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怎样理解卖火柴小女孩的“华蜜”《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我们用了多年的课文,多种版本的课程标准试验教材都有这一课人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是这样的“她想给自己温煦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漂亮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华蜜,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华蜜中去这一课的思索和练习中还有这样一道题她曾经多么华蜜,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华蜜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华蜜”,你是怎样理解的?)怎样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华蜜”是教学这一课不能回避的问题假如我们细细思索,至少可以有三种答案第一种是不幸------]、女孩又冷又饿,大年夜惨死在街头,还有什么华蜜可言?早些年我们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多数采纳这种回答这种说法看起来义正词严,却无法自圆其说,因为它根本无视文本的存在安徒生写下这两个“华蜜”不是一种反讽,而是真诚的陈述所以,我们不能简洁地说小女孩根本没有华蜜其次种是华蜜—卜女孩受尽饥寒的煎熬,现在她最终解脱人间的苦难,和奶奶一起到天堂去获得华蜜联系前文说的“她俩在光明和欢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苦痛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种回答比较符合安徒生的本意,因为他终归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不过,这种说明让我们走入了另一个逆境,因为中国教化是无神论的教化,我们不能对学生讲上帝是存在的,天堂是有的但是,我们必需看到世界历史上宗教对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巨大影响,看到今日世界上有数十亿宗教信仰者的客观现实《全日制义务教化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要“理解和敬重多样文化”,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和敬重宗教文化我们可以告知孩子,安徒生是西方人,他是信仰上帝的,他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华蜜的小女孩能在天堂享受华蜜,这正是安徒生博大而慈善的爱心的体现第三种是物质不幸而精神华蜜----------卜女孩的现实生活是如此不幸,但她临死前看到过那么多美妙的东西,特殊是能和自己慈祥的奶奶在一起,她的精神正经验着华蜜这种说法把物质华蜜和精神华蜜区分开来,比较符合唯物辩证哲学的观点唯物辩证哲学一方面认为物质确定精神,精神依靠物质而存在,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和精神在确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也认为,精神一经产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两者之间并不确定亲密相关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难找到这样的例证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也可能丰富;物质生活富有,精神生活却并不确定丰裕不同的人对华蜜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钱多并不确定华蜜,这就是物质和精神各有它们的独立性穷人也可以有华蜜,这种华蜜则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方面拿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现实生活特别不幸,但她有幻想,有追求,“至少还有梦”她在临死前看到喷香的烤鹅、温煦的火炉、漂亮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她跟奶奶一起飞向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苦痛的地方去,她的精神正经验着华蜜从整篇课文看,安徒生用大量篇幅描写的就是小女孩的幻想,过去我们在教学时只是以美妙的幻想反衬小女孩现实生活的苦痛,这样可能有悖于安徒生创作的初衷安徒生在这个作品中表现的不只是对小女孩的怜悯,更多的是寄予着让她过上华蜜生活的期望不过当时安徒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才把希望寄予在上帝那里假如进一步区分前后两个“华蜜”的含义,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曾经在一系列美妙的幻想中经验过华蜜,并且跟着奶奶一起到天堂去寻求人间所没有的华蜜卖火柴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是极其不幸的,安徒生却用不幸来凸显华蜜一根火柴的光线是那样微弱,与其说是火柴给了小女孩暖和,不如说是她对美妙志向的追求点燃了心头的华蜜之火她用微笑面对生活,即使是幻想中微乎其微的华蜜,她也没有放弃过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可能有面对苦痛的时候假如我们能从卖火柴的小女孩那里吸取力气,点亮心中的华蜜之火,就可以驱逐现实中的黑暗和苦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华蜜”,其实是一种信念,那就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