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2024《曹刿论战》(知识梳理作者简介.【左丘明】(公元前556年一公元前451年),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后说近是《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传》所记内容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文学常识〃史书体例
(1)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2)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该体裁形式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作品《史记》
(3)国别体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关B、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出奔到莒国,公子纠跑到鲁国次年,齐国的大臣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国争夺君位小白抢在前头,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但是鲁国仍派兵送公子纠回国,结果没有成功后来齐国虽然迫使鲁国杀死了公子纠,但仍不罢休,就借口鲁国参与了齐国的内政,于公元前684年春天发动了对鲁国的进攻这次战争是诸侯间争权夺利的战争,齐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处于进攻者的地位,鲁国处于防御者的地位,而战争的结果却是鲁胜齐败s----------------------a字音字形一曹刿(gui)又何间(jian)焉肉食者鄙(bi)弗(付)敢加也小信未孚(fu)公与之乘(cheng)望其旗靡(mi)夫(fU)战:----------------------fl朗读节奏,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Q全文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些养身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普及百姓,人民不会听从你的〃庄公说〃祭祀神时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夸,一定如实禀告神灵〃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诚心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庄公与他(指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国的军队击了三次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将要驱车追击,曹刿说〃不可以〃(他)向下观察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子前面的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打了胜战之后,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敌人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望到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1内容概括第一段写鲁国的战前准备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第三段写曹刿回答鲁庄公的问题,解释鲁国取胜的原因文章主旨,这篇文章通过记叙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以及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切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纪才能取胜的道理同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写作特色〃()中心突出,详略得当1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结构严谨,前后照应2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重点提示、大敌当前,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有何作用?1
①交代了曹刿请进的原因;
②形成对比,突出了曹刿爱国、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2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一一惠未彳扁,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一一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一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表明曹刿政治上怎样的3战略思想?由此可见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4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鲁庄公将鼓〃〃将驰〃,与曹刿〃未可〃〃可矣〃并吓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另一方面突出表现曹刿的沉着冷静、从容不迫以及在战术上对敌人的重视、第三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表明曹刿军事上怎样的战略思想?5分两层意思,第一层分析〃克之〃的原因把握了“彼竭我盈〃的进攻战机;第二层分析〃逐之〃的原因在敌人〃辙乱〃旗靡〃时追击表明曹刿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思想、“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你认为鲁国取胜的原因有哪些?6战前取信于民,在作战过程中把握战机、详察敌情、课文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7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祐上,而曹刿则认为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更加重要;把在战争过程中,鲁庄公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而曹刿则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课文在材料安排详于战前的准备而略于战争的过程,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本文的一个突出思想,就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这是在当时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因此,作者通过详细描述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要点突出出来,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认识,也突出了曹刿〃远谋〃的特点战争的过程与文章的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略写、结合全文内容,试全面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9曹刿是一个爱国、有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人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但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的明君2-------------------------2重点积累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又何间焉间参与2•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衣食所安安指安身*
4.对日对回答*
5.何以战以凭、靠
6.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7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8.小信未孚孚使信服■
9.弗敢加也力口虚夸,夸大
10.小大之狱狱指诉讼事件■
11.虽不能察察明察*
12.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14.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
13.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15.齐师伐我师军队
16.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17,必以信信实情■
18.必以情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19.忠之属也属类二■20,遂逐齐师遂就,于是逐追赶,追击••
21.一鼓作气作鼓起*
22.再而衰再第二次
23.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24.望其旗靡靡倒下
25.小惠未遍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L小大之狱狱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指安身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8,必以情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三)词类活用L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
3.何何以战(什么)*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4.以何以战(凭,靠)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根据)■
5.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依从,服从)6之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这件事)*公与之乘(他,指曹刿)*小大之狱(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登轼而望之(齐军撤退的情况)*故克之(他们,指齐师)忠之属也(这)■故逐之(他们,指齐师)7淇公问其故(这样,如此)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其乡人日(他的,指曹刿)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理解积累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5.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6.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文中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一《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一一(《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一一《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一一(《曹刿论战》)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