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3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考点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阅读)
06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3.考点精讲
2.考点梳理
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考情探究「IAL
1.考点分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命题规律20212024年份题型结构考点关键词选材情况文言实词文言虚词2024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议论性散文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段落论证思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2023客观4+主观1议论性散文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2022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纪传体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2021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议论性散文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命题规律】“未”“不”“莫”等;
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之”“余”“尔”等
(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翻译宾语前置句时只需把宾语调至动词后即可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否定句中“之”字宾语前置时,极有可能出现把它当成助词而不译的疏忽,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的“之”字是代词宾语,需要在翻译时译出来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形式,“不吾索”即“不索吾”参考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位首领并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C.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达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语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有一些标志,如“……者””……之……”……之……者”……者……”,在翻译时要把定语还原到中心语之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例句
①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作结尾,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者”的格式
②定语放在中心语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构成“中心语+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后置定语”的格式
③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马之千里者(《马说》)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④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王下》)
⑤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词”(《鸿门宴》)例把第
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遍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将帅有欲进谓诈之策者”为定语后置句参考译文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将帅,(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醉得都不能说话D.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后面的句型,有时也可省略介词“于”翻译时一般情况下要把后置的状语调至动词前面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例句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①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②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③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例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天,其文岂必不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个句子较长、难度较大,要注意对特殊句式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显”“立”的翻译,状语后置句、反问句的翻译“身不显于时”和“言立于后世”都是状语后置;“其文岂必不传”是反问句;“显”是“显赫”的意思参考译文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4)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成分,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如果对此缺乏识别能力,在阅读中就可能张冠李戴,甚至颠倒逻辑关系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词语,有必要时,还要添加一些词语,才能保证译文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如翻译一些高度凝练的句式(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时,必须补充一些词语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这样的补充,没有标志,也无规律,全凭自己对原意的精确理解成分省略的类型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例句类型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省略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主语
③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省略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省略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②竖宾语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介词省略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兼语例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被追入朝”前省略了“来护儿”参考译文隋炀帝即位,(来护儿)被征召入朝,当地百姓拽住他的车恋恋不舍,以至于几天后他还没有能离开这里例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为”后省略了代词“之”参考译文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5)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有所”“无所”“所以”“直……耳”无乃……乎”等它们的搭配形式固定,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掌握常见的固定结构,有助于提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其……乎”,表推测的固定句式,译为“大概……吧”参考译文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解题技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是命题者在选材时,青睐的对象之一答题时有要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变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如果是选择题,要注意有没有特殊句式的标志词,看是否翻译准确
(1)抓“标志”如判断句,其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重语感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读一遍给出的翻译,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了
(3)析结构有时,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特别是省略句,如缺主语、缺宾语甚至缺谓语的语句是常见的,翻译时就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以”作介词时,不少情况下省略“之”等,地名前往往省略“于”,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文言文翻译口诀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词到句,串联成义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是否通假,全靠累积揣测推断,前后联系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以致生义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典例司领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句式类型,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句式_译文_
(2)缀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句式_译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太建五年,(谢)贞乃还朝Q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2)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日“卿表自制邪?”确对日“臣表谢贞所作”(选自《陈书谢贞传》,有删改)♦
(1)句式:译文_
(2)句式:译文:考点精讲把握翻译方法04翻译文中的句子,应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到原文中去,联系上下文全面审视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把握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总原则是“信、达、雅”“信”,要求准确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意,且能准确传达作者和作品的情感,不曲解,不遗漏“达”,要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语气合理,语序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要求优美用简明优雅且富有文采的现代语言置换文言对于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题而言,一般要求考生遵循“信”“达”这两条基本原则,“雅”是较高的要求,不作硬性规定
2.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⑴留
①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朝代、年号、帝号、谥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爵位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②保留原句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语法结构,不随意变换词序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⑵换
①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方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
