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将相和》教案【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濯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学情分析】高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这篇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谬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商议、解决、称赞、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海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谁?(课件出示廉颇、蔺相如图片)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板书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课件出示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播放影视课文《将相和》】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海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读文后练说)
三、深入研读,感受“不和”L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课件出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
2.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我廉颇立下那么多大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画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在课本的空白处做好批注)
四、课堂小结刚才的问题大家想好答案了吗?没关系,大家可以课下继续跟同学讨论交流,我们下节课再做探究
五、作业设计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板书18将相和)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预设“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将相不和的原因?……)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预设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蔺相如处处躲着廉颇是怕他吗?……)
二、深入研读,体会“能耐”
1.同学们可真会问问题啊!还记得上节课最后咱们讨论的那个问题吗——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板书蔺相如)其实回答了这个,刚才你们提的大部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一会儿请同学汇报展示自己的答案预设(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点拨指导)
(1)从完璧归赵我读出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课件出示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J
①这句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机智)何以见得?
②蔺相如不仅这一骗的方法机智,而且在表达上也很机智,(板书机智)想想,蔺相如说这话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秦王才会相信?(温和的,假装胆小的)
③谁来读读他说的话?抽两个学生对比读,看看哪位蔺相如更会让秦王相信?(嗯,很好,他简直是蔺相如的化身)课件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①“撞”字改成“碰”行吗?朗读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②从这,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勇敢”并板书)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赵国的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的使臣,竟然敢威胁秦王,这要何等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③如此勇敢,又是如此机智,用个成语来赞美他?(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大智大勇)过渡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2)从港池之会中我们知道了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课件出示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谁知道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②是啊,蔺相如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真可谓是赤胆忠心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过渡濯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可见蔺相如的“能耐”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濯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所以秦王才不敢轻举妄动,只好放赵王回去
2.从完璧归赵、淹池之会可以证明,廉颇是错的,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指板书齐读)
三、深入研读,感悟“将相和”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
2.【课件出示“负荆请罪”插画】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到文中找原因,画出相关语句
3.谁找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板书廉颇)(也就是蔺相如说的一番话)课件出示“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蔺相如说的话,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爱国,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5.是啊,面对廉颇的有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肥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板书宽容大度)
6.另一方面,听到这些话的廉颇能放下身段,负荆请罪,说明他也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7、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你能发现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因果关系“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2.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啊,蔺相如和廉颇,他们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将军背上可负荆”(课件出示对联)都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3.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六、作业设计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板书设计】将相和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宽容大度廉颇知错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