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保证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科学、规范,保障员工、患者安全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权责责任科室医院感染控制科
四、参考文献
1.《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09》(卫办医政发12009)23号);
2.《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509-2016);
3.《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国卫办医函
(2021)136v);
4.《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
(2010)政7号);
5.《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
6.《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卫医政发
(2010)35号);
7.《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2016版)》;
8.《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年4月第41卷第4期;
9.《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
五、内容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以下简称感控)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依据《医院感控管理办法》和《医疗
(三)选择性口咽部去污染(SOD);
(四)应用益生菌;
(五)危重症患者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低蛋白及高血糖等罹患感染的危险因素;
(六)关注围手术期(特别是接受胸部及上腹部手术)患者的气道管理,加强呼吸道湿化并保持通畅;
(七)鼓励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八)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应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九)对有耐药菌(如MRS A、CRAB、CRPA及CRE等)感染或定植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第十四条VAP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局约3045,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二)预测有创通气时间超过48h或72h的患者,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三)气管导管气囊的充盈压应保持不低于25cmH20;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尽可能清除气囊上方及口腔内的分泌物;
(四)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灭菌蒸储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作为污水清除,不可使冷凝水倒流向患者气道;
(五)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尽可能给予肠内营养,对于接受肠内营养的无症状患者,不推荐常规监测胃残余量;
(六)机械通气患者,常规使用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68小时一次;〜
(七)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应权衡利弊,谨慎使用SOD(在口咽部使用非吸收性抗菌药物)或SDD(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
(八)不常规推荐使用镀银气管导管和/或益生菌预防VAP;
(九)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十)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的适应证,对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十一)对机械通气患者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深度镇静,确需镇静者应定期唤醒并行自主呼吸训练,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
(十二)每日评估评估是否具备脱机、拔管的条件,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十三)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十四)鼓励并协助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尽早开展康复训练;
(十五)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至少「2次;
2.耐高温的物品首选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不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瓶等可选用一次性或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
3.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厂家说明书运行
(十六)定期进行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时,应当在4小时内获得抗菌药物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第五章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十五条医务人员进入透析治疗区应当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或者护理操作时应当按照医疗护理常规和诊疗规范,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第十六条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透析治疗区第十七条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当对透析单元内透析机等设备设施表面、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透析机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擦洗消毒导管接头并待干,导管出口部位使用含酒精的洗必泰消毒,并应用抗菌软膏;对透析单元地面进行清洁,地面有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时使用消毒液擦拭第十八条血液透析室应当根据设备要求定期对水处理系统进行冲洗消毒,并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每次冲洗消毒后应当测定管路中消毒液残留量,确保安全第十九条对所有初次透析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检查,每半年复查1次第二十条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当分别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间或者隔离透析治疗区进行专机血液透析,治疗间或者治疗区、血液透析机相互不能混用第二十一条遵守安全注射不重复使用针头或注射器,多个患者给药不共用单剂量小瓶或静脉输液袋,尽量使用单剂量小瓶,使用后及时处理第二十二条对可重复使用的透析器进行复用,应严格遵循血液透析器复用的有关操作规范第二十三条血液透析室应按制度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感染病例监测发现问题时,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存在严重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透析工作并进行整改第二十四条为血液透析室所有工作人员和患者,从未注射过乙肝疫苗和已接受过全程乙肝疫苗注射而无免疫力的人员应全程足量补种乙肝疫苗若以前接受过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并抗体检测有免疫力或具有接种医学禁忌,或经血清学检测为HBV感染者,可不接种第六章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第二十五条手术前采取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二)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三)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四)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清洁切口皮肤消毒应以切口为中心,从内向外消毒;清洁-污染切口或污染切口应从外向内消毒,消毒区域应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15cm部位擦拭;
(五)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六)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七)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八)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九)择期手术前患者应沐浴、清洁手术部位,更换清洁患者服第二十六条手术中采取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二)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三)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四)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五)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六)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七)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八)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九)每台手术后,应清除所有污物,对手术室环境及物体表面进行清洁;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低毒高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第二十七条手术后采取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二)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三)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四)外科医师、护士要加强患者术后观察,如出血、感染等征象,保持切口处敷料干燥,有渗透等情况时及时更换;
(五)当怀疑手术部位感染与环境因素有关时,应开展微生物学监测第七章侵入性操作(非手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第二十八条本院侵入性操作,除手术外,主要包括介入诊疗操作、内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胸穿、骨穿、腰穿、肾穿)、引流、输血/输液、注射、针灸、口腔诊疗等第二十九条单独设置侵入性操作诊室,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第三十条诊室环境保持清洁,其空气、物体表面符合诊疗操作的环境类别要求,必要时采用空气消毒机对空气进行消毒第三十一条诊室须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医务人员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必须做好标准预防第三十二条遵循两前三后的手卫生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第三十三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第三十四条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各种用于有创操作的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第三十五条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第三十六条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并做好终末消毒及医疗废物的处置第三十七条限制人员流动,严禁家属陪伴入室第八章附则第三十八条本院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以及诊疗活动中所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名录,另行制定第三十九条本制度由感控科负责解释,自2023年04月28日起施行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是指诊疗活动中与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三条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是指诊疗活动中与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包括介入诊疗操作、内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等)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范围,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或进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应按照本制度执行第二章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五条置管前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不限于:
