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技法拓展练本诗核心手法比喻、托物言志、象征【练1•训练理由】《南中荣橘柚》借用了《橘颂》里的典故,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本诗也仿照《离骚》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比较阅读,体会托物言志的运用特点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中荣橘柚柳宗元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①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殊风限清汉
②,飞雪滞故乡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③【注】
①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彳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
②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积
③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联对橘柚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进行热情赞颂B.颔联通过视觉和嗅觉的角度,从首联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C.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D.本诗借物抒怀,由橘柚“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感慨,表达心中的不平
2.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谈谈本诗与《离骚》的相同之处【答案】
1.C
2.
①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仲,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
②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
③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对比”应为“类比”,诗人借橘与雪表达类似道理橘应生在南方,而雪滞于北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故选C【2题详解】参考译文悲愤于世俗对人的迫害啊,真想飞升登仙到远处周游禀性鄙陋又没有依靠啊,怎能得人援引上天周游?处在污浊黑暗的尘世啊,独自苦闷向谁去倾诉?漫长的黑夜里心事重重不能安眠啊,孤单独守直到天明想到天地的无穷无尽啊,哀叹人生的坎坷苦辛过去的事我没能赶上啊,未来的事我难以知闻我徘徊不定思绪遥远啊,惆怅失意心气不顺神志恍惚而心神不定啊,心中愁苦而悲哀愈增忽然间魂灵飞散不复返啊,只留下枯槁的肉体身形自我反省以端正操守啊,寻求天地正气从何而生我清虚宁静以安然自乐啊,淡泊无为而怡然自得【练6・训练理由】《小重山•端午》是元代文学家舒娱di所作的一首小令,其情感特质与《离骚》抒情主人公有相通之处,阅读本词并完成练习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离骚》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小重山端午[元]舒顺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
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疆》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画面,传递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B.“《离骚》读罢总堪伤”,《离骚》是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此句既写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文人的惺惺相惜C.“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D.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12.赏析上阕“空惆怅,谁复吊沅湘”两句【答案】1LD
12.“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词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这两句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悼念屈原奠定了感情基调【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错误,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作者在端午“读罢”《离骚》,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着“庆端阳”的人们,却无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怅无比词人非常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位富有“忠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屈大夫故选D【12题详解】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小重山•端午》是元代文学家舒顺di所作的一首小令此词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全词运用对比手法上阕以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以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同时上阕的“处处忙”与下阕的“无人解”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几乎没有人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题材拓展练【练
7、练8•训练理由】李商隐的《楚宫》是一首咏古凭吊之作,感屈原之沉江,寓千古俊彦才士之冤抑,显有身世沉沦之叹杜甫的《归梦》运用了屈原的典故,表达自己和屈原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两首诗,都和《离骚》有关,比较阅读,体会诗人们的情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楚宫
①李商隐湘波如泪色谬谬
②,楚厉
③迷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
④山鬼语相邀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注】
①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
②遂通“辽”,水清且深的样子
③厉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
④女萝一种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的植物
13.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它并未从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而是紧紧围绕屈原的“迷魂”来写,并融进了对唐朝统治者含蓄委婉的批判B.颔联写到湘江岸上的景物,用枫树、猿啼、女萝、山鬼等意象营造了夜晚湘江两岸阴森衰败的意境,使人读之如临其境、深受感染C.颈联写人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会腐败,魂魄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通过比较来感叹屈原的迷魂不易招回D.尾联写只要楚人不灭绝,就会去祭祀屈原,即使用彩丝和棕叶包扎的食物被蛟龙吞食也在所不惜,情调一变,由前文的压抑悲伤转变为激越高昂
14.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13.B
14.
