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古诗三首》教案二【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翔所作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寒食时长安城内与皇宫内的过节景象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首,也是“思妇辞”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诗之背景,就是“双星恋爱”故事,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学情分析】中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古诗词的接触和学习,已经学会诵读古诗词的方法,能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讲授古诗时,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寒食》)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翻的《寒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简介寒食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2.作者简介韩翔(hong),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三、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古诗,注意画出停顿
2.学生朗读古诗,教师注意正音,纠正停顿
3.(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古诗全文),学生齐读
四、再读古诗,解说诗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二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再次读一读吗?
3.日落天黑,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轻烟入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工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7.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随机指导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板书设计】寒食飞花御柳斜不满蜡烛轻烟入讽刺第二课时(《迢迢牵牛星》)
一、图片导入,了解背景
1.出示图片,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个民间故事今天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出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
(1)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二
(2)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3)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正音,划分节奏
2.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自读,流利正确,有节奏
3.点拨字音(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xiin)细小脉(m
(5)含情脉脉间(jiin):中间纤(qidn)纤夫脉(mdi)脉搏间(jian):间隔
三、细读诗歌,品析感悟
1.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织女对牛郎的相思之苦)
2.全文没有一个思字,诗歌借助哪些词句传递了这份相思的哀怨与痛苦呢1迢迢“迢迢”指遥远的地方这与诗中的哪句话矛盾?“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有王母娘娘这样强大的势力阻隔,他们很难相见相望而不能相见,更能让人感觉遥远,心生思念2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织女是织布最好的神仙,所以取名织女,为什么“不成章”呢?“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泣涕零如雨”泪水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什么修辞手法?这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更写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近在咫尺,若隔天涯
3.诗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这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吧!
4.小结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成了她们的向往
五、体味语言,知识拓展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
1.找叠词,谈感受诗歌中用了大量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让我们把他找出来,读一读,你有怎样的感受?叠词的加入使诗歌准确而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诗词拓展,品味叠词你还读过哪些使用叠词的诗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古诗十九首》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叠词作用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
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初读课文学生朗读古诗,教师注意正音,纠正停顿课件出示中秋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两个多音字,“栖”读作“qi”,“露”读作“由
二三、品诗文,感诗意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代表发言(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3.默读一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前两句营造了“地白”、“栖鸦”、“冷露”、“湿花”这样一个幽静而悠远的意境,寒意丝丝运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中秋望月,秋思伤感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读全诗,感受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的遗憾之情体会一下,你由空中的一轮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2.感受《十五夜望月》的诗句,通过再造想象,将它们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摘抄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板书设计】中秋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