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6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2024年中考指导|材料综合题答题技巧一”背景、原因、条件”类设问般历史事件包括时间、背景、内容、评价四大要素构成背景包括时间发生的原因、条件、目的、动机内容包括过程、经过、措施、结果评价包括性质、影响、意义、作用、教训、启迪等这是中考考察历史事件分析能力的主要切入点1“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者现实环境一般是指某个历史事件的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包含了原因和条件背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回答的时候必须注意进行时空联系2“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者引起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般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原因主要包括内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对根本原因的思考政治层面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历史存在是发展从历史规律入手3“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因素一般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可能性1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该类型题目在设问中往往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似”“异同”等提示语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背景类原因、条件、目的等过程类阶段、人物、组织、纲领口号、措施、方式、手段等结果类结局、性质、特点、功绩、局限性、作用、影响等
①有比较项的比较式问答题例“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表”,其比较项非常明显,即从不同点目的、过程、结果、性质、历史影响和相同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比较;
②无比较项的比较式问答题例“比较10至19世纪中叶中欧科技水平发展变化”就要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特征设立比较项二者从难易度上看前者相对比后者来说容易一些后者解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比较项,建立比较项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有规律可循的如事件相比比较项一般有背景、原因、领导阶级、特点、结果、影响、性质等;人物相比比较项一般有所处时代、所属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3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两则材料信息中找到几处相似的或不同的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更需要运用“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要求,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但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则需更多的参考所学知识回答1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2要逐点对应比较,在解答时,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3注意潜台词,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不仅蕴藏于经典著作和名胜古迹之中,而且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之中[坚船利炮见证社会转型]材料一机器创造出的工业文明携着列强的坚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扩散固守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列强军事打击、商品倾销的巨大冲击中败下阵来——摘编自《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二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培里率领军舰来到江户湾,以武力威胁德川幕府打开日本国门1854年,培里舰队再次抵达日本在美国的武力威胁下,德川幕府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开放港□o——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3以上材料
一、材料二中的“船〃、”舰〃的到来给中国和日本带来影响的异同五变化、趋势”类设问1“变化”是指在特定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性、新内容等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2“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属于变化的一种,但是趋势更强调事物变化所呈现的历史走向或变化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规律此类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变化趋势类试题一般的设问方式主要包括“根据材料……,指出……变化”;“阐述从……到……的变化”;“概括……以来……的变化”;“概括……以来……演变的特征”;“说明……变化的特点”;“概括……转变的历程”;“指出……演变的趋势”1前后变化型这种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量变型,变化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即历史事件在原有的基础上程度有所上升或者下降,类似由A变成A+或由A变成A-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二是质变型,由什么o变为什么,即历史事件前后出现较大转折或明显差异,类似由A变成B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由闭关锁国变化为被迫开放2阶段变化型即多个阶段出现明显不同,需要分阶段归纳60年代是A,70年代是B,80年代是C如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3内容变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类似由0变成A,其答题模式为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如明朝中后期,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审题明确设问涉及的“主体”,找到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带着“比较”的思维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仔细比对,从而厘清答案来源,理顺答题思路
(2)辨析具体类型
①前后变化型:一定要把前后各自的变化阐述出来,即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如该题中三个年份都有“组织化”,故概括时以“组织化”为主,描述其发展程度由低到高即可
②阶段变化型:即多个阶段出现明显不同,需要分阶段概括
③内容变化型:直接列出新出现的情况
(3)解题: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指出……变化?(X分)”答题思路有参照物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从……到……”,由……到……”无参照物用动态语言表达,如:强调……,注重……,越来越……,日益……,增加(或减少)……,逐渐……
①变化(趋势)类答题思路以题干主体为抓手,以时间为切入点,抓住描述变化的状态/内容/态度/关系/政策,选好串联点(主体、功能、范围、关系、规模或数量等)前后进行串联整合(注意不是全抄,还要结合材料及所学进行整合优化)答题模式从……(状态)到……(状态);呈现……(趋势);出现新的现象/事物/状态
②变化及其原因类答题思路a.如分析从A到B变化的原因,既要分析A状态的原因,又要分析B出现的时代背景和原因b.如分析呈现……趋势,或呈现多重变化,即从A…到B…到C-等多重变化的原因,重点分析变化后者出现的时代背景和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反复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民主怎样才是真正的科学中国民众的绝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如果不到他们中间去,……不管议论如何激烈,仍然只是一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的民主,谈不上真正广泛的人民民主科学最根本的是要符合实际,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实事求是必须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中,脚踏实地地找到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实办法,这自然比只在书房或会议室里高谈阔论要艰苦得多——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1)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民主科学的认识有何变化
(六)“评价、评述、评论”类设问
(1)概念评价类试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简评”等引导词来提问,是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材料解析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2)评价、评述和评论的区别
①评价围绕历史因素(事件和人物)在等方面进行评定性质、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
②评述在史实的基础上,评价历史因素,述评结合
③评析对历史因素(事件、人物、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或者评价
(3)三者评定都是以史实为基础,但各有侧重评价二怎么样(得出结论)侧重于史实结论--一评结果评定从结果出发评述: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样(得出结论)侧重于历史叙述--一叙过程边叙边评、先叙后评评析:是什么(叙述史实)+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样(得出结论)侧重于历史史观一一重升华上升辩证唯物史观高度
(1)明确评价对象(设问中一般明确给出评价对象);
(2)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材料进行主观臆断
①根据材料评价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说长道短”,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说明积极影响或作用、消极影响或局限这种题型一般会出示正反两面材料、单面材料或无明显情感态度评价的材料,其解答方法相近,都要求两面兼顾、一分为
二、客观准确如果材料出示的是正反两面的材料就分积极和消极两面概括材料回答,让材料成为你论证的史料若是单面材料则答题时一般以该层面为答题重点,捎带另一面的评价
②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无材料可依托时则需依据所学知识,“说长道短”,双面兼顾根据教材介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价
