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届高中必背篇理解性默写202460《必修上册》《短歌行》
1、《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的诗句是: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3、《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7.《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8.《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契阔谈心念旧恩
9.《短歌行》中以乌鹊南飞、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的诗句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0、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1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田居(其一)》
1.表现乡村景色静谧悠闲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基调
4.《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皿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2、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4、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包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5、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6、《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7、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8.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由
19、、“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
20、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1、《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2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2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4、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对士大夫辛辣的讽刺)
25、《师说》中作者感叹从师学习的不能恢复的句子是: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6、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7、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8、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赤壁赋》
1.《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交代了时间是七月十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J则交代了人物及活动
2.苏轼的《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平静,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J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不易觉察地缓缓移动的状态
5.《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远方的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6.《赤壁赋》中,作者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表现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潇洒惬意
7.《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两句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
8.《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两句写作者用桂木和兰木做的桨划着船,在铺满月光的江面逆流而行,极富诗情画意
9.《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唱出了诗人饮酒后思念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无法顾及自己,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怅
10.《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两句描绘箫声悲凉幽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写箫声余韵悠长,如丝如缕,不曾断绝
11.《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婺妇J两句用写假想中蛟龙与寡妇听到箫声的反应,侧面描写了箫声的悲凉幽怨
12.《赤壁赋》中在写完赤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后,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两句描写了曹操被困的赤壁山环水绕、草木茂盛的自然景色
1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触胪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酗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15.《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洲上过着渔樵生活,与鱼虾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7.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8.《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9.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句子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20.《赤壁赋》中客人应答的“托遗响于悲风”一句照应了前文“其声鸣呜然”“苏子愀然”,知不可乎骤得”一句则直接回答了苏子“何为其然也”之间
21.《赤壁赋》中,作者叙写江水流逝却又始终没有止息的两句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22.《赤壁赋》中,作者以月亮作比,表现月亮虽有盈亏却又无所增减的两句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3.《赤壁赋》中,作者描写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的存在的两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4.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5.苏轼的《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对于世间“有主”的万物的个人态度
26.《赤壁赋》中“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两句表达了苏轼的观点:在大自然中听到的风声、看到的月色应有尽有,无穷无尽27《赤壁赋》中写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与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钱买”,都属于造物主,可以你我共享
28.《赤壁赋》中写客人听了苏子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极尽赏饮之乐“杯盘狼籍”以桌面餐具之情景衬饮酒之乐;“相与枕藉乎舟中”以酣睡之场景衬超然之乐
29.《赤壁赋》结尾两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面《登泰山记》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姚鼐《登泰山记》中“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5.在《登泰山记》中,“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6.在《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7.《登泰山记》中写诸人登泰山途中经历的艰险的两句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8.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9.《登泰山记》中,点明古长城地理位置的句子是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10.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1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中谷的情况是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东谷的情况是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13.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1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5.《登泰山记》中”,作者看到泰山路边的石刻现状是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o
1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语句是“稍见云中白若搏蒲数十立者,山也”
17.在《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18.在《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19.《登泰山记》中,作者看到泰山路边的石刻现状是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20.在《登泰山记》中,“而雪与人膝齐”一句通过对比,写出了日观峰附近积雪之厚,照应了前文的“大风扬积雪击面”,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21.在《登泰山记》中,点明碧霞元君祠地理位置的句子是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2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点明登泰山的时间和同伴的句子是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23.《登泰山记》中“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中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24.《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樗中数十立者,山也”写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静女》
1.《诗经•邢风•静女》中集中笔墨写男子对女子的印象,并写出约会地点的两句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2.在《诗经•北B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跑1蹦”两句用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地刻画人物的内在心理,塑造出一个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情人形象
3.《诗经•邺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极写女孩顽皮活泼的形象,“搔首二蹦”一句则表现了男子焦灼不安以及用情之深的情态
4.《诗经•邢风・静女》中描写男子赞女子送给的第一个礼物很美的句子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5.“彤管有炜,说烽女美”两句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6.《诗经•邢风・静女》中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英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7.《诗经•邢风・静女》中写到女子送给男子的第二个礼物的两个句子是自牧归蓑,洵美且星
8.《诗经・邨风・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
9.《诗经•邺风•静女》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静女其姝”和“静女其娈”
10.在《诗经•邺风•静女》中,有两处写了女子赠给男子两个礼物,一处是“贻我彤管”,一处是“自牧归英”,男子爱不释手,是因为他喜欢女子,爱屋及乌《涉江采芙蓉》
1.“芙蓉”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离骚》(节选)中“制美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描写了“芙蓉”这一意象,而《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就“芙蓉”寄寓了一种高洁、纯真的情感而言,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涉江采芙蓉》中用设问表达主人公采莲想要送给思念的人,情感由欢快转为失望的语句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游子回首望乡、长路渺茫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
4.《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史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4.请依次写出下列词牌中带有“愁”的词句
(1)李清照《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2)李清照《一剪梅》“两处闲愁”;
(3)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o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鹊桥仙》(纤云弄巧)
