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篇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以前总以为历史是枯燥的,因为史记的立场是中立的,态度是严谨的,决不会像文学作品那样,带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感情色彩然而,当我一口气读完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不仅被他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优美洒脱的文字所吸引,更被他独特的哲学思辩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陈旭麓先生历尽数十年心血,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可谓博大精深,视野开阔,思辨深邃不仅关注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城乡基层组织的变革,而且考察了不平等条约激起的中国社会变化;不仅研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探寻了引起中国社会习尚改变的外部冲击;不仅论述了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和欧美影响下种种社会心态的嬉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像一部大手笔、大容量、大场面的历史巨片,不仅给我超强的历史信息量,而且给我极强的视角冲击力,不失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像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陈旭麓先生用优美的文笔、以辨证的视角写出深刻而凝重的社会道理,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篇四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这本书是老婆买的,但是我一看见它就爱不释手!功利的说法是因为现在很多考试的材料都是从其中截取的初看这本书可以感觉到这是一本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凝结着作者大量心血的学术著作该书是作者在大学期间授课的内容,经过整整十年的修改,才形成论文予以发表,本书则是他的学生整理发表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而且读一遍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希望各位同仁能和我一起共同的欣赏本书!【篇五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断断续续地终于看完了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看的时候感触颇多1840到1949年,这短暂的一百多年,中国历尽了苦难与屈辱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在感叹幸福来之不易的同时,也为现在的中国而担忧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仁人志士为了所谓的思想自由,财产独立,人格平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先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并不彻底历史的惰性在现实的土壤滋生新的弊病一—当初努力革旧布新摒弃的落后习俗和思想,在当下以新的面貌顽强的生存着贪腐腐败,改革的惰性与彷徨,不明显的等级制度,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这一系列的现实似乎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陈迹似曾相识的历史,让我看着心有余悸我知道XX年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全球大选,全球局部动荡经济彷徨,中国改革遭遇瓶颈,中国大换届……暗流涌动,紧张却又不十分明朗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但那崛起究竟有多坚强,谁也不清楚平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浪社会问题频发的中国,能否经的起历史的考验,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昨天和同学闲聊时,同学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这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钱整个世界就是围着钱赚细细思索他的话,结合历史,似乎好像有几分道理百年的屈辱史,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也是生产方式的差距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战胜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历史自觉地选择了进步的力量只是我有点疑惑,资本主义带来了民主富强外,是否让文明倒退了呢?抽丝剥茧,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似乎真的是一场金钱较量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似乎都和钱脱离不了关系,很多人都不知不觉地成了赚钱的工具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很多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似乎也都和钱有关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GDP忽然倒退了,那中国内部是否会民变,外国是否也会乘机祸乱中国?谈论到有关钱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生价值观问题其实利益本身是没有理性的,但它与历史的惰性和动物属性的人合流之后,就会成为不理性的东西钱不俗,俗的是人是人把钱变的俗气了以前,我以为社会是围绕着情、理、法、权、名、利运转的,简单的六个字演尽了众生相唱尽了世俗百态如今想来,这想法有些幼稚【篇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情况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刚一接触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会怎么样来描述这新陈代谢呢,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呢?看了之后就完全被概述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了该书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简介深邃,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有评论说这本书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然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刚开始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只是夸大了而已,不过,当我看过之后,我完全改观了,我觉得给予它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在陈先生的这部书中,处处有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部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陈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彩,逻辑性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这部书以中国近代话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逻辑性强便现在陈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史让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观点和见解,清晰地思路让人能更简单的了解他陈述的史事在该书中,陈先生还不断的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问题和种种社会心态的变化他叙述的角度真的不同于中学时老师与我们讲的,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我们所了解到的也会不同陈先生开拓了历史关注的视角,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国内背景时,他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盛世已成为过去”“人后、移民、会党”“洋货与洋害”“在人口、移民、会党”一节里他分析了中国在顺治年间人后只有6000万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口问题引发的两大社会问题一一移民和会党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更加全面的讲述了鸦片战争的国内背景,也让读者更轻易的了解到了这个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高中的历史老师之是系统的概述了国内及国外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像陈先生这样详细的从国内的各个方面叙述,所以让我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他永恒了这样的三节内容“茫茫欧风卷亚雨”“哲学、电影、戏曲、小说”“复杂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陈先生知识视野的开阔,他不仅仅圈与政治、经济与文化,而是关注全社会的整个娘变这对我也深有影响,陈先生教会了我学习不能只学课本上的,要根据课本上所学的对其作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陈先生以“新陈代谢”为名,体现了他在探索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辩证法这说明他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运用辩证法的过程例如他在表述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用了“天国的本喜剧”做标题这本书以开阔的事业,闪光的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被灌了魔法似的忍不住将他在最短的时间看完看完之后,我的感触的确颇深陈先生所述的历史弥补了我高中时所留下的缺陷,让我完善了我的历史知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之后也认识到了陈先生那所谓的新陈代谢这就是陈旭麓先生的高明之处吧!