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当代高校生犯罪缘由剖析——社会心理学角度浅谈学校因素刘林姜德林冷传海沈阳工程学院政治系心理本091高校生犯罪现象回顾当今社会中,高校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其中盗窃约占7成这一数字来自中国犯罪学探讨会会长、北京高校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高校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起先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高校生犯罪占
2.5%;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高校生犯罪约为17%值得重视的是,在高校生犯罪中,盗窃案约占70%据有关资料显示高校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起先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T
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
97.1%,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
54.5%,2007年较2006年又增加了
97.1%上海市高校生“校内犯罪”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依据检察机关的最新统计,在20002002年中,由公安机关提〜请、经市检察院第
一、其次分院审查批准逮捕的高校生共有48人,另有3人因自首等缘由不捕而1997~1999年的时候,批准逮捕的高校生不过14人2001年8月14日《中国教化报》报道,杭州西湖法院在2001年17月份受理的14件高校生犯罪案件中,盗窃案就有13件,比去〜年收案数增加160%另有报道,1991年1月1日,一位刚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美学生卢刚因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惊慌导致精神崩溃,竟开枪打死5人,重伤1人,最终自杀2004年2月,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高校同窗四载的同学,还有广州的一个高校生效仿马加爵把自己的同学杀害,这样的案件数不胜数,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高校生刑事案件摆在我们的面前,除了让别人致死的刑事案件,还有不计其数的盗窃案、诈骗案、抢劫案、强奸案,这些案件背后值得人们深思,高校生为什么“前赴后继”的触犯法律?现在高校生犯罪人群低年龄化、性质严峻化、形式团伙化、手段现代化,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人们的平安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学校是高校生从家庭走社会的重要环节学校教化中的某些缺陷和失误,对高校生的违法犯罪也具有肯定影响1高校重智轻德育,实效差,思想政治工作乏力现象照旧存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是认知问题,也就是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来的这个理论主要探讨认知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认知是看法的一部分,而认知是无止境的,因此,看法也是错综困难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的要点如下第一,费斯廷格等认为各认知元素之间的有三种认知无关,即两个认知同时出现在个体的头脑里,但一个认知和另一个认知没有任何关系;认知协调,即一个认知紧跟着另一个认知,或适合于另一个认知,两个认知就是协调关系;认知不协调,即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互冲突,相互排斥,有两个认知之间的关系就是失调关系其次,这个理论认为,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受下列因素影响
1、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2、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3、失调程度与个体全部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4、失调程度与认知元素对个体的重要性有关第三,费斯廷格认为,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开心的驱力状态,这种不开心的状态随着认知之间的失调程度不断增加而加剧第四,费斯廷格认为,当人们在面临多种选择的状况下,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状况,一旦确定做出之后,不协调就伴随而来要削减这种不协调,可以实行重新评价选择对象的方法削减未中选的对象的吸引力,增加中选对象的吸引力,提高对其的评价,于是可以获得心理平衡⑵个别高校学生管理松驰,存在肯定漏洞和死角,很多规章形同虚设,没有落到实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和老师的作用渐渐上升,成为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通过各种教材、老师、威信和人格、教化方式、考试与考核、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和爱好小组以及学校文化等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影响,其中,老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学校社会化的特点和功能是
1、它作为集体生活的机构,削减了儿童在家庭中对父母情感上的依靠性,进入了组织性严、约束力强、强制性大的社会环境
2、变更了家庭教化中的松散性、教化看法的不一样性,而对儿童实施系统化、正规化、特地化的教化
3、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得到显著发展,起先自觉地相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特性品质⑶法制教化走入误区,讲授的法律课仅仅是传授学问,没有形成与法律理念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没有将法律规范的要求化为学生的须要和行为动机须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都环境或外诞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社会动机就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须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阅历获得的价值观是指主体依据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观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时时以自己的价值观来推断事物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须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理论就是表明白价值观对于个体行为的重要性我认为要想形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观须要通过与法律的间接联系,法律规定了一种行为的规范性和维度,高校生应当明白如何去获得这种价值观以及如何体现这种价值,这种价值是在个体不同的须要以及观念中渐渐形成的,是一种相互交融的结果高校生真正相识到了各种须要就能出现相应的动机,从而引起行为⑷个别高校心理环境相对落后,不良心理无法刚好矫正,缺乏对各种心理异样加以正确引导客观上放任犯罪行为的发生学校缺乏良好的风气,会干脆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简洁造成对某一种行为模式和非主流观念的认同特殊当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存在着管理混乱、官僚本位、冲突激化、风气不正的时候,就会为犯罪行为供应温床在竞争社会中,随着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压力的增长,学习工作单位的冲突,摩擦愈加频繁,有的个体因此而导致心理障碍,有的个体更会走向极端而实施犯罪行为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视察自我评价等自我视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以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觉察,并对所视察的状况作初步分析,归纳,这是自我相识的初级阶段,它有待上升为自我评价阶段自我评价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外貌,动机,须要,观念,期望,品德,行为以及特性特征等的推断与评估,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念等都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自我评价也是自我调整,限制的重要条件“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客观的相识和评价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自己的言行,就能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一些心理学家探讨了自我提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认为自我提升与心理健康的多个指标有亲密的关系我认为学校应当提够一种主动向上的“社会”气氛,这种大环境可以用简洁的行为主义来说明其作用,虽然有些片面,但是重点在于社会塑造个人的关系,个人必需有其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做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自己可以有意识的限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可以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形成一种风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预防1坚持智力教化与人文教化并重的教化模式,教化学生学会做人高校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学校应加强对高校生政治素养的教化培育,增加其公德意识,引导高校生正确相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金钱,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把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望同为社会多作贡献的行动结合起来2建立有效的高校生心理救援机制,帮助高校生培育良好的心理素养针对高校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学问讲座,开设心理询问机构,帮助高校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
①建立以宿舍、年级、系部、学校为单位的高校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适,消退其人格障碍,提高高校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实力,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赐予必要有效的帮助;
②丰富学校的文体活动,引导高校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发觉多方面的价值,敬重差异,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忱生活,多交挚友,学会观赏个体的独特性;
③引导高校生限制心情,正确交友,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恋爱观和性爱观,指导和帮助学生以肃穆的看法对待友情、爱情和性,以保持稳定的心情及健康的心理3强化高校生法制教化,增加高校生法律意识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法制教化,从新生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化,结合校内内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针对高校生中很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学校要强化法制教化,着重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感,使高校生知法、懂法、遵守法律,指导高校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高校生形成遵法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4加强校内内部管理和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化、共同管理预防犯罪首先必需保证良好的校内生活环境,使校内真正成为学习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入侵学校要关切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各项困难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实行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高校生犯罪的网络;协作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内四周不健康因素对高校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平安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当代高校生犯罪缘由剖析及其预防》蔡世鄂《高校生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王秀章王樱霏《中国高校生犯罪缘由及预防》李晓峰《社会心理学》俞国良《一般心理学》《犯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