1.“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人之常情,而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量”这两句词却将这种常情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即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
2.“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这两句写云,写星星,都具有人的情意,那“纤云”着意“弄巧”,似乎为这对爱侣的团聚而高兴;而“飞星”也在为他们传情递意而奔忙,这种写法可谓“化景物为情思”了
3.可是高明的词人不作实写,却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天上一次相逢,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呀!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句,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比情,情深似水,很好的衬托和深化了俩人的感情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消除弟子顾虑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亘使有勇,且知方也”的效果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只矣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问孔子为何以“哂”字对待子路,孔子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指出子路轻率急躁、不谦虚的缺点
7.《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8.《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壬路率尔而对曰”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非曰能之,愿学焉”两句话可以看出;曾暂从容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9.《侍坐》中,冉有认为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10.《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子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2.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典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揭示君主在“殷忧”和“功成”时不同的处世态度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一句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6.《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去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帝王可以做到“十思”,就可以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
9.《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0.《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相似
1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比喻说明人民力量巨大、劝谏唐太宗应深切警惕的两句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答司马谏议书》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开宗明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只想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句子是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6.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以“辟邪说,难壬人”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盖儒者所争”,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实已明”,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
8.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9.《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10.《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土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11.《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阿房宫赋》
2.《阿房宫赋》中,起势雄健,表现秦王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中,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质问语气谴责秦统治者极尽奢靡而不知怜惜的句子是奈何取之尽里,隔离天日
4.《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梁柱之多的句子是使负栋之柱,多于南锚铢,用之如泥沙亩之农夫
5.《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控诉秦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6.《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屋椽之多的句子是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7.《阿房宫赋》中用“奈何取之尽房铢,用之如泥沙”两句表达了对秦的恶行的批判:索取财物时一丝一毫都要计较,挥霍时却丝毫不珍惜
8.《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钉头之多的句子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9.《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屋瓦之多的句子是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10.《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栏杆之多的句子是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11.《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做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2.《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钳民之口的句子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13.《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尽失人心、骄横顽固的句子是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14.《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两句简洁概括地写出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这段历史
15.《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两句写出了农民起义埋葬了秦王朝的统治,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
16.《阿房宫赋》中用“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来总结若六国“爱人”则不被秦灭,接着写如秦也“爱人”,便不可能亡国灭族
17.《阿房宫赋》指此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六国能抵御强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秦可江山永固
18.《阿房宫赋》中,杜牧说“族秦者秦也”,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o
19.《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论》亡秦覆辙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弊在赂秦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暴霜露.斩荆棘”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3.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终灭亡
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终继五国迁灭”,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用兵之效也而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才招来大祸
6.《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归园田居》中透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8.《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9.《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去掉)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0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1《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12.《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梦游天姥吟留别》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炎I溪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6.《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句子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7.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泳水荡漾清猿啼
10.一些古典诗词都曾流露出某种消极情绪当感到失落,想发泄内心的愁苦时,我们可以吟咏
6.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二败而三胜”,但非常可惜的是“其用武而不终也”
7.苏洵用精妙的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8.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9.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
10.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封天下之谋臣”,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礼天下之奇才”,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11.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并力西向”,那么一定会会出现“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结果
12.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13.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14.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
15.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6.《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7.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燕国灭亡的原因),把它高度浓缩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皂罗袍)》《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游・・
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O
2.《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6.《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是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7.《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匹白绢,青翠的山峰犹如被簇拥的句子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8.《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把水天融为一体,旷远而清新,雄健而壮阔
9.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两句,既暗含着“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历史事实,又饱含着作者对因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这一历史宿命的感慨