②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③将原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最合适的双音节词例1A.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解析以上两句,第一句是被动句,标志词是“为所”,翻译时应换成“被;单音节词“虏”换成“俘虏”第二句是判断句,标志词是“……者……也”,翻译时应换成“是;单音节词“夺”换成“夺取”参考译文A.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B.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3)补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须将省略内容增添进去,以求句子完整,语意明了例2
①时蔡僚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②傅日“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解析
①句中“为”“言天下事”之间要补出“之(蔡脩);“必败”前要补出“国家政事”
②句中“我”“宋之大臣”之间要补出“为(是)”;“死从”后要补出“太子”参考译文
①当时蔡脩担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治理国家的政事,劝他赶快做些变革,否则国家政事就会失败
②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而且是太子的老师,应当跟随太子去死”⑷调指句式的调整,特别是倒装句,翻译时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调整,使句子畅达例3
①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
②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解析
①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其势必当取于人”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其势必当于人取”
②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则子孙不能我救也”“则朋友不能我救也”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则子孙不能救我也”“则朋友不能救我也”参考译文
①(有的人)做官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
②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⑸删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应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有些倒装结构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典例司领把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
(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日“汝败我雅兴矣”(有删改)
(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日“汝败我雅兴矣”■即时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接受,赞同)之而朝议方(正)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日“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完成)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日“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占)七八天与(赐予)不取,岂非更(经历)事者恨(遗憾)于后时哉!(状语后置)”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认为……好)之以(因为)祜病,不宜数(多次)入,更(又)遣张华就(去)问筹策(筹算,谋划,策略)(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晋灭吴》,有删改)⑴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拿取,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在事后感到遗憾吗?⑵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解析⑴得分点“与”,赐予;“更事者”,后来主事的人;“恨”,感到遗憾
(2)得分点“以”,因为;“数”,多次;“就问”,去询问[参考译文]晋武帝咸宁二年
(276)冬十月,(晋武帝)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作乱),羊祜又上奏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就安定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拿取,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在事后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晋武帝咸宁四年
(278)夏六月,羊祜因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了伐吴的计策,晋武帝很赞赏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神爵元年三月,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注),背畔(通“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认为……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做将领)者?”充国对日“无逾(超过)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将军度(估计)羌虏何如(怎么样)?当用几人?”充国日“兵难遥(在远方)度(预测),臣愿驰至(快马赶到)金城,图(绘地图)上方略(作战方略)愿陛下以属(托付,委托)老臣,勿以为忧”遣充国将(率领)之,以击西羌充国常以远斥候(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停止,扎营)必坚6使……坚固)营壁,尤(特别)能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于是)西至西部都尉府,日(每天)飨(犒劳,慰劳)军土,土皆欲为用(为他所用)(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有删改)【注】杨玉,西汉时先零羌首领,初归附汉,被封为归义羌侯⑴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土皆欲为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行兵打仗之事难以在远方预测,我愿快马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方略⑵于是他率军向西到达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酒食慰劳将土,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解析⑴得分点“遥在远方;“度”,预测;“驰至快马赶到;“方略”,作战方略⑵得分点“遂”,于是;“日”,每天;“飨”,犒劳,慰劳;“为用”,为他所用[参考译文]神爵元年三月,那些归顺的羌人以及归义羌侯杨玉,一起背叛汉朝,侵犯边塞,攻打城镇,杀死了地方官吏当时赵充国年已七十多岁,皇上认为他老了,派去御史大夫丙吉问他“谁可担任平定羌人的将领?”赵充国回答“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了”汉宣帝又派人去问他“你预计羌人会怎样?应当派多少人?”赵充国说“行兵打仗之事难以在远方预测,我愿快马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方略请陛下交给老臣来办,不必担忧”(皇上)派赵充国率领金城部队,去攻打西羌赵充国时常注意派侦察兵到远处巡察,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准备,扎营时一定使营垒坚固,他特别老成持重,爱护士卒,必先制定好作战计划,然后再战斗于是他率军向西到达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酒食慰劳将土,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及第),出通判越州岁饥(饥荒),度(估计)常平[注]不足赡(救济),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张贴告示)属县,讽(规劝,劝说)富人自实(如实上报)粟,总十五万石视(看)常平价稍增以予民少与王安石游(交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引导,引荐)之于欧阳修(状语后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不同看法)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日“安石文学行义不减(不比……差)扬雄,以吝,故(所以)不及(比得上)”帝日“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日“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认为是对的)之(节选自《宋史•曾巩传》,有删改)【注】常平官仓名⑴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上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
(2)(曾巩)回答“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不次于扬雄),但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扬雄”解析⑴得分点“谕告”,张贴告示晓谕;“讽规劝、劝说“实”,如实上报⑵得分点“不减”,不比……少,不在……之下;以”,因为;“及”,比得上【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上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曾巩)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曾巩)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不次于扬雄),但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的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皇上赞同他的看法八好题冲关.I•基础过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有删改)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注意谋,商议、谋划;蚤,通“早”;“孰与……”为固定句式)
2.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注意志,野心;亡,灭亡;东面,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说“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刘秀至哪、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注]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注]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翻译题的选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特别青睐含有重点实词(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句子;
(2)特别青睐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特别青睐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4)特别青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
2.题型上,客观题或主观题,这几年北京卷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赋分是3分,【备考策略】
1.强化文言基础,落实文本内容理解
2.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对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
3.树立、强化语境意识,将语句放在语境中前后勾连理解.考点梳理卜I2
一、考点概述与解题方法【考点概述】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文中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类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题,也是考生易失分的题型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再踩准三大得分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和特殊句式);同时还应依照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确保句子翻译得更规范,从而取得高分文言翻译具体涉及哪些知识点?
