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一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题L科目班级课时计划课时教师单位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第一课时,课题为“从‘铁饭碗到螺丝钉一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方式”教材主要内容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特点,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以及计划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特点,培养时空观念,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分析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实证精神,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此外,通过学习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初步的认识在知识方面,学生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特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他们的知识体系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本节课将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利求知欲,但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实际生活了解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对课程内容产生距离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计划经济时期生活方式的认识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引入多媒体资源、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电脑、白板、教学挂图、历史文献资料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课程网站
3.信息化资源教学课件、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在线讨论平台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课堂提问、小组竞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老照片,引导学生关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计划经济时期的人们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计划经济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特点主要包括就业制度、分配制度、居住条件、交通出行、文化生活等方面在讲解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典型事例,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深化对计划经济时期生活方式的认识
4.巩固练习(5分钟)教师布置一道关于计划经济时期生活方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题目内容涉及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面,如就业、分配、居住、交通等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课堂提问(5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包括“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计划经济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划经济时期生活方式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接着,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思考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通过以上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同时,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知识点梳理L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就业制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铁饭碗”现象;-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福利待遇相对固定;-居住条件单位分配住房,家属院、筒子楼等特色居住形式;-交通出行自行车、公共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电影院、公园、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丰富业余生活
2.计划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3.改革开放后的生活方式变迁-就业制度从“铁饭碗”向“螺丝钉”转变,就业渠道多样化;-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居住条件住房市场化,公寓、别墅等多样化的居住形式;-交通出行私家车、高铁、航空等便捷的交通方式;-文化生活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文化消费形式丰富生活
4.生活方式变迁背后的原因-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策调整国家政策对就业、住房、交通等方面的调整;-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5.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就与不足-成就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为我国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不足过于重视经济指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
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L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特点,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方式的变迁通过对比两个时期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实力的提升,但过于重视经济指标,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当堂检测下面我们来进行当堂检测,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1)选择题
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业制度的特点是()A.灵活多样B.稳定性强C.竞争激烈D.流动性大
2.改革开放后,我国住房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分配制度B.市场化C.福利性D.公有制
(2)简答题:请简要概括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生活方式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论述题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变迁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与总结
1.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了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了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生活方式的讲解,我可能过于侧重于知识点的传递,而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此外,在课堂互动环节,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教学总结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改革开放后生活方式的变迁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知识方面,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生活方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方式变迁有了更为全面的看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首先,我要更加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历史其次,我要提高课堂互动环节的实效性,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最后,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九.重点题型整理
1.简答题请简述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生活方式特点答案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生活方式特点包括就业制度以“铁饭碗”为主,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居住条件为单位分配住房,交通出行以自行车和公共汽车为主,文化生活相对单一
2.论述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计划经济时期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理解答案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计划经济在短时间内推动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过于重视经济指标导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3.案例分析题请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后生活方式变迁的原因答案我国改革开放后生活方式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科技进步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政策调整使得就业、住房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科技进步则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比较题请比较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生活方式差异答案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生活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就业制度、分配制度、居住条件、交通出行和文化生活等方面计划经济时期以“铁饭碗”为特点的就业制度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与改革开放后的多样化就业渠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形成鲜明对比;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分配住房和自行车、公共汽车为主的交通出行,与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市场化和私家车、高铁、航空等便捷交通方式形成明显差异;文化生活方面,计划经济时期相对单一,而改革开放后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文化消费形式丰富生活
5.探究题请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计划经济时期生活方式的成就与不足答案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为我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过于重视经济指标导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