10.《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1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句子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12.《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14.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是: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15.《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16.《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17.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绘水天辉映,天地一片纯净晶莹的句子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18.《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原来娓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19.《游园(皂罗袍)》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20.《游园•皂罗袍》中:原来婉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两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
2.在《〈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在《〈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7.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
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簧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簧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吾往也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作,对镜梳妆,“小轩窗,正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
3.《江城子》一词中,本文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一句话不思量,自难忘
4.《江城子》一词中,由梦境拉回现实,凄凉黯然之情乍现的一句是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江城子》一词中,能将现实与梦境混合,以及使用直接抒情写出作者实际情况的句子是尘满面,鬓如霜
6.《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于妻子相见时,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进酒》
1.在《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信、豪迈、洒脱的诗人形象,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2.在《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实际上是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洒十千恣欢谑
3.在《将进酒》中,“酒”是全诗的核心话题,也是诗人的感情寄托,其中从“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一句可以看出诗人酒量之大,酒气之豪,”将进酒,杯莫停”两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劝酒时的直率与豪爽
4.在《将进酒》中,诗人以黄河之水开篇,气势磅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句子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7.《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
8.《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9.《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10.《将进酒》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11.《将进酒》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将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2.《将进酒》举古人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3.《将进酒》中由悲而乐,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槽空对月
14.《将进酒》一诗中,情致渐致狂放,与开篇的悲相关合,万古愁的含义更显深沉,表现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一句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春江花月夜》15《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1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18《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T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19《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0《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2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22《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2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从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24.《春江花月夜》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是白云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2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6.《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7.《春江花月夜》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皎皎空中孤月轮”一句便是明证
28.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照耀下波光闪耀千万里,所有的江水都洒满了月光的句子是潮涌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29.在《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舟上的游子和楼上的妇女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30.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亮照耀在思妇的楼上,月光落在离人的妆镜台的句子是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31.在《春江花月夜》中,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光无处不在,门帘怎么卷都卷不去、捣衣砧怎么拂都拂不走的句子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32.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3.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3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经-无衣》
1.《无衣》中,“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两句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
2.《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
3.《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
4.《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
5.《无衣》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
6.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7.《无衣》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明战士们同仇敌性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
2.在《〈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在《〈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7.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
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簧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簧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吾往也”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作,对镜梳妆,“小轩窗,正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
3.《江城子》一词中,本文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一句话不思量,自难忘
4.《江城子》一词中,由梦境拉回现实,凄凉黯然之情乍现的一句是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江城子》一词中,能将现实与梦境混合,以及使用直接抒情写出作者实际情况的句子是尘满面,鬓如霜
6.《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于妻子相见时,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进酒》
1.在《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信、豪迈、洒脱的诗人形象,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2.在《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实际上是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洒十千恣欢谑
3.在《将进酒》中,“酒”是全诗的核心话题,也是诗人的感情寄托,其中从“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一句可以看出诗人酒量之大,酒气之豪,“将进酒,杯莫停”两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劝酒时的直率与豪爽
4.在《将进酒》中,诗人以黄河之水开篇,气势磅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句子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7.《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J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8.《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9.《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11.《将进酒》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针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12.《将进酒》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将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3.《将进酒》举古人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4.《将进酒》中由悲而乐,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槽空对月
14.《将进酒》一诗中,情致渐致狂放,与开篇的悲相关合,万古愁的含义更显深沉,表现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一句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春江花月夜》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5.《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8.《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9.《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10《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从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1.《春江花月夜》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3.《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4.《春江花月夜》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皎皎空中孤月轮”一句便是明证
15.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照耀下波光闪耀千万里,所有的江水都洒满了月光的句子是潮涌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16.在《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舟上的游子和楼上的妇女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7.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亮照耀在思妇的楼上,月光落在离人的妆镜台的句子是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18.在《春江花月夜》中,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光无处不在,门帘怎么卷都卷不去、捣衣砧怎么拂都拂不走的句子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9.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1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13.写山之夜景千岩万转,诗人正迷恋花石美景,忽然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的诗句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4.写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7.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登高》