1.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2.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
3.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各类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4.文化常识【答题方法】强化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考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补充省略的成分,如量词、主谓宾等,也可以通过语境突破翻译句子当中一些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的人意因此,前后语境可以帮助考生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1)关注试题信息是否错位,人物、时间、事件的表述是否正确,是否在细节方面有张冠李戴的问题
(2)关注词语是否错解、分析有无错解,是否存在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3)关注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是否准确,特别注意直译的实词,注意一词多义、有特殊用法的实词,越是接近现代汉语的翻译越要警惕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注意“如为所败”,被动句;“何财物之有”宾语前置句;“首领”一词属偏义复指,头)2,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注意“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为定语后置句,可调整为“赴水溺死士卒以万数”;股战,腿发抖;为,因此)参考译文刘秀到了耶、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将领们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让我们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一同追逐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刘秀就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从城西水岸边攻击王莽军的主要营垒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的军队大乱,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值迅雷、大风,屋瓦全都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来,水暴涨,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王莽军的士兵逃跑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自称将军一个月之内,这种形势遍于天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日“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日“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日“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日“田横,齐之壮土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诸葛亮谓刘备日“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译文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注意急,危急;遂,于是;诣,访问,拜访;“求救于孙将军”为状语后置句)2•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注意举,拿;制,控制;计,主意;“受制于人”为被动句)参考译文曹操将要从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发,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中原)大致已稳定,(他)于是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您)能拿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朝北向曹操称臣呢!现在将军(您)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但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离)大祸临头没几天了!”孙权说“假若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他,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样如果抵抗曹操的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为曹操的属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有(能同我一起)抵挡曹操的人了,可是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能抵挡得住这个大灾难呢?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人日“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日“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日“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日“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日“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死叔无孙日“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
1.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译文2,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注意兵,兵器;去,丢失;归,回家;“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为判断句;“何为不可以归”,宾语前置句)2,叔元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注意济,救济;离,通“罹”,遭受;从,跟随;反,逃走;北,失败;“君子济人于患”为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齐国和晋国互相征战平阿(地名)的余子(官名)丢失了戟捡到只矛,退下战场离去,心里不痛快问路上的陌生人说“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陌路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他往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还是不痛快,碰到高唐(地名)的孤(官名)叔无孙,就挡在他的马前,说“今天打仗,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丢失了戟捡到只矛,他们难道可以相抵吗?”平阿的余子说“是啊!”反身回去参战一路奔跑,才赶上了战斗于是战死了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让他成为国王的左右,也必然是为义而死这次的死却没有什么大的功绩,是因为他的官职(权力)小啊
