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课宋明理学3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个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1—2448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2.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董仲舒糅合了一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宋明思想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一一理学对材料揭示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概括最准确的是A.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与推崇B.本土文化的滋养与融合C.秦汉以前的探索与选择D.儒家思想的开放与包容
3.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C.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D.扩大理学家的知名度
4.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C.“学者须先立志”D.“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5.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无论元世祖怎么劝降,都坚持“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生信念,坚决不投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这表明程朱理学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A.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B.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C.压抑一了人的个性发展D.注重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6.“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7.宋代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这反映了A.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辨是理学的核心思想B.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C.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8.(陆九渊的弟子傅子渊、陈正一己之间的一段对话)陈问“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日“辩志(志意识动机)”正己复问日“何辩?”对日“义利之辩J陆九渊闻此对话,说“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可见,陆九渊强调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天人感应
9.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一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土”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他们反映出中国古代“国土”()A.励志入世救民B.一批判重利轻义C.固守儒学传统I).倡行经世致用
10.程颍、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1L“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A.慎思明辨B.知行合一一C.格物致知D.穷理格物
12.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C.根植于自然经济,重视科技发展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小题,共分)
119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一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一一董仲舒《一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一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一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在治理国家上又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中的什么观点?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