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目的
一、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例如扁、桓、滕、应、还、汤、齐、索、是以等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弄懂每句话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三、弄懂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四、背诵课文
五、写一篇读后感教学设想
一、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重点
二、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和文章的中心意思指点背诵方法,如按叙事线索记住内容等
三、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指导学生以直译为主的方法翻译全文
五、教学时间安排一教时作业如在课堂上完成不了,可置于课后处理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它就出自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题解引导学生看注释
①,指名学生读一遍教师作如下补充
①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韩非为人口吃,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立说,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文章逻辑严密说理清楚,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很有说服力,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②“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
③“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土,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采如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
④扁鹊为什么又叫秦越人?扁鹊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名医,而战国时代秦越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扁鹊称呼他(余见课文后黑框内“古人的名、字、号”)
三、指导学生课堂预习
1.出示预先写好词语的小黑板,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与查阅工具书在课文原词语上注意或释义如多音字立有间(jidn)、好治(hao)>应(ying答应);通假字还(同“旋”xu an)>汤(同烫tdng)、齐(同剂”ji);生字词:桓(huan)>月奏理(cdu)>汤熨(yiin);释义索,寻找是以,因此有间,有一会儿功夫居,经过,过了复,又,再一次益,更加应,理睬
2.学生轻声熟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大致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在原文句中用横道划出刚刚学过的生字词;划出本文表示时间线索的词语)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L请两名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其余学生对讲的有讹错或疏漏的词句加以纠正或补充,教师注意及时肯定或指正)
2.提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找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故事情节的如扁鹊见蔡桓公一一居十日,扁鹊复见一一居十日,扁鹊复见一一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一居五日……桓侯遂死)
3.从课题看,本文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一扁鹊和蔡桓公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扁鹊见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个层次?本文写入叙事为阐明什么道理?(学生深入读课文,整理答案,教师请2〜3名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答案,然后归纳分析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一共写了扁鹊四次见桓公的情形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媵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指出不治的后果而桓侯答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是对医生的反唇相讥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应”“不悦”,冷冰冰的拒医生于千里之外可见桓公讳疾忌医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由于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所以桓公的病拖延了治疗的良机,最终“在骨髓”,“无奈何也”难怪扁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不可救药的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桓公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理解,桓公临死才“索”扁鹊,当然无济于事了“桓侯遂死”这是讳疾忌医的必然结果这个寓言故事可分三层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不听扁鹊忠告;第二层(“桓侯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第三层(“居五日”至末句)桓公病死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的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4.本文的写作特色
(1)鲜明的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对比,对比的目的在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
(2)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扁鹊一见桓公“立有间”,“有间”即有一会儿,写出扁鹊留心仔细“望诊”的情形“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寡人无疾”传神地写出了桓公的固执、自信,“不应”“不悦”又写出了桓公的傲慢自恃,讳疾忌医的神态“还走”写出了扁鹊的机警,从侧面反衬了他的诊断的准确;“索”勾画出桓侯病入膏肓时怕死着急的心态
七、练习(课文后练习可在课堂上结合讲读时完成,课后练习可印发讲义);读本文或下列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600字左右自相矛盾韩非子人有鬻(卖)矛与楣(同“盾”)者,誉其楣之坚“物莫能陷(刺破、刺穿)也”俄而(不久,一会儿)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日“以子之矛陷子之楣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楣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这则寓言揭示了哗众取宠,任意夸大其辞,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陷入思维混乱、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可笑境地)郑人买履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鞋子)者,先自度(量)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至之市(集市),而忘操(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其度”反(同“返”)归取之及反,市罢(散),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宁可)信度,无自信也”(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注重实际,把事物的本身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弄出“宁信度,无信足”的笑话)•实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