五、请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康熙十七年,授山东沂水县时山左饥,朝使发赈,将购米济南燧以路远往返需日,且运费多,不便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既而帑金不足,倾囊以济之三十四年,授浙江定海县,故舟山也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节选自《清史・缪燧传》,有删改)⑴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没有采纳缪燧依据因地制宜的道理尽力争辩,上奏请示,得到允许(采分点“请以银……”省略主语;第二个“以,拿……作借口;“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介宾短语后置句)⑵定海县十分之三四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缪燧)拿出自己的钱财修建书院,延请名师,来鼓励青年子弟入学读书(采分点“子弟十三四”,定语后置句,其中“十三四”不是年龄,而是分数表示法,十分之三四;“樵牧”,名词用作动词;“出私修院延师”译出主语;“厉”译为“激励”或“鼓励”)【参考译文】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康熙十七年,被授予山东沂水县县令当时山东发生饥荒,朝廷使臣开仓救济百姓,打算到济南购买米粮缪燧认为济南路途遥远,往返需要耗费时间,况且运费很多,不方便(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没有采纳缪燧依据因地制宜的道理尽力争辩,上奏请示,得到允许不久库存银钱不足,缪燧倾尽所有来救济百姓三十四年,(缪燧)被授予浙江定海县县令,就是以前的舟山定海县十分之三四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缪燧)拿出自己的钱财修建书院,延请名师,来鼓励青年子弟入学读书
六、请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岁收蜜数百斛,蜡(指蜂蜡)称之,于是其富比封建君焉丈人卒,其子继之,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岁余去且半,又岁余尽去其家遂贫(节选自刘基《灵邱丈人》,有删改)译文答案不满一月,有的蜜蜂就整个族群离开了,他没有对此忧虑不安(采分点“期”“举族”“恤”;省略句,补出主语)【参考译文】灵邱的一位老人善于养蜜蜂,每年收获蜂蜜数百斛,蜂蜡也相当多,于是他的家富有得比得上王侯了老人死了,他的儿子继承养蜂业,不满一月,有的蜜蜂就整个族群离开了,他没有对此忧虑不安一年多,蜜蜂逃走了将近一半,又过了一年多,蜜蜂全都逃走了他的家就贫穷了,能力提―
一、(2024年北京东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日“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⑴,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且,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⑵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取材于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注释【1】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2】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盛衰之时具矣其间盛世和衰世都有B.嚣天下之口使天下人议论纷纷C.未有乏于此时者也没有人在这个时代穷困D.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法令(而没有执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发生效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此句应翻译为(人才)没有比现在更为缺之的参考译文如今朝廷的法令严密详备,包罗万象,而我却认为没有法令制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法令制度,大都不合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孟子说“(国君)有仁爱的心意和仁爱的声誉,但他的恩泽却不能施加给百姓,(那是因为)治国没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缘故”用孟子的话,考察当前的弊病,(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因为)当今的时代距离先王的时代已很久远,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而想一一重修先王的政策,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难然而我之所以认为当今政策上的错误,弊病在于不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指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二帝、三王(的时代),距今有一千多年,治乱更迭,其间盛世衰世都有他们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也各不相同,他们施行设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们治理国家的用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说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效法先王的用意,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变法改革,就不至于惊骇天下人的视听,使天下人议论纷纷,而这本身就已合乎先王的政策了虽然这样,根据今天的形势来考察衡量,陛下虽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以符合先王的用意,(依据)现今的时势必定不能做到的这是因为当今天下人才不足的缘故我曾试着观察天下在职的官吏,(觉得人才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为缺乏的上面缺乏人才,就会有人才沉沦废弃、隐伏埋没在下面,而不被当时执政的人所发现我又到民间去访求,也没有发现有多少人才难道不是由于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吗?我认为当今在职的人才不足的情形,根据我出使外地所接触到的现象,就可以知道了现在一路方圆几千里之间,能够推行朝廷的法令,知道它的轻重缓急,而且一切措施都能让百姓做好他们本职工作的人才很少,而没有才能、马虎草率、贪婪卑鄙的人,却不可胜数那些能够讲求先王的用意以适应当下形势变化的人,大概整个州郡当中往往没有一人朝廷每一项法令下达,虽然本意很好,在职的官吏还是不能推行,使陛下的恩惠得以施予百姓,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机狼狈为奸,欺扰百姓所以我说在职的人才不足,而民间百姓当中人才也不见得多人才不足,那么陛下虽然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使它合乎先王的用意,大臣当中虽然有能够符合陛下的心意而想承担改革任务的,但是九州这样大,四海这样远,谁能符合陛下的意旨,来一一推行这些法令,使每一个人都能蒙受改革的好处呢?所以我说目前的形势一定不能做到孟子说“只有法令(而没有执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发生效力”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既然这样,那么现在最紧迫的事,在于人才而已今天的天下,也就是先王(那时)的天下先王的时代,人才曾经很多,怎么会到今天人才就不足了呢?所以说这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的缘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二日尝试观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日“燕爵争善处于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于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赘,然后皆得其所乐••(节选自《吕氏春秋•务大》)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暂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B.