1.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孤独漂泊的诗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描写落叶萧索和江水长流,暗含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感慨的诗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凄凉之感的句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6.诗人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
7.按照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8.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句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19.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20.《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经-无衣》
1.《无衣》中,“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两句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
2.《无衣》中,“岂日无衣与子同泽”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
3.《无衣》中,“岂日无衣与子同裳”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
4.《无衣》中,“岂日无衣与子同袍”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
5.《无衣》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
6.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7.《无衣》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明战士们同仇敌性《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
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两句,指出屈原志向高洁,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离骚’者,犹离忧也”这个判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
4.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是“其文约,其辞微”
7.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连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信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冤情
9.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10.一个人在辛苦疲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两句来描述这种情况
1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三句写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
1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尖锐地指出了朝廷奸佞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1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1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的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5.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两句描述了这种情况
1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1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1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两句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不为所容
19.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向渔父交代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2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过秦论》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向东面和背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2.(江苏苏州2022届高三三模)《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
3.(2021・新高考I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4.贾谊《过秦论》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始皇派遣优秀的将领、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5.贾谊《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土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概括了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胜后,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之事
6.贾谊《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
7.贾谊《过秦论》中写诸侯国为了对抗秦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的句子是“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8.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两句,从兵器和旗帜两方面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为简陋
9.贾谊《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两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10.贾谊《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两句,写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
1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向南面和西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中
1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总括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的强大盛况
1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两句说明诸侯国不惜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4.贾谊《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两句,写秦国控制天下之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
15.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北部边境的措施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16.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17.贾谊在《过秦论》中,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土不敢弯弓而报怨”表明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的重要的威慑作用
18.贾谊《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镀之费,而天下诸侯亡困矣”两句,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使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19..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陈涉的起义军所用的武器远不及九国的句子是“锄慢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钱也”
20.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把诸侯国的军队打得横尸百万,流的血可以漂起盾牌句子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1.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2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士兵的身份低贱,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的句子是“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3.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的身份远不如九国的的国君尊贵句子是“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24.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率领的起义队伍疲惫不堪、人数颇少的两句是“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25.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三句,介绍陈涉的个人素质和财力
26.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的句子是“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27.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的句子是“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28.贾谊《过秦论》中“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两句,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
29.贾谊《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嵯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两句,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的地势
30.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嵯山、函谷关作为宫墙的句子是“然后以六合为家,嵯函为宫”
31.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五代史伶官传序》
1.《伶官传序》中,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2.《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
3.《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4.《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5.《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
6.《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
7.《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8.《伶官传序》中,借这“至于誓天断发,这下沾襟,何其衰也!”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
9.《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0.《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及仇瘫已灭,天下已定”
11.《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
12.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1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借助后唐庄宗沉溺于怜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诚人们要防微杜渐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4.《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是满招损,谦得益
15.《伶官传序》中,“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燕歌行》
