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一年级上册语文《怀素写字》课后反思
1.《怀素写字》课后反思本文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对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刻苦练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有着积极的影响,符合了一年级学生初学写字的具体情况本文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情感发掘因素一些句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对积累和运用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课设计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关键还在于要激发学生喜爱读书写字的情感,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读、识字”的能力和理解课文、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文章时代遥远,内容枯燥、陌生,缺乏童话类课文的情趣因素,学生很难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怀素认真写字、好学上进的精神,并受到感染如何发挥文本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消化不利因素呢?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小朋友注意,并结合课件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能融入课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当成是“怀素”,这样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到怀素的勤奋刻苦对于识字,运用课件和多种方式进行,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小朋友学会自主识字在书写过程中不要忘记“三个一”,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在指导“好学上进”这个词的理解时,我提问“怎样的孩子才能称的上好学上进呢?我们班上有吗?”引导学生理解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就是一名好学上进的孩子由学生再回到文本,“我们班还有很多好学上进的孩子,怀素小时候就是和你们一样好学上进,你们说该不该表扬他呀?那我们一起来夸一夸他吧!”这时候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当然能够带着情感来读,他也能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2.《怀素写字》课后反思一,>我与文本的对话如果以上是对教材的理解,下面就是对教材的审视了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J明明是三个步骤,作者用的却是“先……,再……”这样一组关联词这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一种误导,尤其是对事物缺乏本质认识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当时我一心想着作者有多不应该,以及如何把教材改过来,所以在“怎么教”的问题上处理得过于草率了我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了“他先,记住,再”的填空显然,这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是多么地不伦不类倘若当时能从文本创生的角度好好想想,设计出“他先,(然后)记住,再J的填空,那该多好啊!
二、我与学生的对话很多大教育家都倡导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我看来,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实现师生有效对话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也在教学中努力地实践这一点首先我尽量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微笑、点头以及在学生答错时善意的夸张表情等其次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如“真不错!”“太厉害了!”“(字)真漂亮!”“来,老师和你握个手”等对于学生不太好的回答,我也能给予肯定,同时加以正确的导向,如“能说得更生动些吗?”“能说得更具体些吗?”再次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一水平处,话语中常用“我们”,如“让我们一起来一遍!”“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我来当大家的开头炮!”如果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有效对话的第一个重要,还有两个条件也不容忽视的一是教师对教材、教学设了然于心只有超脱了文本以及设计对你的束缚,教师才会听清学生的话,才可以与学生对话二是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学应变机智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比较缺乏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些担心学生的回答出差、出错,害怕课堂上出现我应付不了的局面因此在教学中几次出现了“递词”现象,如理解“好学上进”一词时想象当年自己当学生时就非常害怕教师这一招,因为它会让自己手足无措,自己想说的不敢说,而老师提醒的又不会说那种紧张和局促犹在心头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曾看过一篇叫《语文教学的“冷”思考》讲的是如今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拓展过泛,课堂上学生伶牙俐齿、口若悬河、唇枪舌战,场面热闹非凡,却没有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思考所以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力避这种华而不实的现象争取更多的契机让学生去读、去思、然后再读,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同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我尽量关注的是全体而不是个人,如“自己在下面试试!”、“我们一^起来一^遍!”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出现在第一课时),如学生对这一类文本兴趣不大,其吸引力远不如童话、诗歌等这对我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第二课时)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在词语理解上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又创设了“小小怀素在成长”的书法比赛环节,还拿出毛笔、木板让学生直观感受写穿的不易,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我的教学中,生生对话的场面不多见,这是教学中最大的遗憾究其原因,还在于我对学生的不信任,以及对自己应变能力的怀疑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我设计了一个用怀素方法练字的环节,考虑到平行班学生在学习这课时不会应用的现状,我在让学生尝试之前就先做示范事后想来,此举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能让学生先作尝试,在出现问题后,再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间充分对话,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这该多么理想啊!“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我也如此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