但当退小人之伪朋只是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C.其实无不安者他们的内心没有不踏实的D.区区焉相乐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室”,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句意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故选Co【参考译文】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平庸君主的辅佐之臣,他们希望获得荣耀的名声和安稳的地位,这和三王的辅佐之臣是相同的,但名声没有不耻辱的,地位没有不危险的,这是因为没有功劳的缘故他们都担心自身不显贵于本国,却不担心君主不显贵于天下,这是他们希望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孔子说“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燕雀仍然面不改色,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它们不知道灾祸将廷及自身啊!这不是很愚蠢的吗?做臣子的,能够避免燕雀这种见识的人太少了,那些做臣子的人,增益他们的爵禄富贵,父子兄弟一起在国中结党营私,怡然自得地一起游乐,以此危害国家他们离烟囱很近了,但始终也察觉不到,这同燕雀的见识恐怕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国家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乱,就没有安定的个人这些话说的就是上述情况所以,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辅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节选自《吕氏春秋•务大》)
三、(2024年北京海淀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设人,逆其理,鲜不乱矣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仁者,爱人也昔者晋灵公杀庖厨以善饮食,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不爱,奚足谓仁?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春秋》弗美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寒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至明矣是以知明先,而仁厚远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故日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义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也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与,不得为义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⑴之于诸侯,无所能正,《春秋》谓之有义,以其身正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君子求仁义之别,然后辨乎内外之分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之谓也故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为礼不敬也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仁义之处可无论乎?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注释[1]潞子小部落的首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逆其理,鲜不乱矣违背了这个道理,少有不混乱的B.以暗于人我之分以致于隐藏起别人和自我的分歧C.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D.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以致于隐藏起”错误“以”,因为;“暗”,不明白、糊涂;“分”,区别句意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故选Bo【参考译文】《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义要求别人,违背了这个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大多常常混乱,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仁,就是爱别人从前,晋灵公杀厨子来改善饮食,并非不厚爱自己,这样却不能算是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不爱别人不爱(人),哪里值得称为仁呢?敌人已经来攻打了,才去救他,那么《春秋》就不赞美(这种做法)(敌人)没到(的时候),预先防备,(《春秋》)就赞美他,赞美他能事先预防祸害在(祸害产生)之前就先预防,那么祸害就无从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观察事物的发展,事先发现它的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这)是《春秋》的思想这(智慧)极高明啊所以智慧高明能预先(知道事物的发展),仁爱就能更深远所以称王的人仁爱惠及四方夷狄,称霸的人仁爱惠及诸侯,能安定(国家)的人仁爱惠及本国,使(国家)危急的人(只)爱身旁的人,使(国家)灭亡的人(只)爱自己(只爱)自己的人,即使处在天子、诸侯的位置,(也只不过)是独夫罢了,没有臣民让他差遣像这样的人,没有人灭亡他,他自己(也会)灭亡所以说仁是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这就是仁的法则义,不是端正别人,而是端正自己即使是乱世中的邪曲不正的君主,没有人不想端正别人哪里算是义呢?从前,楚灵王讨伐陈国、蔡国的叛贼,不是不能端正别人,但是《春秋》并不赞许,不能称他为义,是因为他自身不端正潞子对于诸侯,不能端正什么,《春秋》(却)称他有义,是因为他自身端正所以说义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这就是义的法则爱用在别人(身上),叫做仁;义(用在)自己(身上),叫做义君子寻求仁和义的区别,这之后辨明对自己与对别人的区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依据礼的规矩(行事)来求得幸福;对待别人,扩大恩施、广布恩惠,用宽容的原则来容纳众人《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的疾苦用仁(的法则)对待别人,用义(的法则)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过错)严厉(地责备)而轻微地责备别人(的过失),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叫做宽厚;对别人要求严格,叫做刻薄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居上位却不宽容;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执行礼制不恭敬居上位不宽容,就损害了宽厚(的德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执行礼制不恭敬,就损害了品行,百姓就不会尊重(百姓)不亲近就不会相信(他),(百姓)不尊重就不会敬畏(他)仁义的分别可以不思考吗?即使有天下最好的食物,不咀嚼,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圣人最高明的道理,不思考,就不知道它的意义真题感叫
一、(2023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贵廉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
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究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晾剿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