③依据某一评论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类型的答题要领在于理解该评价角度,并只用该角度评价该类型经常碰到两种具体类型一是材料提供的角度;二是从历史史观角度材料提供角度尽量准确完整理解材料的含义,历史史观角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基本功底,关键在于弄清各史观的区别这类型试题的答题都非常忌讳脱离角度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阅读该文件的如下内容,回答问题
(二)……军阀政府名为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列强,不啻是他们的经理人……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摘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共三大作简要评价
(七)“认识、启示”类设问历史试题中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对……认识”的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行
(1)“认识”需要考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
②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
③由某一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④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高度等
(2)“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认识、启示类试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紧密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的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不能无中生有、泛泛而谈
(1)认识类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g02启示类
①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②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③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2从内因、外因角度逐一分析
①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②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3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
①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义“反面的东正面说”理;二是“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3切入角度
①政治方面,一般可从是否符合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②经济方面,一般可从是否符合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政策等方面思考
③思想文化方面,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A.如何对待可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B.如何认识可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C.可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
④外交方面,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发展等方面思考1一定要写,写了就很可能得分言之有理即可,没有标准答案2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中心意思,不可脱离主旨3材料中心意思是对的,作答时变个说法,就是答案;材料中心意思是错的,作答时从正面说就是答案4书写时要用专业术语,不能随意发挥5多角度谈启发,不要拘泥于一个方面6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7从对今天的意义的角度,强调其现实性意义和借鉴意义8符合主流价值观9某些定表达:
①抓住……有利时机
②顺应……潮流
③坚持……正确的道路或思想
④与相互协调配合
⑤尊重国情,从自身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整理了秦朝的部分知识如下表政治经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事文统一文字化交统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开凿灵渠通疆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域材料二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最重要的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为目标,把少数民族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并且通过制度安排,体现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更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家庭〃,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摘编自贾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自觉》⑶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A)模拟演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蹴鞠”是指中国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兼有娱乐、竞赛、兵家练兵之法的运动,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蹴鞠------百度百科材料二马拉松长跑源自古代希波战争,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击败波斯人赢得马拉松战役胜利,希腊士兵菲迪波德斯从马拉松跑回雅典,宣布完胜利消息后倒地死去为了纪念菲迪波德斯,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专门设置了从马拉松跑到雅典的长跑比赛,马拉松逐渐成为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项目------百度百科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出两种体育运动的相似之处⑵再举一例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并谈谈其意义
2.【古代中外交往】材料一(南宋)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南宋对外贸易的繁盛超过了北宋,形成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据记载,当时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多达五十多个——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材料二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⑴根据材料
一、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简述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东晋102年间境内并没有大的灾害和战乱,……大批北方移民的到来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有很大促进作用这些都为人口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而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
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改革开放初期,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
63.1%……改革开放初期,流动人口以小学学历为主,占比接近40%而自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达
一、指出北力移民的到来绐东晋带来哪些影响?⑵根据材料
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西学东渐”发展阶段时期西学东渐的情况1860-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1895年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1895-维新派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到1900年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900-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创办了《民报》,宣传二民主义1914年纲领,效仿美国,倡导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引进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⑴依据材料
一、材料二,请用图示法体现〃西学东渐〃的相关事件⑵两则材料反映“西学东渐〃在学习内容上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⑶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认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留学初始阶段,清廷官员认为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落后,因此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留学生学习内容转向军事、政治制度民国之后,国内打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旗帜,特别是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国人对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出现转变,留学思想更加开化,思想文化成为学习的主流——摘编自周杰《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探析》材料二近代五次大规模留学潮时间留学国家代表人物留学初始(1868年—1896年)英国严复转向邻国(1896年—1911年)日本黄兴退款兴学(1909年—1924年)美国茅以升勤工俭学(1912年—1922年)法国周恩来以俄为师(1923年一1930年)俄国刘少奇⑴据材料
一、指出近代留学学习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和材料