1.《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帅却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3.有战争就会有离别,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写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5.《燕歌行》中,诗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6.《燕歌行》中写天子特赐光彩,将军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的一句是“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7.《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展现了敌我双方紧张备战和部署军事行动时的情景
8.《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两句写出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官兵处境的险恶
9..《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的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的句子是“摧金伐鼓下榆关,旌旅逶迤碣石间”
10.《燕歌行》中,“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两句写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导致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
11.《燕歌行》中,“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两句写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
13.《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两句从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14.《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15.《燕歌行》中,以汉代唐来夸耀军队威风同时又能委婉讽刺皇帝的两句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16.高适的《燕歌行》揭示全诗题旨的诗句是战土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李凭箜篌引》
1.《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写物写人,想象空旷山野上的浮云凝神驻足、忘记流动,仿佛在俯首谛听来衬托箜篌演奏的美妙乐音
2.《李凭箜篌引》一诗中,优美悦耳的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这两句是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4.《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5.《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而《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着墨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为侧面烘托手法
6.《李凭箜篌引》中,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7.《诚斋诗话》诗有惊人句杜甫《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李贺云“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8.“女娟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把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9.“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写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10.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锦瑟》1李商隐《锦瑟》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两句起兴,引发感慨万千2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借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表达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之情11《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联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4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典故,表示美好愿望终如烟云、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3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怅然,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书愤》
1.《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的早年的自我形象
2.《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
3.《书愤》中,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4.《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5.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6.《书愤》中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7.《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跪、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8.《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9.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的表现手法叫用典明志《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0.《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11.《书愤》中,以武侯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收复失地的句子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理解性默写1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以及哀伤人生的艰难困苦,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余虽好修娉以朝L羁兮,骞朝淬而夕替
3、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为喻表达自己因为高尚的德行而遭到贬黜和强加罪名的句子是“既替余以蕙4襄兮,又申之以揽苣”
4、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万死不悔的语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对君王因荒唐而不能理解自己忠心的报怨的句子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6、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豚谓余以善淫”
7、《离骚》中面对投机取巧、抛弃既定的方针随便改变国家举措的奸佞们,屈原愤恨地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俺规矩而改错”
8、《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两句讽刺奸佞之人违背做人做事的原则,将尽心取悦别人作为行为的法度
9、《离骚》中屈原之怨在楚王是“终不察夫民心”的误解,在佞臣是“谣诿谓余以善淫”的中伤,在世俗是“彳面规矩而改错”的乱政,以此理气开源,后文再慨”困〃叹“穷”,自是情到而文成
10、《离骚》中“性郁邑余佗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两句连用三个表失意愁绪的词发出浩叹,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
1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同流合污的两句“宁港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不
12、《离骚》中“鹫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两句以猛禽的不轻易随群为喻,说自己前世本来如此,今世也绝不与小人们同流合污
13、成语有词,“方衲圆凿”;《论语》有语,“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4、《离骚》中“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两句表现屈原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忍受责骂和侮辱
15、《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蜀道难》
1.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嗷,危乎高哉!”
2.《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神话传说写出蜀国有着久远的历史的句子是“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歌颂一代又一代的蜀国人不畏艰险、最终成功打通蜀道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李白的《蜀道难》中,用太阳神的典故写出蜀道山川相依、雄奇险峻的句子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6.李白的《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借用两种动物,分别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写蜀道的山势高险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飞湍瀑流争喧眩,破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0.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蜀道之险峻后,发出呼唤,劝行人不必前往蜀地的诗句是“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n.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真实情况的句子是“剑阁峥噪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2.《蜀道难》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也提醒统治者要任用自己的亲信将领来把守剑门关
13.“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语双关地写出了蜀地的危险,不仅来自于凶禽猛兽,还有哪些守关的将士
14.李白的《蜀道难》中,诗人认为蜀地不可久留,对即将入蜀的友人作出直接的规劝的句子是:病独登台”
10.“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琵琶行》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却如余音绕梁,令人陶醉、沉浸其中
2.仅用因寻阳江头夜送客”七个字,就点出与客人送别的地点、时间和人物又以“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两句形容的是一种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出来,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5.写琵琶女为了演奏出更好的音乐效果,采取了短暂的停顿的两句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6.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女亡抱琵琶半遮面
7..“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两句从侧面写出琵琶女的演奏确实很有吸引力,以致于主人客人都驻足不愿离开
8.“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两句通过诗人自述,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直接地写出了诗人欣赏完琵琶女的演奏以后的主观感受
9.“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通过神态这个细节描写,夸张地写出了诗人第二次完整地听完琵琶女的演奏后的反应
10.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诗人的邀请下,琵琶女在讲述完自己的身世以后进行了第二次演奏,结果演奏声“凄凄不似向前声”,最后导致“满座重闻皆掩泣”
1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两句用设问的形式,通过自问自答,写出了诗人被贬所在地的偏僻与荒凉
1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潺阳城”这两句写出了诗人被贬的时间以及被贬后的生活所在地
13.“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主人给客人送别时的设宴地点,“举酒欲饮无管弦”
14.一句则写出晚宴有酒无乐的尴尬,为下文琵琶女的出作了铺垫
1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的自述身世中,与“年少时受到众多富豪弟子追捧,收到无数礼物”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相》
1.《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一句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写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但有“自”和“空”,可知这里人很少来,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3.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4.《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也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望海潮》
1.《望海潮》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尽显雅致之气,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3.《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是对钱塘江的特写