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
③以来,默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石岂,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3关注选项中的相应关系,确认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是否正确注意选项中的句内语境4关注是否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是否故意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等5关注转述是否准确,确认对情节、细节的表述有无错漏,是否把不同时空的事糅合起来表述6关注增加比如省略的主语和宾语、删减、变换、调整顺序的部分7回归原文进行验证,看是否与前后语境相符合【选择题设错方式】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一例翻译是不妥的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解析】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解析】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解析】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G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取材于顾炎武
⑤《日知录》)【注】
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
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
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
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
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刑措亡异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D.国维不张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B.“贵于官”,比一般官员高贵,意思是让他们身居要职句意逆乱狂妄而凶狠无畏者位居高职故选Bo参考译文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说“孝文皇帝时,崇尚廉洁,鄙视贪污,商买之人,入螯之婿,以及官吏中有贪污,受贿行为者,都禁锢终身不得为官奖赏善行,惩罚恶人,不偏袒亲戚,罪证确凿者按律诛杀,罪证不能肯定者,从轻发落,没有赎罪的规定,因此,令行禁止,天下大治,全国共审理和判决案件四百起,和无人犯法,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汉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贤才,任用士人,开拓疆域数千里,他认为自己功绩盛大,威望很高,于是开始奢侈纵欲,费用不足,就变更各种旧有规制,使犯法者可以用钱物来赎罪,交纳一定的谷物就可以补为官吏因此,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众多各郡国害怕祸殃及身,就选择精通掌故、长于为文、熟悉赋税簿籍、善于巧言蒙骗上级官府的人为高官;奸邪之事层出不穷,便举用凶狠而能控制百姓者,能以苛刻暴虐手段胁迫人屈服者,让他们身居要职因此无义而有财者显赫于世间,欺诈而善书者尊贵于朝廷,逆乱狂妄而凶狠无畏者位居高职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要孝悌何用?钱财多就光荣要礼义何用?善于为文就能显贵,要谨慎何用?凶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受过,踪、制、髡、钳等各种刑罚的人也在世间奋起参政,行为虽如同猪狗,却家境富有,势力强大,颐指气使,这就是所谓贤能之人于是,做官而致富者被视为英雄豪杰,奸诈而得利者被称为壮勇之上,哥哥劝勉弟弟,父亲鼓励儿子,争蹈其途,社会风气的败坏,已到了如此地步!考察其原因,都是由于犯法允许赎罪,求上得不到真正的贤能,郡国长官贪图钱财和私利,诛罚措施实行不力的缘故“现今要想振兴社会,达到大治,使天下太平,就应当废除赎罪的法律诸侯国相和郡守选拔举荐人才情况不属实,以及有贪赃行为的,要坚决诛杀,不能仅仅免官而已,这样一来,就会人人争相尽力为善,推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唾弃商贾货利之人,进荐举用真正贤能而廉洁的人,天下就会得到大治”唉!当今的社会形势比汉无帝时期事要严峻从明神宗皇帝以来,社会上贪财好利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社会风气彻底变坏,到现在已经有数十年了《尚书•盘庚》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要追逐珍宝、钱财和利欲,而要关注社会民生对于那些爱护民众的人,就要给予重用”只有按照这样的准则去做事,才能使天下太平贡禹又说“应该让近臣以及那些官府中侍中以上的,家中不能够私自贩卖,跟百姓争触犯这条法律的就免去官职,削掉爵位,不能做官”这个建议如今也可以实行自从万历以后,天下的水利、碾石岂、渡口、市集全部都归豪绅所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举国都习以为常
二、(2022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入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籍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雄,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入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取材于《汉书•贾谊传》)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顾不用哉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
8.皆以积渐然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C.汤武之定取舍审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C.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10.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句意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定取舍”,决定取舍;“审”,慎重故选Co参考译文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一定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锅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三、(2019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左氏《国语》,其文深闵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⑴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日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清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源洞帽帽⑵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濯洞帽情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文深闵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乂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答案】LB
2.