1.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2.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相关操作规程;
3.关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方法;
4.本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常见原因及持续改进措施
(二)置管前评估置管必要性,并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2.对患者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行评估选择能够满足病情和诊疗需要的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选择合适的留置部位,中心静脉置管成人建议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选颈内静脉,不建议选择股静脉;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建议首选颈内静脉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各种敷料等医疗用品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必须无菌
4.患病肿、湿疹等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等)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5.如为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有困难时,有条件时可使用超声引导穿刺
(三)置管前明确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2.穿刺部位局部涂抹含抗菌药物的药膏(除血透导管外);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感染;
4.全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第六条置管时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执行中心静(动)脉导管、血液透析导管等血管内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建议采用含洗必泰醇浓度>
0.5%的消毒液进行皮肤局部消毒
(六)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当记录置管日期、时间、部位、置管长度,导管名称和类型、尖端位置等,并签名第七条置管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穿刺点渗血明显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至少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次/周,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前,应当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
(四)中心静脉导管及PICC,尽量减少三通等附加装置的使用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每次连接及注射药物前,应当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消毒剂,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对端口周边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端口内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应当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避免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六)输液1天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输血时,应在完成每个单位输血或每隔4小时更换给药装置和过滤器;单独输注静脉内脂肪剂(IVFE)时,应每隔12小时更换输液装置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封管,预防导管堵塞;
(七)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2天内尽快拔除导管,病情需要时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置管;
(九)应当每天观察患者导管穿刺点及全身有无感染征象当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炎症表现,或全身感染表现的,怀疑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时,建议综合评估决定是否需要拔管如怀疑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拔管时建议进行导管尖端培养、经导管取血培养及经对侧静脉穿刺取血培养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十一)若无感染征象时,血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肺动脉导管和脐带血管导管成人外周静脉导管3-4天更换一次;儿童及婴幼儿使用前评估导管功能正常且无感染时可不更换外周动脉导管的压力转换器及系统内其他组件(包括管理系统,持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溶液)应当每4天更换一次不宜在血管导管局部使用抗菌软膏或乳剂
(十二)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见附件长期置管患者多次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溶液封管第八条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一)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肺动脉导管
1.不应当常规更换中心静脉导管、PICC或肺动脉导管以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2.非隧道式导管无明显感染证据时,可以通过导丝引导更换
3.非隧道式导管可疑感染时,不应当通过导丝更换导管
4.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患者出现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证据,应当根据临床综合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拔管
5.外周动脉导管及压力监测装置成人宜选择梯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儿童宜选择槐动脉、足背部动脉及胫骨后动脉
6.压
7.宜使用入口处为隔膜的压力监测装置,在使用前应用消毒剂擦拭消毒隔膜
8.应当保持使用中压力监测装置无菌,包括校准装置和冲洗装置无菌
9.应当减少对压力监测装置的操作
10.不宜通过压力监测装置给予含葡萄糖溶液或肠外营养液
11.宜使用密闭式的连续冲洗系统
(二)脐血管导管
1.脐动脉导管放置时间不宜超过5天,脐静脉导管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4天,不需要时应当及时拔除
2.插管前应当清洁、消毒脐部
3.不宜在脐血管导管局部使用抗菌软膏或乳剂
4.在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管关闭不全、血栓时,应当拔除导管,不应当更换导管只有在导管发生故障时才更换导管
5.使用低剂量肝素(
0.25U/n)ri.OU/ml)持续输入脐动脉导管以维持其通畅
(三)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
1.输液港专用留置针(无损伤针头)应当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
2.输液港血管通路在治疗间隙期应当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
(四)血液透析导管
1.宜首选颈内静脉置管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宜采用动静脉内痿第第三章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九条插管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留置尿管指征;
1.解除尿路梗阻;
2.用于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和尿潴留患者,使其排尿通畅;
3.作为泌尿系手术或邻近器官手术的辅助措施;
4.用于需要精确测定尿量的高危患者
(二)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三)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力传感器使用时间应当遵循产品说明书或每4天更换一次16F,女性宜选14F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四)对留置导尿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五)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六)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第十条插管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二)插管过程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三)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四)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使用
0.5%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五)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六)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第十一条插管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二)保持尿液引流系统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三)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四)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五)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六)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七)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八)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九)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十)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系统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十一)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十二)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十三)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普通尿管710d更换,特〜殊型导尿管按说明书要求更换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十四)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十五)医生应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第四章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控制第十二条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简称HAP)/呼吸机相关肺炎(简称VAP)的总体策略是尽可能减少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所有医护工作均需遵循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加强员工感染控制的意识教育,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保障医疗器具消毒灭菌,严格无菌操作,落实目标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第十三条HAP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采用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合理喂食;〜
(二)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采用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68小时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