4.《望海潮》词中写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的句子是“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
5.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以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6.在《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铺展描写《扬州慢》
1、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尽葬麦青青”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4、《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5、《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6、《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青
7、《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8、《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9、在姜夔的《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两句,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10、在《扬州慢》中,“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陈情表》
1.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O
2.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其中提到自己早年丧父的两句是“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其中提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的两句是“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4.《陈情表》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
5.《陈情表》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6.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这两句可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了
7.《陈情表》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8.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9.《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薜”o
10.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说如果自己没有祖母,则“无以至今日;如果祖母没有自己在身边,则“无以终余年”
11.《陈情表》中作者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四句写出他的进退两难
12.在《陈情表》中,面对太守和刺史的举荐,李密的回应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3.在《陈情表》中,委婉地拒绝了太守和刺史的举荐之后,李密收到了朝廷先后任命他为郎中和洗马的诏书,对此,李密回应是“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14.《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在世间的时间很少,已在弥留之际的四句是“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o
15.李密用“母孙二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写明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相离的请辞原因
16.《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O
17.在《陈情表》中,李密很注重语言的表达得体在陈述自己的情况时,语气委婉谦卑,但在提及晋朝的统治时,却不惜恭维之辞,其中恭维晋朝很注重孝道的句子是“性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18.《陈情表》中李密申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鉴的句子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9.在《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抚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0.《陈情表》中李密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21.李密用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先自贬身份,说自己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晋武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委婉得体,消除了晋武帝的疑惑
2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俩句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主图宦达,不矜名节”
24.在《陈情表》中,李密通过“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这两句向晋武帝表明了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项脊轩志》L项脊轩是一个“老破小昏暗”的房子,文中说“百年老屋”足见其老,“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足见其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住”足见其小
2.《项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是: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每月十五夜里项脊轩的环境“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十分可爱
4.描写明月之夜,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吹拂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5.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庭阶寂寂”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今已亭亭如盖矣”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6.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借对庭中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描写,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7.《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多可喜,亦多可悲”句,很自然将感情基调由“喜”转“悲”,语言非常朴素
8.《项脊轩志》中表现项脊轩狭小的句子是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9.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项脊轩志》中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o
10.《项脊轩志》结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庭中的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11.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的嘘寒问暖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句子是儿寒乎?欲食乎
1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13.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是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14.在《项脊轩志》中,点明家中老妪身份的句子是妪,先大母婢也
15.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16.《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破、漏的句子是“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中
17.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作者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8.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说作者他日可用太常公曾用之象笏上朝的话,表达了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19.在《项脊轩志》中,通过用“井底之蛙”来自嘲从而表达自己对凡夫俗子的嘲讽以及表达自己志向高远的句子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20.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轩中读书生活的投入、沉醉状态的句子是“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21.《项脊轩志》中写出桂树的影子随着风轻轻摇动,非常可爱的两句“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2.《项脊轩志》中写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的句子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3.《项脊轩志》中,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性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的句子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的句子是“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的句子是“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的句子是“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用“珊珊”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的句子是“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的句子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4.《项脊轩志》中写因百年老屋渗漏,每次移动案桌,环顾四周竟然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的句子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5.《项脊轩志》中写项脊轩修葺后明亮的句子是“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的句子是“借书满架”、“桂影斑驳”,安静的句子是“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归去来兮辞》
1.在《归去来兮辞》的开头,陶渊明开宗明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直接表达自己的对田园生活向往的心志
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开门见山直接表达心志后,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过去的错误选择虽不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意思的句子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o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
4.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舟遥遥以轻触,风飘飘而吹衣”,表现自己辞官,摆脱束缚,归田途中内心的喜悦与轻松,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5.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自己归途中急切心情的句子是“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6.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知道未来还可补救,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实迷途其未远”;而他为过去后悔并想补救,是因为他“觉今是而昨非”
6、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表现了作者归家时,家人对自己的热情迎接
8、《归去来兮辞》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几句写出了陶渊明归家时欣喜若狂,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两句写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妻子比谁都盛情,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9.《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描写陶渊明刚回到家中所看到的庭院中的景象,借以暗中表达归田之志10《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写作者辞官归家,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1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室内酌酒自饮、闲观庭树的自由闲适的生活12《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13.《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现的是陶渊明回归田园后虽身居狭小的居室却安适傲世的情怀