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B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①中“认辩认;“塞”,闭塞;惑惑乱
②中“取”,赞同,同意;“尔”,此、这个参考译文
(一)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Q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解析】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解析】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解析】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解析】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解析】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考点精讲关注实词01类型翻译要求通假字通假字要译出本字本义翻译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确定通假后,要找出并翻译该字的本字多义词根据语境确定多义词的语境义重要实词一般都有许多义项,特别要注意特俗义项,关注词的比喻义、引申义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语境义活用词碰到活用词,要先根据语法关系等判断该词的活用类型,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推断其意义注意翻译时要翻译到位,要将活用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和语境义翻译出来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译时要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妻子”,一般要把它拆分开来翻译偏义复词要通过调动平时的积累或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典例司领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重点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实词_译文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实词_译文_■即时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指出文中的重点实词,并翻译句子
(1)上患吏多受白,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实词_译文_
(2)实词_译文_考点精讲关注虚词02指在翻译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之”五个虚词考查重点以主要考查其介词词义,如“用(拿)”“从”“按照”“因为”等义项另外,其实词义“以为”“率领”等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和活用为第一人称的词义“我”“自己”;其副词义也是重点,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诘的“难道”,表示祈使的“可要”,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在翻译中主要考查“于是(就)”“通过”等虚词义,其实词义“沿袭”“缘故”等也不可忽视主要考查“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于是(就)”与“才”的语境区别是个难点之主要考查对“之”的词性的把握,尤其是对“之”作代词时所指代内容的理解,以及“之”作为宾语被前置时的翻译有的虚词当译则译,不当译则不译有一部分虚词,兼有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等其为助词时一般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虚词译与不译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作为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等;二是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这两种词性,在翻译时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译,典例引领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重点虚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虚词译文_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虚词_译文_阅读下面的文字,指出文中的重点虚词,并翻译句子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日“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日“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1)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2)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有删改)
(1)虚词:译文2虚词:译文考点精讲特殊句式03:文言句式是重要的赋分点,翻译时译出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灵活运用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要点句式翻译要点判断句翻译时根据语境加上“是”“就是”等词语一被动句一翻译时根据语境加上“被”字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一固定句式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在平时注意多积累拥有固定译法的句式结构对实词的理解,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是准确理解句子的前提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应正确理解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的文言句式《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I”……「者……也”式及其变体T乃、为、则、即、非筝表判断-I无标志词的判断句一T带”于、见、为、被”等标志词一无标志词的被动句N主调倒装一一宾语前置T定语后置,一-I状语后置一—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试大纲》列举的有如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⑴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其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字结构,不表停顿
②用副词“乃”“即”“则”“皆”等表示判断
③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
④用“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
⑤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句中“人也”“子也”均表示判断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是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儿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例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句中的“则不”表示否定判断参考译文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例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兼而有者”一句中,“者”表示判断参考译文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2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直接用“被”字,而常用“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还有无任何标志词的被动句例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的“见”表被动参考译文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而被处死,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例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的“为……所……”表被动参考译文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捉住例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此辈迫饥寒为盗”中的“迫”之后,省略了介词“于“,“迫饥寒”即“被饥寒逼迫”参考译文这些人是被饥寒逼迫而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例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原列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的“不容”,独立地看,是“不容纳”之义,但联系语境,则应解释为“不被容纳(接受)”它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参考译文他的品行清廉,所以一直到死也不能被容纳⑶倒装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A.主谓倒装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都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会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翻译时要将谓语放在主语后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主谓倒装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后多有语气助词“乎”“哉”“矣”“兮”等翻译时只要还原到正常的主谓语序即可例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正常的语序是“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在安”参考译文现在邯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B.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较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找准标志,辨清类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
①疑问句式;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
①有否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