①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前两联以景写情,首联清深如泪的湘波、颔联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都蕴含着对屈原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同情
②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尾联写楚人不忘纪念屈原,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纪念的欣慰
③对屈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怜伤之情诗人怀念屈原,以屈原自比,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④对唐朝统治者昏庸的批判首联中“恨”“泪”两字,悲痛地哀悼屈原,含蓄地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加以谴责,诗人也是借此批判唐朝的统治者【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B项,从“枫树”“女萝”来看,意境并非“衰败”,而是“凄迷”故选B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赏析诗歌中某句的精妙,要从分析该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着手,即结合诗句内容、从手法着手来分析诗人的心境这首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文,它并未从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通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住屈原的“迷魂来写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限;颈联叹迷魂之不易招;末联赞迷魂终有慰藉首联,写诗人对着湘江,想起屈原的不幸遭遇,悼念不已“逐恨遥”写迷魂含着满腔悲愤,随波远去,湘江流水无穷尽,屈原迷魂亦终古追逐不已,其恨亦永无绝期“恨”字和“泪”字,融入诗人的强烈感情,既是对屈原的悲痛哀悼,也是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的强烈谴责颔联,用湘江岸上的景物烘托“枫树夜猿”是说经霜的枫树和哀鸣的愁猿,构成一幅凄楚的秋夜图“愁”既是猿愁,也是迷魂之愁,而猿愁又更加重迷魂之愁下句“女萝山鬼”即以女萝为带的山鬼“语相邀”既指山鬼间互相呼唤,同时也指山鬼们呼唤屈原的迷魂,境界阴森长夜漫漫,枫影阴森,迷魂无依,唯夜猿山鬼为伴此联描写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蕴含着诗人对屈原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同情颈联,意思是即使屈原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也会归于腐败,魂也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龟鳖之中,他的迷魂就更难招回了以上三联,都是感伤悲叹,末联情调一变,由凄楚婉转变为激越高昂,以热情歌颂屈原的忠魂作结这一联糅合了《项羽本纪》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和《续齐谐记》楚人祭祀屈原的传说,意思是说只要楚人不灭绝,他们就一定会用彩丝棕箸包扎食物来祭祀屈原,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伟大诗人此联写楚人不忘纪念屈原,既表明诗人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又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纪念的欣慰最后结合时候注释“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分析,诗人怀念屈原,以屈原自比,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所以,此时既有对屈原的怀念,也有对自怜之情综上分析,该题从“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对屈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怜伤之情”“对唐朝统治者昏庸的批判”等角度分点回答情感即可【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归梦杜甫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偷生唯一老,伐叛
①已三朝雨急青枫暮
②,云深黑水遥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
③【注】
①伐叛讨伐乱臣贼子,指安禄山、史思明等
②③“雨急青枫暮”和“不用楚辞招”均化用自《楚辞•招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两联写历史叹身世,后两联述梦境发感叹,全诗以虚衬实,感人至深B.诗人通过对道路时通时阻,以及江山日见冷寂萧条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C.诗颈联写梦魂在急雨中难辨方向,难以飞越遥远的路途,隐喻着现实的艰难D.最后两联运用典故,暗示了诗人和屈原有相似的处境、命运和相同的忧国忧民情怀
16.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15.A
16.
①感时伤世长期战乱、江山冷寂萧条,诗人内心深感忧虑
②感叹身世迟暮之年,孤独地四处漂泊,只能苟且求活
③思念家乡对家乡(长安)魂牵梦绕,但归乡之路艰难、遥远【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前两联是写“现实”而不是“历史”,而且全诗是虚实结合,不是“以虚衬实”【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诗中对现实的描写、典故的运用,以及关键词如“寂寥”“偷生”“梦归”等分析思想感情即可每条答案由两部分组成,即先归纳情感,再结合诗句作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志向难伸《离骚》中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流放汉北,放逐江南等所以,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仲,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
(2)诗人虽然被贬,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离骚》中,屈原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所以,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
(3)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前两句说橘柚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离骚》中如以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比喻保持修洁等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所以,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练2・训练理由】下面这首诗,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且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本诗也仿照《离骚》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比较阅读,体会托物言志的运用特点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十二首(其七)
①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
②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
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谗毁,忠而被贬,遂作此诗
②伊,语气助词A.屈原《橘颂》开篇描写橘树“后皇嘉树,橘徐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和本诗中的丹橘相似B.丹橘生于南方,眷恋故土,生命力旺盛,不畏严寒,句中的一个“犹”字表达了对丹橘的颂扬C诗人认为南方天气暖和,所以丹橘虽然有“岁寒心”,但和生长在严寒地带的松柏相比还是略逊一筹D.本诗抒怀感事,在叹惋丹橘的同时,更凸显诗人对世事难料、命运无法探究的感慨,深化了主题
4.刘禹锡说张九龄的《感遇诗》“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请联系这首诗,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答案】
3.C
4.