14.《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15.《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心得到了得到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16.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庭院中的活动,表现生活的闲适自在
17.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借助对“云”的描写表现自然恬淡心境的句子是“云无心以出岫”;借助“鸟”表现对回归田园坚定决心的句子是“鸟倦飞而知还”o
18.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在庭院中散步时,即使到了“景翳翳以将入”的时候,仍然在“抚孤松而盘桓”,这是他在借助孤松的坚贞品性坚定自己的归隐决心
19、《归去来兮辞》中”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20.《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在劝自己断绝与外界的交往后,进一步告诫自己“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O
21.在《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表现农人对陶渊明诚恳热情的句子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O
22.《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现了陶渊明决定与外界断绝交往后,希望过上的富有情味和高雅闲适的生活
23、《归去来兮辞》中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与亲戚们愉快地谈心,怡然自得地读书弹琴的句子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24.《归去来兮辞》中的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是陶渊明对自己回归田园后趁着春天出游情景的想象
25.《归去来兮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了陶渊明在春天出游时所看到的自然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生长的景象
26.《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7.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看到春天的万物恰得其时、想到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不由反问并劝告自己道“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28.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29.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表示“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是他因怀疑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定而心神不定时,再次对自己的劝告,也直接了交代诗人归隐缘由
30.《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3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由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联想到作者自身的句子是,“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句子“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描写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用“啸”和“诗”来抒发感怀的情景
3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几句描写了诗人的理想人生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
3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结尾,自抒心志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现了他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35.《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种树郭橐驼传》
1.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其蔚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文章结尾写出了问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惊喜
3.《种树郭橐驼传》中,此文结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
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有佝偻病,这导致他“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因此被乡人称为“驼二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对别人称他为“驼”不仅不在意,甚至认为“甚善,名我固当”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栽种或移植的树不仅没有不活的,而且“且硕茂,早实以蕃”
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表示,自己并没有能够让树长寿繁茂的才能,只是能“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8.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种树,在按照种树的需要把树种好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了
9.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其蔚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个比喻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10.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在总结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说自己并不能让树“硕茂”,只是能只是页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也不能让树“早而蕃之”,只是能“不抑耗其实而已”H.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其他植树者不能按照种树的需求植树,他们植的树“根拳而土易”,给树培的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1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植的树爱得太深,其具体表现是,“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1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种的树“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蜜”,是导致他们种的树天性被背离的根本原因
14.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若甚怜邕”,实际上却“而卒以祸”
15.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官府对百姓在纺织上提出的要求是“早堞而绪,早织而缕”
1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官府要求百姓抚育孩子和喂养禽畜的句子是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1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两句,描写官府差役到村里召集乡民的情景
18.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19.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侧面烘托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0.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且硕茂,早实以藩”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
2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通过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
22.《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技艺高超,”且硕茂,早实以蕃”两句直接写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
2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技艺高超,”或移徙,无不活”两句直接写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
24.《种树郭橐驼传》中“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两句,表明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
25.《种树郭橐驼传》启示我们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
26.《种树郭橐驼传》启示我们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育,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27.《种树郭橐驼传》中善用对比手法,如郭橐驼种树的结果”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和别人种树结果“木之性日以离矣”对比之鲜明《石钟山记》
1.在《石钟山记》中,“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
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两句表明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3.在《石钟山记》中,作者听到水上巨响的句子是“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不绝”
5.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是说也,人常疑之
6.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7.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8.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9.苏轼在《石钟山记》写道,浅陋的人用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0.《石钟山记》中,苏轼非常欣喜自己的发现,他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周景王有关的是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其坎镇周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11.《石钟山记》中苏轼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12.《石钟山记》中用“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两句点出郦道元不能知道石钟山命名真相的原因
1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4.《石钟山记》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石钟山靠近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
15.苏轼探明的石钟山钟鼓声音连绵不绝得原因是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16.苏轼亲自探访石钟山名字由来之后,由此弓|发他的感慨,不禁发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7.苏轼在《石钟山记》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总结出一个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18.《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从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
19.《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下全是石穴罅,当水波动荡是发出的声音是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而处于水流中心、中间是空的、窟窿遍布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形成的声音是“直蜜坎键整之声”
20.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碎硅焉”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
16.“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这两句通过琵琶女的自述,交代了琵琶女的户籍所在地,为下文与诗人产生感情共鸣作了铺垫
17.“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这两句从侧面写出琵琶女年轻时确实是貌美艺高,让人佩服,遭人嫉妒
