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一、名词说明
1、德育原理是探讨德育一般问题(探讨对象),提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化科学(探讨任务)
2、德育是教化者依据确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化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须要,通过教化者和受教化者传、修确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化者确定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品质的教化活动德育即品德教化,包括思想教化、政治教化、法纪教化、道德教化
3、品德是个人依据确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4、品德发展是指个体人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确定规律而发生和改变的过程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实践活动
5、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化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6、德育内容是指用以形容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7、德育过程是在教化者施教传道和受教化者修教受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确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化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化者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样的过程
8、德育原则是依据教化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德育方法指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化者和受教化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0、德育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家庭、社会所实施的德育是德育主要的或根本的组织形式或途径国
11、学校德育是教化都依据确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化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须要,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地对受教化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化者品德内部冲突运动,以使其形成教化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2、心理健康教化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问的教化和训练,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3、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4、特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确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5、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化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支配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阅历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或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它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
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确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其品德发展的方法
17、品德修养是指个人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所达到的确定品德水平
二、简答题
(1)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
1、任何社会的德育内容都要反映确定社会、阶级、民族的要求脱离确定社会、阶级、民族要求及其思想意识和教化目的、德育目标的德育内容是不存在的
2、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须要与可能,也是制约德育内容的根本性因素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干脆制约因素在确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和确定学校德育内容的干脆依据主要是
1、该社会的教化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3、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2.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是很困难的
(1)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生产、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3)德育方法还受到哲学世界观的影响和德育原理原则的指导
(4)德育方法虽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它并不是消极地被确定的,它一旦形成以后,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3.简述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答
(1)全面负责,全面支配
(2)面对全班,照看个别
(3)善始善终,按部就班
(4)协调一样,相互协作
4.简述德育工作者的劳动特点答
(1)困难性
(2)创建性
(3)长期性
(4)主体性
(5)示范性
(6)连续性、广泛性
5.组织和开展好德育活动的条件是什么?答
(1)目的明确而正确
(2)德育内容正确且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3)正确贯彻德育原则,恰当选用德育方法和组织形式
(4)德育活动过程组织得合理而严密
(5)师生双方主动性高,活动效果好
6、详细的德育方法?
1.思维训练法
2.情感陶冶法
3.志向激励法
4.行为训练法
5.修养指导法
7、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敬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劳动教化思想、集体教化思想、纪律教化思想
8、说明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阅历的关系?
1.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阅历的抽象概括,是对德育本质和规律的相识
2.德育实践阅历是德育原理发展的源泉
3.德育实践阅历属于感性相识,德育原理属于理性相识
9、联系实际说明德育应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
1.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依次性和阶段性规律,按部就班、序列化地支配德育内容和组织德育活动2,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擅长把握学生品德发展的新特点、新状况,供应新内容、新方法,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3.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⑴社会主义的方向性;⑵科学性和民主性;⑶变革性;⑷开放性;⑸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⑹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
10.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定社会和教化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主要特征(D、乳儿期(0-1岁)适应性;
(2)、婴儿期(1—3岁)品德以起先发生,两义性;、幼儿期(3-7)从他性和情境性;⑷、童年期(
6、7—
11、12)协调性;⑸、少年期(
11、12—
14、15)动荡性;⑹、青年初期(
14、15—
17、18)成熟性
11、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1)、人的品德发展具有依次性和阶段性;
(2)、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3)、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12.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关系答三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既相区分,又有联系,不能混淆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相识不同,在反映德育客观规律时,也有可能提出不同的德育原理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和须要,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相识不断深化,可能提出新的德育原则因此,不能形而上学的把它看成静止不变的东西,还必需指出,不是一条德育原则对应一条德育客观规律,而可能是一条德育原则反映多条德育客观规律,一条德育客观规律的要求反映在多条德育原则上,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相识不同,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和教化目的的不同因而所提出的德育原则的名称、条数、提法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
13、学校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知行统一原则
③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④发扬主动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⑤敬重酷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⑥集体教化与个别教化相结合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
⑧德育影响一样性与连贯性原则
⑨品德教化和自我品德教化相结合原则
14.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反复教化、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①学生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的基础上从简洁到困难,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冲突运动中发展的
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教化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15、德育基本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发扬主动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敬重酷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化与个别教化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影响一样性和连贯性原则;品德教化与自我品德教化相结合的原则
