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正面管教》读后感篇10《正面管教》读后感1《正面管教》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就其中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以及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三种主要互动方式、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做了说明,第二部分开始明确一些基本概念,这些容易被我们误解或忽略的概念书中一直强调在知道“怎么做”之前,要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当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才能了解人类的行为,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以及为什么正面管教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容易被我们理解偏差或错误的概念
一、自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觉的概念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给予孩子自尊,实际一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比如我们通过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等互动,这些都是比较好玩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他们可能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会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念要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号机会,允许他们经历失败,并让他们再出现问题时学会自己去解决,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适应、学会对待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在这里,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例如我们可以请孩子帮忙一起做家务、一起完成某件事,尽管他们做的比较慢或者常常帮了倒忙,也需要让他们一起参与此刻他们或许是不熟练不擅长的,但多次的尝试会让他们学会的,一定不要图一时的省事而放弃让他们帮忙,否则,将来等到认为他们可以帮忙时,他们也不会再帮忙了
二、“赢得”孩子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就会收到鼓励,也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的方法所以,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书中讲到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想孩子合适你的理解是对的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以为这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的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的了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三、犯错误时学习的好时机不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大人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在家人聚在一起时,每个人说出自己当天犯的一个错误,以及自己学到了什么,会让孩子看到犯错误的价值所在,也是在一种友善的环境中学习这里有一个矫正错误的三个R(承认啊,我犯了一个错误;和好我向你道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四、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去斥责孩子,还认为孩子不理解,殊不知当我们带着怒气或者斥责的口吻时,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爱,而是羞辱和指责,所以,下一次,换一下方式吧直接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平静的说出来,可能更有效果总的来说,这些概念都在传输一个观念理解背后的行为,处理情绪之后再处理事情人都是感性的,需要被理解、被需要,当被理解了的时候,才会有惊人的爆发力否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正面管教》读后感2《正面管教》这本书,以前我听说过,但却一直没有看过,也不知道里面到底讲些什么今天有幸听樊登老师讲到这本书,感到很是受益说实在,这本书的信息量真的是太大,包含内容也非常的多早晨,我边做饭边看了一遍视频,感到里面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于是到了中午,我又看了一遍视频,这次我还专门做了笔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点都一一地记录下来,方便自己以后再慢慢地消化这本书,让我首先记住的一句话是和善而坚定,也可以说是温柔而坚定书中谈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有三种
1.严厉;
2.骄纵;
3.正面管教的道路严厉的管教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的行为在这方面,樊登老师还谈到了孩子的自律性与其自尊水平的关系自尊水平低的孩子往往自律性就较差而骄纵的管教方式则会导致孩子操纵、依赖、缺乏责任感与价值感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其行为看似非常地狂妄自大,其实却非常的缺乏自信心由于缺乏父母对其行为的必要引导,所以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也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在这里还谈到了孩子与大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孩子的感知能力比成人强,而解读能力却比成人差这样的例子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被夺走后,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行为上往往会出现退行如尿裤、拉裤、闹人、生病等成人只有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使教育取得成效而正面管教的核心便是和善而坚定“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书中讲到判断教育行为是否有效要看
1、是不是做到了和善而坚定既让孩子感觉到无条件的爱,但是又有确定的边界,让孩子感受到了安全感
2.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