二、任选两个留学潮时期,分析留学该国家的原因⑶近代留学活动造就了许多人才,请再举一位留学人物并说明他的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发展时期基本情况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发展的基本情况初季形成时期为保证新中国成立初期治安环境的稳定以及有限1949—1957资源的高效配置,1951年实施《城市户口管理暂年)行条例》,要求营销全国城市居民户口严格管控时期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严格管控城乡居民流动(1958—1979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家逐年)渐放开对于人口迁移的限制,政乡之间实际人口活动大改革、逐步探索时期大加强(1980—2000年)县级市、小城镇的户口限制完全放开,城乡流动性大大深化改革发展时期增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户籍制度的系统(2000年至今)性改革材料二2022年7月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越来越多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配套全了、保障多了,“新市民”感受到更多生活便利——摘编自《《“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⑴根据材料
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发展呈现的特点⑵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现代户籍制度不断发展带来的影响⑶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
7.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材料一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家安全挑战和战争威胁,毛泽东多次强调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重要性1956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指示周总理主持制定1956T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决策实施“两弹一星”、电子计算机等国防尖端工程,探索“自力更生”“突出重点”“军民结合”“大力协同”的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现代化之路,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朱启超《铸造强国利器70年一新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历程与启小》材料二中国主要科技创新成就(部分)时间成就1970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年1972我国成功提取出一种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年1973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釉型杂交水稻年1983“银河”亿次口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年1987北尔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
②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
③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S I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则注妾原因AEJ
④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1结合材料+所学知识+阶段特征2答案句句要有核心概念,符合材料和题目逻辑3组织答案要求“点多、话短、面宽”使用专业术语,衔接恰当,不罗嗦、不随意4答案一般是正面正向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居民得到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工作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力发展、物质丰富分不开的摘编自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年件节点,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⑴据材料
一、指出新中国大力发展国防科技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方面取得成就的史实⑵据材料
二、归纳我国的科技除了国防外还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取得这些成就的共同作用
8.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重温中外历史上各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重大举措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此,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美国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过)生效的头一年,只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摘编自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材料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引领农村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大作用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从上面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敌对情绪〃的方法其实质是什么?⑵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对农业进行调整采取的措施及特点⑶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图一事件发生在哪场战争时期依据图二分析中国土地所有制有什么变化?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实际,写出你的感悟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美两国1870年、1913年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材料二民族解放运动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主要包括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30年代亚非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二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20世纪60至9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等一摘自百度百科⑴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从1870年到1913年工业生产总值比重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⑵结合所学知识,世界殖民体系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美资本主义发展与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
10.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时交往史实交往史实间间西元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开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汉朝易兴盛唐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明郑和下西洋;实行海禁朝使来华朝宋清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闭关锁国朝朝材料一材料二欧洲人探索世界的重要目的是追逐利益,一些人希望能直接找到黄金,另一些更精明的人则希望找到获得东方商品的新渠道文艺复兴把好奇心视为美德,鼓励人们尽可能知道更多的事情,包括欧洲以外的世界指南针和观象仪能帮助船员绘制更为精准的地图和海图15世纪,葡萄牙人学习阿拉伯造船技术,造出了航速更快、操作更简便的超级大帆船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材料三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的社会改革,以促进本国封建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一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摘编自吴于廛、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四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⑴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背景⑶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两次社会改革对日本产生的影响⑷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上的隔离消失了〃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答题技巧历史小论文,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I I练的重要作用历史小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1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2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1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2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3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1字数限制,一般在200字以内2分层次划等第给分评定标准为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3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4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①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②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解答入规合范历史小论文存在命题形式和议论方式的区别因此,应注意正确审题与规范答题
(1)要判定题目主题与解答范围
(2)要提炼观点,归纳史实,考虑史论如何结合;
