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当代世界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主持人语2008年12月西南高校国际与比较教化探讨所成立了,这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探讨的一件喜事,为比较教化学的学科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西南高校国际与比较教化探讨所的前身是20世纪70年头创建的外国教化探讨室,20世纪80年头获得外国教化史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获得比较教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比较教化学被批准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3年比较教化学专业起先招收博士探讨生,2008年比较教化学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为了进一步推动比较教化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本刊从2009年第3期起先,特开设“比较教化理论与方法、专题比较与国别比较”专栏比较教化学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教化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教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别规律,为本国和本地区的教化改革供应借鉴的学科(顾明远先生语),比较教化的基本功能是借鉴本期刊登的“当代世界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文分析了建立国家课程标准,统一中小学课程的质量要求;大力提倡课程设置综合化,适度削减分科课程;调整培育目标;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阅历,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拓展传统的教材观,加强课程资源开发等趋势“老师入职训练的国际阅历与发展趋势”一文分析、归纳了世界各国老师入职训练的共同阅历和发展趋势,即强调以入职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以适应实力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以学校为本位的训练模式;老师入职训练课程也呈现出与时性、好用性和个体性的发展趋势”试论中等职业教化在中学教化普与化进程中的作用”一文分析了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产业革命和社会民主化的要求下,主动推动中学教化的大众化和普与化的措施指出在中等教化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的进程中,中等职业教化起到了不行缺少的作用;中学教化在实现大众化和普与化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化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依据国际阅历,中国中学教化要以普与化为目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化,加快综合中学建设“英国老师培训管理体系改革探析”一文论述了2007年英国对老师培训机构进行的大规模改革,认为英国通过整合式的管理、多样化的课程开发、高效的沟通平台的建设等,促进老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形成了新的老师教化模式,当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老师的入职训练主持人徐辉基础教化作为提高国民素养和造就高端人才的奠基工程,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从上世纪80年头就起先了以提高基础教化质量、迎接新世纪挑战为主题的大规模教化改革,而发展中国家自1990年世界全民教化大会召开以来,在扩大教化机会方面也作出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统计年鉴》显示全世界第一级和其次级教化在校生人数在1980-1990年十年间增长了
1.06亿,占同期各级教化总增长人数的86%,而在1990—1996年六年间增长了
1.30亿,占同期各级教化总增长人数的89%就课程领域而言,回望世界各国近二十年基础教化的改革发展之路,以下一些共通性的趋势和动向值得关注
一、建立国家课程标准,统一中小学课程的质量要求长期以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心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基本范式这两太范式无所谓优劣,而是各有利弊近年来,世界各国渐渐相识到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大都转而走上了两相融合的道路如美国,其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而教化正好属于此列,因此成为“地方分权”教化范式的典型,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课程,而由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但80年头以后,美国起先设立全国性课程,全国科学基金会和教化部把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改革的原则,提出应将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基金会资助各州改革课程结构和地方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科书、师范教化和证书制度,在职培训和学生评估的依据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化法》中主见将1990年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化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并建立“国家教化目标特地小组”,以随时对实现这些目标的进程提出报告;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纳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希望藉此能够对学生在基本学科领域里必需驾驭哪些东西有一个共识《2000年教化目标法》把课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国家标准”即是由“国家教化标准和改进委员会(NESIC)等机构制定的课程标准总的“准则”,依据这些标准,得到NESIC的确认后,再报“国家教化目标特地小组”审查批准“州标准”是在自愿基础上,各州遵循国家标准而编订的州课程内容标准与评估体系核心课程全国标准的制订一改美国过去学校课程设置的地方分权状况,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必需严格执行全国标准,但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来制订,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敏捷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还是首次英国的中小学在历史上也没有统一课程,都是由地方自行设置,而且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1988年颁行的《教化改革议案》则一改过去的做法,授权教化科学部长制定国家课程,教化科学部长又托付国家课程委员会制定出各科教化大纲,使得大部分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趋于统一,但各学校仍可以自行确定开设一部分课程对国家课程,教化科学部托付国家课程委员会编制教学大纲大纲中具体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驾驭的学问、技巧、对学问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帮助老师驾驭大纲,搞好教学,还印发了一些非指令性的参考资料而与此同时,以中心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如日本、法国、俄罗斯(前苏联时期)等则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心政府(与其教化主管部门)的权限渐渐收缩,在保证“核心课程”的前提下,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越来越多的课程确定权为了适应“集权”与“分权”的融合,既能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化水准,又能给地方和学校足够自主权以更好地达成教化目标,国家层面管理课程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课程标准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归80年头以来,随着学问经济的出现,全球化的加