①本诗以丹橘自喻,托物言志,表现伟岸坚定、坚贞高洁、胸襟宽广,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志士)形象
②以丹橘感叹“奈何阻重深”,因阻力大、路途远,荐于嘉客的愿望落空,来象征诗人自己无法得到当朝的赏识重用,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
③以桃李象征谄媚鄙俗之人末尾反诘,直指世弊桃李一类的鄙俗之人受到重用,丹橘这样的志士哪里能有用武之地呢?
④这种手法和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象征手法一脉相承【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但和生长在严寒地带的松柏相比还是略逊一筹”说法有误,“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是说哪里是丹橘所处地方的气候温暖,而是丹橘具有松柏的品性在诗人眼中,丹橘可以和松柏相媲美,甚至略胜一筹,不仅坚贞高洁,还把果实献给嘉客,与人分享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橘树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可见此诗主要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中,“岁寒心”是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作者这么写,是为了表现伟岸坚定、坚贞高洁、胸襟宽广,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志士)形象写作此诗时正是诗人被贬荆州长史之时,丹橘的遭遇也是诗人的遭遇,诗歌借助丹橘的形象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慨,同时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中,“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意思是人们只说种植桃李,桃李有佳果可食,有浓冠遮阴,丹橘难道没有吗为何却“不遇”呢这里桃李导致丹橘“不遇”的现象,让人不禁联想到唐玄宗后期李林甫当权、安禄山野心微露的政坛乱象所以,诗中也以桃李象征谄媚鄙俗之人“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末尾反诘,直指世弊桃李一类的鄙俗之人受到重用,丹橘这样的志士哪里能有用武之地呢?诗中的丹橘不仅本性能耐寒,更有佳果可以食用而且,丹橘是南方果树,屈原也有屈原《橘颂》自叙忠贞“曾枝判棘,圆果技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绵宜修,垮而不丑兮”同为南方人的张九龄也选择这一比兴物象,在屈原赞美独立不迁之人格的喻意之外,又增之进取用世之心,立意更为丰厚所以,本诗的这种手法和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象征手法一脉相承【练3・训练理由】
①语言、修辞与《离骚》皆有相通之处
②意象生动,感情深沉,承袭《楚辞》之风
③难度适中,易于理解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小题秋风辞刘彳切
①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
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
五、
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C.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6.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答案】
5.A
6.