16、德育方法的分类语言说理法、形象感染法、行为训练法、品德评价法
17、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把思想性、学问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建性;活动中要进行品德教化;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18、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19、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推动学校过程的形成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品德修养实力的提高;增加学生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力
20、品德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教化作用
21、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教化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2、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数学量化方法评语定量法;加权定量法;测试评分法
23、德育工作者劳动的主要特点困难性;创建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
24、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协调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化的关系;协调学校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协调学校内部各部门、组织和各德育途径的关系
25、学校德育管理的模式阅历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26、学校德育管理原则方向性原则;教化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规范性原则
三、论述题
(一)、述学生品德是在培育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中形成的
1.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方面的相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1分)
2.品德相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相识(2分)
3.品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心情看法(2分)
4.品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冲突与支配行为的力气(2分)
5.品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确定的品德相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整下,在行动上的反应(2分)
6.一般来说,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须要和动机的推动下,沿着知、情、意、行的依次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3分)
7.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是不平衡的,因而在培育人的品德的详细实施过程中,不确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育依次,而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详细状况,从多端入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3分)
(二)在运用赏识教化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时,要留意德育原则中的发扬主动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这个原则要求德育必需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主动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主动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顺当地形成和发展
2、该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学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冲突斗争中形成发展的,而每个学生的品德中又都是既有主动因素又有消极因素的,他们的品德是主动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冲突统一体主动因素和消极因素在确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品德中的优点、特长等主动、进步的因素不断发扬、成长、扩展,并依靠它去将学生品德中的缺点、弱点、不足等消极、落后的因素转化为主动、先进的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品德由优良变为更优良,由不良变为优良
3、贯彻该原则的要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学生教化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依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主动因素
(三)学校德育管理原则,是依据学校德育目标、管理理论和德育理论制订的指导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管理原则也是学校德育管理阅历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耍原则的详细内容
(1)方向性原则
(2)教化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
(三)订德育支配时,需留意
(1)要以教化方针为指导,仔细探讨详细学校的性质、类型、特点和教化目标,总的教化支配与德育目标,深化探讨学生的品德实际状况,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具有科学性、综合性、连续性、激励性的德育支配;
(2)要依据学校各组织、部门、工作和人员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提出详细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详细人,使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
(3)对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进度、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4)在支配执行过程中要常常检查,以确定成果,指出问题,总结阅历和教训,并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改;
(5)支配的制订、检查和修改都必需走群众路途,广泛听取学校干部、老师、学生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看法,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检查和总结既是对学校各组织、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工作状况的监督和考核,也是对领导决策和所订支配的自我检验、考察和监督检查的核心是质量的检查,总结的重点是阅历的总结、规律的探究检查和总结的目的是激发师生员工的主动性,促进德育工作健康顺当地开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和质量在检查和总结过程中,应留意
(1)要目的明确,看法端正,仔细负责,并发动群众参与检查和总结,把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检查与总结同群众性的自我检查与总结结合起来,防止和克服乱加指责和形式主义的走过场
(2)要事先将检查和总结的目的、内容、要求通知有关人员,做好打算,并以学校德育目标和实施支配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进行,做到以确定成果为主,嘉奖先进,同时要找出不足,予以详细指导
(3)检查要贯穿管理的全过程,总结要当作一个科学探讨过程,把检查与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着重找出阅历教训,探究出规律,指导工作
(三)论述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要求含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理论教化,又要重视实际熬炼,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相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应的品德行为,以便把理论和实际、知和行统一起来提出的依据相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学生品德相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德行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相识水平,以指导学生的正确品德行动,防止盲目行动的产生和错误行动的出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全面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和谐的发展贯彻的要求
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②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
③教化学生言行一样、知行统一
(四)论敬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化者必需从酷爱、敬重和信任学生动身,同时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教化者合理的要求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从而形成教化者所要求的品德敬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严格要求的敬重和信任,简洁导致无原则的迁就或放任自流,而没有敬重和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苛求,挫伤青少年的主动性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必需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
①老师要忠于人民的教化事业,满腔热忱地关切、爱惜、信任学生;
②依据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和目标,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这种严格要求必需做到正确、适当、明确、详细、有序且有恒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五)联系实际论述德育是教化者施教传道和受教化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
(六)德育如何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七)联系实际说明社会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以及德育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八)联系实际说明德育有法而无定法
(九)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作用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