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学问基础,还要有动手实力和创新素养,于是教学方式由重课堂教学转向系统的基础学问传授与基于学生阅历的特性化教学并重当代各国普遍认为,应摒弃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讨性学习、参加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学问与技能、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在将来社会中的竞争实力在具体的学习方式上,普遍强调在不放弃学问基础的前提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认为人的自主实力很重要,但自主实力不能够靠灌输学问来学会,没有人能替别人做确定对学习者而言,外部供应的只是学习的资源和限制,旁人最多只能供应建议,不能替他选择,支持课堂的是一个师生双向的学习契约,而非单向的老师权威在教学上须要留意主动自主和消极自主的区分消极自主限于“免于……的自主”,如“免于固定课表”、“免于单一的学问维度评价”等;主动自主强调“能够……的自主”,如自主制订学习安排、追求自我实现等自主学习最终落脚于培育学生的自我发展实力,包括了解自我、了解环境、寻求自己与环境最佳的互动可能、着手实现和不断反思、改进、提升的实力合作学习以探讨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师生间、学生间、老师间的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果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受到了世界各国的追捧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D.w.Johnson指出:“事实上,老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果、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需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合作学习利于培育学生问的合作精神与协作技能,这在当代和将来社会中是一项不行或缺的重要品质实际教学须要妥当处理好老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引导、协调作用,在各参加方之间建立主动的相互依靠关系,力求实现实质性合作探究性学习本是杜威时代就已提出,当代课程改革对它的再次强调,关注的侧重点之一在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建精神美国国家科学教化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视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觉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探讨安排;依据试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说明数据;提出解答,说明和预料;以与沟通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索,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说明”学生通过探究所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学问本身,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阅历,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意学生多样化发展须要课程内容必需反映时代发展,满意社会须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变革一日千里,教化必需跟进,课程理当调整科学教化受到高度重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的《普与科学一一美国2061安排》该《安排》的扉页上对科学教化的重要性做了这样的阐述”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将发生快速的改变科学、数学和技术是改变的中心,它们引起改变,塑造改变,并对改变作出反应所以,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化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加强人文课程的趋向90年头以来,很多国家相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很多国家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再次留意对将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德的培育,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等学科,强调相识和吸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溢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围绕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开设好用性和学问性课程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深化人们的日常生活,欧美发达国家领先开设以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主题的相关课程,不仅将计算机技术作为协助手段融合到教化教学活动中去,而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教会学生了解更新、更广袤的学问世界同时,很多国家针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恶化问题,相继开设环境教化、生态爱护等课程当代课程观非常重视学生自身的既有阅历,即强调从学生的既有阅历动身,即所谓的课程与教学要“回来生活”,但“回来”不是目的,仅仅是切入点和起点,关键还是要落脚于促进其既有阅历基础上的改造和发展,指向学生的将来,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拓展传统的教材观,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当代课程和教学都是开放性的,因而也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教材观得到了拓展在传统意义上,往往在教材与课本之间画等号,而当代课程观则认为,教材是指具有肯定特定结构、可供学生和老师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是帮助老师和学生相识世界、获得发展的一种媒体,它包括教科书(含电子教科书)、教学挂图、图册以与与教科书配套的音像制品、计算机协助教学软件、教学参考信息、教学辅导信息等,“大教材”的外延已经远远超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了事实上,当代的教材观已被视为课程资源的一个下位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且干脆的实施条件,它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学问、技能、阅历、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以与培育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干脆确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与对于课程的相识状况等因素课程资源是课程最终得以实施,进而转化为实践形态课程的重要条件,必需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老师首先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紧紧围绕课程目标,亲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与现实需求,寻求足够的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服务而学校和社区、地方政府亦应努力创建条件,不但在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工夫,更要依据开放的观念整合课程资源,包括利用信息技术供应课程资源当代世界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趋势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划分和解析,这里简要分析了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六个方面的走势,其实不但还有其他的探讨维度,就是本文所提的六个方面之下,也都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分析我们必需把握课程领域在国际上的这些共通性趋势,更要结合本国(本土)和当地实际,将“国际接轨”与继承、改造自身传统结合起来,才是我们创建充溢活力、富有实践价值的新课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