我真的很佩服他,在经过文革之后,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他那种崭新的视角,详尽的线索、清晰地思路、深邃的见解、独特的思辨,都是我很有必要去借鉴学习的在学习方法这个方面,我也知道了我们再虚心,认真得接受老师所传授给我们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这些知识来拓展开来同时,也要创新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辨,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更多,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要敢于打破陈规,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它值得我们话心思去欣赏它我想我所读懂的这点东西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值得我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后,我还会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它!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让人感受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中国近代社会,不仅引我不知不觉地“步入”近代中国社会的沧海之中,也让我用所学的知识去辩证地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本就是一个“有机体”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作为有机体就会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因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人类社会也有新陈代谢的特征毛泽东在《矛盾论》写道“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实质上是一个“变”字,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社会,从中国社会到西方社会,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新陈代谢”相对来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凝固性强的社会,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变化是极其缓慢、很少变化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凝固性是这样论述的“一个汉代人,如果把他放到1000年后的唐代,他根本不会感到生活有什么不同”这种静态的、凝固不变的社会又具有一种王朝更迭、循环的特征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当英国的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轨道,使中国近代社会变成“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陈旭麓先生在书中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纷至沓来的外力的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封建主义之陈、出民主主义之新陈旭麓先生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近代中国社会是一部新陈代谢迅速的变迁史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英国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资本侵略和思想文化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掀起了西学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尤其明显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留给我们太多心酸的往事,让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先锋的抗争与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无可争辨的史实证明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通过对百年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勾画,让我们用更清晰视野和更清醒的头脑采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说“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也让我们领悟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辩证关系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侵略与进步、革命与改良的分析,无不彰显辩证法的光辉唯物辩证法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定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李鸿章虽说是卖国求和,但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巨大作用;北洋政府虽说是“黑暗统治”,但却是民族经济的短暂春天、近代史上史无前例的思想大解放;虽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具有野蛮性、掠夺性、灾难性,但在客观上助推了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和加速了经济的近代化历史就是这样,许多罪恶的东西里常含有不【篇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社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人物争相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被迫打开,欧风美雨席卷而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盘旋在每一个中国人脑海中的疑问台湾史学家蒋廷敲说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如果能,那中国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不能,中国必将被历史淘汰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近代化起步,在此过程中,社会几度更迭,中国社会在曲折中艰难跋涉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为我们多方位全程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作者认为,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有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例,与大家共飨“立宪派是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着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这些变换的称号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也略寓褒贬,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在讲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时对这些名字我也是略懂一二,但不甚了解,给学生讲解也是半天说不明白,经陈旭麓这么一说,简单明了“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因此变异服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它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正因为如此,近代一些力主革新的进步人士常常把异服饰同政治变革相联系”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推动服饰革新,这里面不仅仅是外表的好看与否,还蕴涵了更多的内容,从而使我们对课本的理解更深作者对义和团的论述为“暴烈的排外主义行动中蕴含着经济意识……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又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辩证的看待义和团运动,短短数语,思想的深刻性已显现出来书中这样浅显优美的文字处处可见,有见地性的论点也是层出不穷,几百万字的著作,读着都让人不觉得累,我想这就是大作的魅力”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篇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作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XX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XX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