18.“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19.“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两句诗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20.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住近渝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21.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2.《琵琶行》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T“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23.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4.白居易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举酒还独倾
25.用听者和景物烘托音乐效果的句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6.一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在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借用《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抒发感叹
27.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在琵琶声沉咽、暂歇之时表现得更充分、更深沉的句子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28•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月烘抒发别离之情
29.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0.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1.描写大小弦合奏的句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33.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21.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2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批评土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的句子是“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23.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的写作目的除了感叹郦道元之“简”,还有“而笑李渤之陋也”;同事作者在文中也表达了“任何事情不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而臆断其有无的观点《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拟行路难》中,“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3.在《拟行路难》中,“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是诗人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4.在《拟行路难》中“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哪躅不敢言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客至》
1.《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但见群鸥日日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写出了诗人所居浣花溪草堂人迹罕至的景象
2.《客至》中表现寂寞之中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客至》中诗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表达招待步骤的歉疚,让人感受到主人竭尽诚意的盛情
4.《客至》中,诗人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登快阁》L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浅近诙谐的通俗之语点题,渲染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的语句是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5.《登快阁》中诗人登上快阁望到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色苍茫一派暮秋景色的诗句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6.《登快阁》中,“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两句用伯牙破琴绝弦和阮籍青白眼两个典故,写出诗人知音难觅,只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的孤独无聊的痛苦
7.古人常用鸥鸟、渔夫表隐居之意,黄庭坚《登快阁》中借类似意象表达归隐之意,相关语句是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临安春雨初霁》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远离政界多年重新奉诏入京所做,他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体会得极深,以至于起笔就说“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2.《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是陆游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并且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3.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国家也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于是按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4.《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两句写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5234.诗人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向
35.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东世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7.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_
38.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9.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淘洗干净的词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情写赤壁的险要地势的词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小乔初嫁了”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羽扇纶巾”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的句子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赤壁景象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9.《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刘裕是辛弃疾赞颂的英雄,当初他“曾住”的地方却是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与刘禹锡《乌衣》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意境有几分相似
2.通过对镇江京口北固亭景物的细节描写,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的几句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当年北魏拓跋煮南侵后建的行宫如今竟然有普通老百姓把它当作社日祭祀之地的两句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流露出作者对人们忘却了战败受辱历史的心疼与无奈之情
4.“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回到南方后,对这几十年来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6.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9.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声声慢》
1.词人南渡以后,生活跌至谷底绝望的人不愿再忆当年快乐事,却往往触旧物思往昔,让人倍增愁情词中有关场景描写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词中作者对花自怜,看到簇簇菊花枯萎凋落,悲叹年迈的自己无人爱怜,不由黯然神伤有关的句子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词中把最惹伤情的季节、时辰、树木和天气融合在一个画面里,寄托自己难言的悲愁,有关的句子是梧桐更兼细雨桐I」黄昏、点点滴滴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5.“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句,写倍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6.“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明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
7.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8.《声声慢》中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情感融入落花中的诗句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9.《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起居、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0.在《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子,李清照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1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劝学》
1、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而不舍,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荀子在《劝学》中也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些至理名言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越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越前人的思想
7.《劝学》中的开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以“木”与“金”为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的缺点得以改正的道理
8.《劝学》中点明有道德学问的人之所以超越一般人,能取得成功,并非他们和一般人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有所凭借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劝学》中用一系列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两句就借“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中用“故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从反面论述了积累的必要性
12.《劝学》中以劣马为例说明坚持不懈就会成功的句子是
(1)“弩马十驾,功在不舍”;以良马为例说明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步成功的句子是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3.《劝学》中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就像雕刻打磨只要坚持不懈,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劝学》中蚯蚓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原因是用心专一
15.《劝学》中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的后果
16.(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卷I)《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7.(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ffl)《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18.(2018年高考全国卷m)《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婵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师说》19《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一致的21《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2《师说》中阐述了师生间的辩证关系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3《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2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也要以之为师25韩愈《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26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两句即表达了这种平等的学习观27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作用)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8、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