C.丝D.棉解析根据材料中“4世纪”“罗马”“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等信息判断麻、葛不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故A、B两项错误;丝织品早在汉代就远销罗马,丝织品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故C项正确;棉布成为衣料是在明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也不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信息,故D项错误
19.《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说“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C)A.中国控制海外贸易B.明朝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C.中国手工业发达D.中国参与西方的殖民掠夺解析“1570〜1644年”是中国的明朝时期,在此时中国推行“海禁”政策,不可能垄断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重商主义”是15〜18世纪欧洲奉行的主要经济政策,中国在明朝时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在“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以纺织、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美洲出产的大量白银用于购买中国精美的手工业制品,故C项正确;中国在明朝时期没有参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故D项错误
20.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C)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1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体现了手工业者从雇主领取工资,并不能反映依附关系的强弱,故B项错误;“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显露出近代化曙光,故C项正确;材料与抑商无关,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