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Zj\O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讨论的经典之作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Zj^o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进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进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最后,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老子道德经读后感5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一一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处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一一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讨论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一一平衡,再失衡一一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
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中学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一欲如玉,一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讨论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期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期,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期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进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进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实行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实行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准确全都的答案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
一、“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定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二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实行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在一个合道的社会里,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在世间享有的权益(阳光、空气、财富、权势、自由、亲情、健康、病痛、快乐、痛苦等的总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财富,你占有的财富是少了,但你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乐,你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你抢劫得了许多钱,你的财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灵的谴责而痛苦,你的权益也并没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变这种均衡性,这是不符合道的准则的,长期看也是肯定办不到只有实行切实的(措施)来保护这种平等的权利,保障均衡的权益,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优选择“圣人”正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顺势而为,实行“无为”的策略
二、“无为”以加强个人修养和以身垂范为手段“无为”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不妄为、不胡为因此,要推广和实行“无为”就必须加强对客观规律的讨论和探索,以增加所实行对策的目的性和准确性同时,更为主要的是要加强个人修养,做到以身垂范要秉持“道德三宝”一一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对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恶、美、丑都要照顾和关怀,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俭”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别人的资源和权益,天下人的资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权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少私寡欲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对什么,即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同时,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有了这样的修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会更深化、更全面,实行的管理措施才会更合道道布生了天地,衣养了万物,但道并不占有万物,也没有从中获得一点私利,因为他不谋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间万物的母体,它的功劳和功用才永远不会失去受此启发,创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仅仅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夺,所实行的管理措施必须要以有利于公司员工和合作伙伴的成长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百年老店;同理“圣人”治国也不是为了个人或为某个小团体获取私利,而只是为了保护万物的平等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为了民众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为目的而实行的措施才是符合广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无为”政策
三、“无为”以达至和谐为最终目标实行“无为”就是为了达到人和人、人和环境、各环境因素之间的全面和谐要实现这样的全面的和谐领导者除了前述加强个人修养外,在目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的条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点:一是善于倾听百姓的心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处于第一线的“百姓”对客观事物的接触最直接,认识也最清楚,他们总结出的(阅历)往往也最接近客观规律,他们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对待,他们的心声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为心”就容易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实行“无为”的捷径二是要当好调和万物矛盾的“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间,人和物、物和物之间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阴阳),矛盾本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但因为(道向阴阳之间)冲填了“气”而实现了和谐,由此可见“气”是调和矛盾、实现和谐的关键老子道德经读后感3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