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
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解析】【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动静结合”分析错误,前两句的意思是秋风萧瑟而起,朵朵白云飞扬,草木黄叶飘落满地,南回的大雁在空中翱翔,这些都是动景故选Ao【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离骚中每节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首作品也具有楚辞体的特点,用“兮”字增加节奏感内容离骚中多用比兴和香草美人来寄托情感这首作品中的“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意思是兰花菊花盛开了芳香扑鼻,思念美人难以忘怀兰有秀兮菊有芳”在理解句意是要注意互文,“秀”指植物开花,“芳”既指兰花菊花的香味,也用来拟佳人“佳人”指想求得的贤才这两句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点睛】作品赏析: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谓写“乐极哀来,惊心老至”,一谓“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求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张玉谷又补充说“以佳人为仙人,似近、乎凿然帝之幸河东,祠后土,皆为求仙起见,必作是解,于时事始合,而章义亦前后一线穿去”(同上)诗中求仙之意不明说,只以“怀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点,意趣含蓄,妙在其中全诗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此后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诗“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观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娣嫡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武帝,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苣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脱口吟出了下联两句
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也有观点认为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怀念的心中“佳人”是指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的迷茫之歌而今
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
五、
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总结看来,首二句写秋景如画,
三、四句以兰、菊起兴,融悲秋与怀人为一以下各句写舟中宴饮,乐极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叹作结此诗语言清丽、明快,句句押韵,节奏快,乐感强,在艺术风格上受楚辞影响较大,首两句受到宋玉《九辩》的影响、、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雁靡靡而南游兮,鸥鸡啊嘶而悲鸣”等等,均为《秋风辞》所取影前四句两句一换韵,后四句又另押一个韵,共三个韵在句式上,每句中带一“兮”字,也与楚辞相近,所以被辩体批评家称为楚调乐府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很适合于传唱主题拓展练®本诗主题热爱楚国,忠于国君,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练4・训练理由】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柳宗元和屈原都是爱国诗人,同样仕途坎坷,屈原高洁的情怀也深深影响了柳宗元阅读诗歌,完成小题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
①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②【注】
①伏波指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汉武帝时,南越相吕嘉反,武帝派路博德前往征讨又东汉马援也称伏波将军,他去交趾也经过湖南衡阳一带伏波故道伏波将军昔日曾经走过的道路,此处喻指柳宗元与刘禹锡南行赴任所经的道路
②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A.首联写两人在久谪返京后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B.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禁心生奋勉之意C.第五句正话反说,表面说因为官慵疏而招来非议,实是为奸人所谤的愤激D.刘梦得返秦京后因写诗嘲讽新贵而再度被贬,第六句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8.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
7.B
8.
①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了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②用典“濯缨”用《楚辞•渔父》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不禁心生奋勉之意”错误表达的不是“奋勉”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故选Bo【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为柳宗元在自己和刘禹锡再度被贬后所作的赠别诗,仕途失意,理想破灭,挚友分别,其感情是悲凄的尾联在抒情手法上,“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说不必临河取水,泪水可以洗濯冠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元和十年(815年)二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此诗是二人在衡阳分别时所作,用“垂泪千行便濯缨”突出悲情的深重结合注释可知,“垂泪千行便濯缨”运用《楚辞•渔父》中的典故“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表达了像屈原一样高洁的志向,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练5・训练理由】《远游》主要写想像中的天上远游,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人间的理想追求节选部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受迫害的悲愤和自己对理想的坚守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远游屈原悲时俗之迫厄
①兮,愿轻举
②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
③而遥思兮,忸情恍而乖怀
④意荒忽而流荡兮
⑤,心愁凄而增悲神倏忽、
⑥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
⑦,澹无为而自得【注】
①迫厄困阻灾难
②轻举升,登仙
③徙倚徘徊不定
④悟chao悄chang恍hung惆怅失意乖怀心愿违背,心气不顺
⑤荒忽恍惚,神思不定流荡心情不定,无所依托
⑥僮shu忽形容迅速的样子
⑦漠清静淡泊虚静清虚恬静恬愉快乐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揭示了屈原“远游”的原因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B.“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表现了屈原内心愤懑身处污浊黑暗的楚国,独自苦闷却无从诉说C.“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表达了屈原由于自己不被理解,于漫漫长夜之中,孤单独守直到天明的苦楚D.“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采用联想手法,由天地的无穷无尽,想到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
10.“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
9.D
10.
①自我反省,坚持操守;
②不断地追求,探索真理【解析】【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错误,“哀人生之长勤”指哀叹人生的辛苦坎坷,这里指自己不被理解,仕途艰辛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理解诗句中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态度,就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然后并结合诗人的思想品格、精神追求等加以分析即可句中“内惟省”“端操”和“求正气”意思是对内自省、坚守正道节操、探求真理,由此可知“内惟省以端操兮”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态度是自省、坚守正道的高洁品性;“求正气之所由”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态度是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