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篇一」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二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也孕育出了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名流“戏曲之乡”丝竹不断,黄梅故里黄梅飘香除此之外,我觉得更值得保存和发扬的还有石牌周边的方言,俗称“石牌话”如腊树、雷埠、平山的方言,和石牌的方言基本一样,甚至靠近石牌的部分望江县人的方言都和石牌的方言也是一样的我出生于此地,我对“石牌话”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比如在石牌,我们方言把傻冒叫献世宝、把无能叫不吊照、把反问叫恩感呢、把婉拒叫恐麻不照、把厌烦叫搞么家呵、把天黑叫漆黑抹污、把睡觉叫困告、把扫地工具叫条把、把外公外婆叫嘎公嘎婆、把客厅叫堂仙、把硬币叫各子、把上午叫上昼等等听到这些家乡的话语,我就感到格外亲切通过这次调查,我觉得方言正在逐步流失,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很少在家,长年出门在外,他们基本忘记方言就是用方言讲话时,也已经失去了方言的韵味其实我想,方言之所以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反而与原来的老邻居、老街坊的交流越来越少,方言怎能不逐渐流失呢?方言有它的可爱之处,有它的魅力所在,希望同一地区的老乡们都来关注方言,交流方言,让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前行“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三)丰富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这里有青通河、长江、鹊江、祠堂湖、白浪湖、潜洲沙滩湿地、江心洲田园风光、国家级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3A景区)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三、个人意见近几年,大通相继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和全国“文明镇”等荣誉称号;20xx年5月,铜陵抓住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契机,推荐大通镇参加首届CCTV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大通在全国2万多小城镇中脱颖而出获第24名,其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地域文化做出相应的有效保护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城镇发展侵蚀古镇魅力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篇二」马鞍山市是中国安徽省省辖市,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之地横跨长江、接壤南京,曾为六朝畿辅、十代京畿,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山峦起伏,水网交错,傍山依水,拥江通海,优良的山水环境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早在六朝时期,就有许多名公巨卿、贤达雅士流连驻足马鞍山,留下了众多古迹和文化遗存,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些则构成了马鞍山市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调查内容马鞍山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调查时间20xx年11月27日一一20xx年12月12日
三、调查方式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参观马鞍山市博物馆,并实地考察一些马鞍山市的历史名胜、古迹,搜集一些马鞍山市地域文化典型代表的特点及其他相关资料,并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调查报告
四、调查结果通过半个月的努力,我对马鞍山市一些地域文化典型代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更多我们马鞍山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并为身为一个马鞍山人感到由衷的自豪,最终汇总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马鞍山市文化遗产1)、物质文化
1、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距今已经有约6000年历史,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这一惊人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人们过去所作的估计凌家滩墓地出土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古文化遗址不能比拟的,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科学和美学艺术价值
2、霸王祠又名项王祠、西楚霸王洞,是为纪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后而建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历史文化气息浓重霸王别姬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文人幻想他可能东山再起,老百姓则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并尊他为项王菩萨霸王祠的碑廊前有一石碑,上书一首杜牧哀叹这个悲情英雄的千古名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其间无限感慨与惋惜
3、朱然文化公园朱然文化公园亦即朱然墓,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是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的坟墓朱然是东吴名将,曾与潘璋擒杀关羽,又随陆逊打败刘备,三国争雄时,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一生屡立战功,官左大司马、右军师,卒于赤乌十二年(249年)朱然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大、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4、李白墓园李白墓园又名李家山,今人有感李白多次在此停留游玩,故建此园,以悼念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败坏,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2)精神文化当涂民歌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当涂民歌的歌词内容绝大部分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热情和美好的爱情生活20xx年5月20日,当涂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篇三」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
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
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土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根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
242.3公里止匕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汉”;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日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亚文化板块)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就饮食而言,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习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的徽州菜肴,就不同于重视以河鲜、家禽为食料,讲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的沿江菜肴,也与长于烧、炸、燔等技法,具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特色的沿淮风味不一样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如徽州的皖派朴学,在皖江不仅没有蔚为风气,还曾受到激烈抨击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随后产生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经过西汉的《淮南子》,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战乱和灾荒,涡淮流域逐渐不再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现的道教学者陈拎和在守颍州时为振兴淮上文化做出很大努力的欧阳修,也未能使涡淮文化重新繁荣第三,“通变”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通变”精神首先表现于涡淮文化涡淮流域诞生的道家学说,从老子经文子、庄子到西汉的刘安,不同时期的每个代表人物都既有继承,又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发展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安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经世致用、向往“天下和洽”讲求经世致用、救时之弊,把“治国平天下”作为治学的目标,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之重要表现安徽地区在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人民常常陷于艰难竭蹶之中对此,历代有责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心怀治国理想,企望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历代士人中世代延续,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安徽学者很重视医、农、天文、历算之学,还对水利、漕政、盐政十分关注,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视,充分表现出“务当世之务”的学术取向正如包世臣所说,他们都把“读先圣之书,通今时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验风土之淳晓”,看作是“吾儒分内事”,并认为研究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有益于世”,而不是为了“干禄”
三、结语今天,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篇四」调查目的:现代人的交流基本都是用普通话,普通话固然应该学习推广,但我认为地方方言也有存在的必要方言的原意却常常被忽略或误解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普通话,也应该传承地方方言,它应该与普通话一起发扬光大调查时间20xx年秋季调查地点怀宁县石牌镇、雷埠乡、腊树镇等调查对象石牌等地老乡调查方式通过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具体内容在长江的西南岸、皖河之滨,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集镇,名为石牌镇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皖西南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贾云集,乃怀宁诸镇之首建国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石牌作为怀宁县城所在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千年古镇,遐迩闻名石牌占地面积约
91.7平方公里,人口10万1999年被列为安徽省中心建制镇,20xx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心镇,20xx年被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6部委授予“全国重点镇”石牌民间文化是古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素称“戏曲之乡”波光粼粼的皖河水不仅哺育了“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哺育出了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首的黄梅戏;“梨园佳子弟、无石(石牌)不成班”这里曾诞生了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发起人、“国剧大师”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