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星级酒店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充分识别与评价本单位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在出现新问题时能及时更新控制,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达到事前预防、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2适用范围
2.1本规定明确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以下简称辨识与评价)的组织、步骤及要求
2.2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及其他相关活动中的危险源辨识与评价3术语和定义
3.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组合
3.2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4.4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4管理职责
5.1总经理负责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组织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审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组织建立本单位中、高度风险及控中各项决策的基础,并为持续改进本单位的安全标准化管理绩效提供衡量基准在确定安全标准化管理目标、管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风险评价的结果在风险评价中评价为n级以上级别的风险应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6.9风险控制
6.
9.1本单位对识别出的危害,按照其风险等级,进行风险控制策划并进行分级控制风险控制包括消除、限制、处理、转移风险、个体防护等,可通过制定管理方案、强化运行控制、制定应急预案等方法实现对辨识、评价出的风险,由行政部组织进行控制策划,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所制订的风险控制计划应有助于保护环境、员工的安全健康,并与本单位的运行经验和所采取风险控制计划的能力相适应
6.
9.3各部门应对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及控制效果进行监测,每年对风险控制计划的有效性进行一次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风险控制计划7记录危险源辨识、评价、控制表制措施
4.2各部门负责业务、工作范围内的
4.
2.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4.
2.2事故隐患排查;
4.
2.3一般事故隐患治理;
4.
2.8重大事故隐患上报和监控6管理内容与方法
6.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步骤
6.
1.1人员培训;
6.
1.2作业活动划分;
6.
1.3危险源辨识;
6.
1.4风险评价;
6.
1.5制定、评审、发布风险控制措施
6.
2.辨识与评价人员培训在实施辨识与评价前,行政部主管安全负责人制定专项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以保证辨识与评价人员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6.3作业活动划分
7.
3.1作业活动应包含以下方面
6.
3.
1.1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6.
4.
1.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6.
3.
1.3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是本单位还是外界提供)
6.
3.2本单位主要作业活动
6.
3.
2.1停机后的工艺、设备常规检修、技改、大修;
6.
3.
2.2设备运转与维修;
6.
3.
2.3原料站点;
6.
3.
2.4运输车辆;
6.
3.
2.5电气焊作业;
6.
3.
2.6设备用电;
6.
3.
2.7设备现场安装;
6.
3.
2.8食堂
6.4危险源辨识
6.
4.1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分类
6.按GB3941-1986伤亡事故分类,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火灾、爆炸、车辆伤害、起重伤害、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噪声、中毒、窒息、高温等
6.
4.
1.2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主要有噪音、高温、电焊烟尘、中毒引起的疾病
6.
4.2危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内容
6.
4.
2.1正常、异常、紧急”等三种状态a)正常是指大多数情况下经常处于的状态;b)异常是指定期的可预见出现的非正常的情况;c)紧急状态是指不定期出现,不可预见或预见一但发生频率极低的情况
6.
4.
2.2过去、现在、将来”等三种时态a)过去时以往发生的,已经造成影响的因素;b)现在时现存在的正在产生的因素;c)将来时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因素
6.
4.3危险源辨识的常用方法a)询问和交谈;b)现场观察;c)查阅有关记录;d)获取外部信息;e)工作任务分析等
6.
4.4为确保辨识充分,结合实际作业活动,同时为提高全员风险意识,辨识应自下而上进行由各班组负责具体实施,并将辨识结果填入辨识与评价表
6.5风险评价
6.
5.1各部门根据附录1(规范性附录)风险评价准则,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将评价结果填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策划表》
6.
5.2风险分级
6.
5.
2.1重大事故隐患(不可接受的风险);
6.
5.
2.2一般事故隐患(不可接受的风险);
6.
5.
2.3高度风险(可接受的风险);
6.
5.
2.4中度风险(可接受的风险);低度风险(可接受的风险)
6.
5.3风险评价准则
6.
5.
3.1风险评价的方式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半定量评价两种定性评价一般适用于可以比较直观得出结论的风险评价;其它不宜直观得出结论的风险可通过公式(D二LEC)进行半定量风险评价其中:D-风险评价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风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A)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相当可能可能,但不经常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极不可能
0.实际不可能1B)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1每年几次暴霹
0.5非常罕见地暴露C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10010人以上死亡403-9人死亡151-2人死亡7重伤3伤残1轻伤D D----危险性分值应采取的行动/1危险风险度等级实施期限控制措施等级立刻不可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320容忍5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160-32巨大采取紧急措施降低立即或近期整改40风险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2年内治理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370-160中等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有条件、有经费时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可容220-70治理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忍查轻微无需采用控制措施,或但需保存记录可忽201略的风险
6.
5.
3.2如下风险直接判定为事故隐患不满足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不满足公司与安全生产制度、标准的要求;员工及相关方有强烈抱怨、投诉且要求是合理的;曾发生过事故,现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伤害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6.6安全防范措施
6.
6.1安全防范措施策划原则安全第一原则当安全技术措施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安全技术措施要求
6.
6.
1.2等级顺序原则
6.
6.
1.3优先采取直接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6.
6.
1.4其次采用间接技术措施,如设计防护装置;
6.
6.
1.5再其次采用指示性技术措施,如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
6.
6.
1.6最终手段采用个体防护,如操作规程、教育、培训和个体防护用品等
6.
6.
1.7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6.
6.
1.8合法性原则
6.
6.2安全防范措施的确定
6.
6.
2.1对于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必须登记建档、统计、报告,并进行治理,以消除或降低事故风险
6.
6.
2.2对于非事故隐患类的所有危险源,在技术、经济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参照
5.
6.
2.1规定进行风险消减;如不具备消减条件时,应制定并实施如下措施进行控制a)高度风险,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加强监控,并做好应急预案,具体见本单位《应急预案》b)中度风险,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加强监控;c)低度风险,制定专项管理制度,或依靠个人意识控制
6.
6.3风险监控实施“三级”监管
6.
6.
3.1公司行政部、工程部、班组监管所辖范围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高度风险控制;
6.
6.
3.2部门、班组监管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治理以及中、高度风险控制;
6.
6.
3.3各岗位人员负责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治理以及所有风险控制
6.7辨识与评价信息及更新
6.
7.1行政部将辨识和评价结果填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策划表》,经总经理审核批准,备案
6.
7.2行政部《中、高度风险清单》,经总经理审核批准后发布
6.
7.3本单位所有员工在工作活动中发现新的事故隐患、中高度风险时,应及时报告行政部本单位领导接到报告后及时组织跟踪评价,更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表》、《中、高度风险清单》
6.
7.4总经理组织人员每二年至少对《中、高度风险清单》进行一次重新评审,以确定其是否需要更新,尤其是在出现下列情形时
6.
7.
4.1颁布新的或修订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
6.
7.
4.2工艺改变或操作要求变化;
6.
7.
4.3出现新项目、新工艺、新设备或新产品;
6.
7.
4.4来自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理解等
6.8风险评价实施
6.
8.1每年由各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本部门危害辨识,风险评价
6.
8.2行政部汇总各部门的危害辨识,统一组织风险评价小组进行本单位的风险评价,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
6.
8.3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建立和保持安全标准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