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9组基础过关题组A
一、选择题
1.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寮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A.近代社会转型曲折艰难B.晚清改制缺乏社会基础C.国人思想守旧不愿革新D.士大夫研习西学已成风尚
2.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臧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D.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
3.(2017山东泰安高三质检)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
4.《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5.(2017广西南宁一模)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6.(2017海南单科,7,2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二、非选择题
7.(2017广东东莞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⑴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10分)⑵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15分)组能力提升题组B
一、选择题
1..梁启超在1903年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B.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D.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
2.严复在1913年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己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实际表达了()A.对物质文明的崇拜B.对“国性民质”的质疑C.对“西学”的全盘否定D.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肯定
3.(2017河南洛阳高三统考)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4.(2017陕西宝鸡模拟)胡适将《新潮》与文艺复兴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A.倡导个性解放与独立自主观念B.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
5.(2017安徽合肥模拟)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6.(2015海南单科,21,2分)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二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二、非选择题
7.(2017湖北襄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问题与主义”之争虽为时不长,但反映出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异常丰富而活跃的动态,特别是反映出了各种流派混杂难分、阵线混淆的重要特征当时各界都在关注“社会”的革命或改良是时代的共同点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的性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现实政治等原因的影响被扭曲了……他们认为,在讨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当中,李大钊和胡适的分歧显然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共识大于分歧即使是分歧,也并不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知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如何使主义、理论与实际更为紧密地结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胡适与李大钊共同开创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史归纳总结材料中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12分)答案精解精析组基础过关题组“A
一、选择题
1.A题干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寮之中均闻而却避”体现出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曲折,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题干中只提到士大夫的情况,并不能说明国人的情况,故C项错误;题干中“同寮之中均闻而却避可知研习西学并未成为风尚,故D项错误
2.D康有为强调“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可见其认识到民族危机的加深,D项符合题意维新思想强调学习西方政体,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提出“商战”论,B项与康有为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3.C康有为与谭嗣同对待孔子与儒家思想并无批判的态度,故A项错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主张为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康、谭主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故C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4.B《新青年》着重宣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B项正确
5.C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故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社会形态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不符,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类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
6.C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主权丧失,不能推断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说明清政府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但没有改变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认识,仍然坚持天朝观念,故B项错误;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符合外交国际惯例,故C项正确;18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由此掀起洋务运动,与材料中“1848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74答案
(1)核心价值观:“仁”含义:“仁”就是仁者爱人,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指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指提出“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⑵相同点渚K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观点是错误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核心价值观”,根据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可以归纳为“仁”第二小问“含义”艮据所学知识回答“仁”的含义第三小问“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是继承旧儒学的思想,即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是对儒学的创新,结合所学指出表现第⑵问,第一小问“异同点”,材料
一、二都认为儒家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这是相同点材料一认为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而材料二对儒学彻底否定,这是不同点第二小问“评析:应从意义与局限两方面去回答组能力提升题组B
一、选择题
1.D材料无法体现帝国主义的目的,故A项错误;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故C项错误;据材料“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可知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故D项正确
2.D”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说明严复对物质文明持批判态度,故A项错误;“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说明严复认为“国性民质”十分重要,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广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体现出了严复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肯定,故D项正确
3.C题干中“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表明康有为通过摧毁儒家经典,破坏了中国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根源,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4.A题目中比较了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个性,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不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故B项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没有为中国近代奠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故D项错误
4.B五四时期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众多中国人介绍各色各样的主义,反映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观念变革成为大势所趋,故B项正确;学习西方思想并不能说明国人自卑,故C项错误;中国人介绍各色各样的主义,在经过比较后,人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D项错误
6.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根本上是由于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由抵御外来侵略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到实行民主、科学,故B项正确;A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故错误;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思想,故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
二、非选择题7G答案观点:所谓的“问题与主义”的纷争不过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内部一次对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和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理性讨论评价:该观点摒弃了阶级分析方法,并离开了历史大背景,无视这场争论的实际,因而是非科学的,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胡适仍然是主张渐进改良道路的,不能否认在论证中他以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近代中国要不要革命,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争论,是涉及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走向的根本分歧解析第一小问“观点”艮据材料“他们认为,在讨论(响题与主义’之争)当中”“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可知“问题与主义”的纷争不过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内部一次对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和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理性讨论;第二小问“评价”,根据归纳的观点,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