(3)判定立论还是驳论,选择答题格式,展开评论立论题,一般要求依据或者确定正确的观点、结论,运用正确的理论,选取有关的史实,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对比论证,层递论证,因果论证等,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或几种驳论题,先要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及支持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弄清其错误的实质然后展开批驳,一要批驳对方的论点,以揭示其错误的性质;二要批驳对方的论据,以证明其虚假或证据的不足;三要批驳对方的论证,以揭露对方议论中所运用的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逻辑错误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而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这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观点,它的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审题和解答时,不管是否定和驳斥错误的观点,还是正确地评价人物、事件或是确定和论证正确的论点,都应该选准理论观点和有关史实,进行评论,否则将离题千里,不合要求训练多向思维历史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应用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虽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命题因此,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多向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升华认识,十分有助于学生解答好历史小论文题目变换基础知识认识角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提供材料或观点,创设新情境,以深化认识,提高分析能力一种是对已形成结论的知识问个“为什么?”以训练归纳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还有一种是联系相关知识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纵横联系、比较分析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科能力尽管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对广大师生来说是新问题,而且比分大,难度高但我们只要充分发挥技能迁移的作用,重视学科知识与答题技巧的相互渗透,完全可以找到迅速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的捷径所谓迁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指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后来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叫正迁移,起妨碍作用的影响叫负迁移我们要利用的当然是正迁移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解题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历史小论文的答题要求审题思路方面,我们能迁移的知识与技能有
①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和现代文正确释读与概括的能力,议论文立论与驳论的技巧,以及文字表达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基本功
②政治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③历史本学科中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规律请回答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二“特点、特征”类设问1“特点、特征”的内涵描述某一历史事物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性质、特质、属性等;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2设问特点
①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概括……的特点”;“概括……的特征”
②该设问类型分值较高
③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具有高度的提炼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言简意赅
④该设问类型最注重考查考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科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1该设问类型,就是要求在众多材料信息中找到本质的特征,并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2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注以下表格,仅供参考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根据材料回答材料根据所学知识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教材回答引子根据材料和所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材料+教材学知识回答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设问间的递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综合上述材料进或并列或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回答转折关系识和结论3该设问类型建议采取精简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用词组的材束缚形式阐述,如“XX化”和“XX性”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完成F列要求材料三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之后,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摘编自吴于廛、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⑶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三“影响、作用、意义”类设问中考历史“影响、作用和意义类”主观题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这些特点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并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同时,学生还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让自己的答案更加清晰、准确、有条理1“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2“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3“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但是,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此类试题还可变为“评价”类试题三者的细微差别作用和影响较为中性,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但是“意义”一般是指积极影响1明确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清晰地理解题目所问的具体内容题目是询问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还是教训I对于影响类问题,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事件发生后对相关事物或局势的改变;对于意义类问题,我们需要探究的是事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2深入分析材料在理解了问题的核心后,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等同时,还需要注意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多方面影响和意义,以及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3建立逻辑框架将提取的信息与相应的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这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理解,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同时,还需要对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1仔细阅读问题仔细阅读问题,确保理解题目所问的具体内容,明确问题的核心如果对问题的理解有困难,可以反复阅读或进行笔记,以帮助加深理解2精读并分析材料仔细阅读材料,逐行逐句地分析要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理解这些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联同时,要注意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多方面影响和意义,以及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3联系并应用知识将提取的信息与相应的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这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理解,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同时还需要对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在分析事件时,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地理解事件的影响和意义4组织答案答案应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条理分明可以首先列出总体的观点或结论,然后进行详细的解释或分析同时还需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和深度,尽可能涵盖所有方面如果有需要,可以引用相关的历史资料或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1该设问类型中“作用”与“影响”设问,首先要考虑一分为二方式作答如积极与消极、利与弊、积极性与局限性、肯定之处与不足之处,但“意义”设问除外,一般答题句式结构可采纳“一方面……,另一方面……”2该设问类型必须要考虑多角度作答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一般可采取以“动词+了”的方式作答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如“推动了XX”;“促进了XX”;“有利于XX”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但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与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I,打下印度一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美]伊利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四“比较”类设问比较式问答题一直是考查和训练的重点,近年来有愈来愈多的趋势比较类设问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因素或同一历史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象放在一起,要求通过对照、比较,归纳出相同点或不同点,以加深对历史因素的理解其中有对历史因素表面现象的比较,更多的是对其深层本质的对比从近年出题趋势看特点是角度新、切口小、贴近生活,匠心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