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年中考历史必考例简答材料分析题汇总202420(经典)中国古代史部分一(分封制)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参考答案
(1)分封制
(2)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论述西周分封策,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只限定广州一地的通商这种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人为地将自己和外界隔绝的政策,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挨打结论人为隔绝导致落后,闭关锁国必致灭亡中国近代史部分十(中国固步自封)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等著作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观点解放思想是革旧鼎新的关键论述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等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固步自封,这些醒世之作收效甚微;而我们的东邻日本却付诸实际,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发展富强的道路结论固步自封只会导致停滞不前十一(闭关锁国)17世纪中叶,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之际,大清王朝最终战胜腐朽的明王朝及农民起义军;但清朝不是资产阶级势力的代表,因而建立的社会只能是一个新的封建王朝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发展趋势标志着封建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康乾盛世”,绝非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它是中国封建社会集大成的代表于是,它拒绝了传入的西方文明,把中国远隔于世界潮流之外中国与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一一摘编自李治亭《康乾盛世与西方文明》
(1)材料中,当英国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取代明朝的清朝统治者却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参考答案
(1)闭关锁国
(2)观点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论述清朝统治者空前强化皇权,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健康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因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十二(鸦片战争)材料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有人形容当时文武百官的状态“大有雨过忘雷之意”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魏源编撰的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第一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却是一次无声的呐喊1840年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历史的悲剧在第一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一一摘编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千年局变》
(1)材料中的“战争”指什么・战争?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2分)
(2)观点固步自封是清朝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论述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不能吸取失败教训,不能虚心向西方学习,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与变革,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仍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导致中国社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又是一败涂地十三(洋务运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观点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但洋务派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没有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结论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泉州质检卷)观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论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1880年10月,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设立电报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的开始,推动了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从而深刻影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十四(辛亥革命)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先生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观点
①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②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论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结论辛亥革命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③辛亥革命促使民主思想的传播论述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景观,如剪发辫、改称呼、着西装等,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进一步迈进结论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十五(红军长征)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
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观点红军的长征是艰苦卓绝的论述1934年4月,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军将土爬雪山、穿草地,还要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战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论长征是红军将士克服千难万险的伟大壮举.十六(抗日战争)70多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赢得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一胜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观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复兴的转折点论述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改变了中国任凭列强宰割奴役、濒临亡国的历史;抗日战争第一次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唤醒并振奋了民众与民族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家尊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结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十七(开国大典)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毛泽东观点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论述从国内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从国际来看,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结论:新中国的成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中国现代史部分十八(改革开放、经济特区)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观点1:建设经济特区有利于中国的繁荣富强论述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结论建设经济特区有利于中国社会现代主义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观点2深圳特区的发展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论述1992年,深圳的生产总值比经济特区建立前的1979年增长了144倍,从改革开放前的边陲农业小镇变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便于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表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十九(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济经济改革的大转变,是中国革命手段的重大改变确定邓小平为中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到1978年底才实现,邓的改革程序才得以开始一一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济经济改革的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参考答案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二十(邓小平)1979年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选择了邓小平,标题是“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文中惊叹「一个崭新的中国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邓小平被评为《时代》周刊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观点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论述邓小平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全会上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启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引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二(商鞅变法)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三(秦始皇)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的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问题能够重新走上统
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一一摘自《中华文明》解说词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
(1)秦始皇
(2)观点1由秦汉帝国开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重新走上统
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论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各民族团结一致汉武帝在位时,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局面此后,中国历史虽然经历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时期,但最终会重新新走上统
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例如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300多年大一统的局面;元朝于1279年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元、明、清600多年大一统局面;民国时期,我国虽然经历过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国家统一观点2秦始皇的统治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还通过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和货币以及文字,修筑贯穿全国的驰道,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四(汉武帝)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观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论述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实行监察制度、北击匈奴、通使西域、统一思想,从而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尤其是其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不仅成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且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汉文化的主流形态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使得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五(丝绸之路)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后来才知道,凯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观点丝绸之路架通了中西交往的桥梁论述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等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结论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架通了中西交流的桥梁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交融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土族、满族等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六(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一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
(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参考答案
(1)《大唐西域记》
(2)观点1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论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一一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观点2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主动性、双向性论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使唐朝更加强大七(科举制)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一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中国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谈其中一方面即可)参考答案
(1)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
(2)观点1隋唐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论述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观点2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观点3明清科举制僵化了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观点4制度必须与时俱进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使中央政府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八(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①隋朝大运河,赵州桥气势磅礴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2014年6月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桥身两侧的栏杆、栏板还有雕刻有石狮和龙形等花纹,十分生动精美--一石狮不语观天下,游龙巡水界疆域”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观点大运河赵州桥是惊世之作论述隋朝的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赵州桥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桥,它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结论大运河与赵州桥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
②(长城和故宫)中国建筑具有悠久得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以长城和故宫为例……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重点设防地段多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工程坚固,形制结构更趋合理不但在重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还在长城险要处构筑空心敌台,既能“内卫战卒”又可发炮射箭,大大提高了长城体系的整体防御功能……故宫更是“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作品”,它的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艺术建筑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观点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论述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形制结构上更加坚固合理,整体防御功能大大提高;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结论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富有创新能力的象征
③(文学,思想,中医,科技)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论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东汉时期编著的《伤寒杂病论》有着深远的世界影响此外,还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西汉时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以来,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可见,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九(闭关锁国•灭亡)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观点闭关锁国必致灭亡论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