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拗救、孤平、三平尾常见问题详解》说法一: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仄平平仄平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为“拗救”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说法二: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出句自救
①出句自救一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凉风起天末〃,〃平平仄平仄〃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回看射雕处〃,〃平平仄平仄〃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庾信平生最萧瑟〃,〃仄仄平平仄平仄〃都属于这种情况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玲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孤平拗救
②孤平拗救一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两救
③两救一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如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说法三:所谓〃孤平〃,就是指在〃仄平脚〃的句子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考虑第一二字)的句型中,除了韵脚的那个平声字以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也就是说,五言的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律绝的大忌古人有时宁可二四六不分明,也要避免犯孤平规定如此之严格,那是不是就不能越雷池半步呢?碰到实在无法回避的情况怎么办呢?一一于是,我们可敬的聪明的前人又发明了一个〃对策〃,那就是〃拗救〃〃拗救〃,是绝句、律诗写作中常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法在词、曲的写作中也用〃拗救〃〃拗〃和〃救〃其实是两个意思拗,是指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救,是指在该用平声的地方已经用了仄声,那么就要在本句或与之相对的句子中的相应的地方进行〃补救〃,即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一个平声字这种变通以后形成的句子,叫做拗句〃上述仄平脚的两个句型,通过〃拗救〃,就产生了相应的〃变格〃(即拗句)孤平与拗救相辅相成,先有孤平,后有拗救.孤平是近体诗格律的大忌,查阅相关资料,唐律师中是不存在孤平的,因为有了拗救这个武器原本照格律来写诗,是不会有什么不合律的现象的但是人们用字的时候为了不损诗意,便会在应该用平的地方用仄.这样便产生了孤平.律诗都是压平韵,因此最后一个字也即韵脚的平仄是固定不能改变的,是平就平,是仄就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七言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第一字后者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那就是拗救.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如同李白的《静夜思》是古绝而不是近体诗象唐诗中经常见到的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形式就是一种拗句的样式还有几种情况也是相当常见的,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救〃,就是补偿、补救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本句自救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对句相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的严格性稍有不同诗人们在运用本句自救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对句自救或半拗,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下面举例说明李商隐的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后句的俱〃字就是对前句孤平〃无〃字的补救,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后面的〃自〃字就是对前面〃来〃字的补救这就是书上说的〃孤平拗救〃再如韦应物的〃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和王维的〃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这几句都有三仄尾和三平尾,那么为何又能合格呢?是因为诗中的三平三仄相互补救了拗救方法如下
1、当句自救格式变格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2、对句互救,用对句第三字的平声来补救出句第四字(或
三、四两字)的仄声格式变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3、一字双救,既自救又互救用对句第三字的平声既补救本句第一字的仄声同时补救出句第四字(或
三、四两字)的仄声格式变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没用仄声,只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二、避免〃三平调〃与三仄脚入韵的句子最后三个字都平声,叫〃三平调〃不入韵的句子最后三个字都仄声,叫〃三仄脚〃这是格律诗之大忌,必须避免避免的方法如下三平调仄平平变格拗救平仄平三仄脚平仄仄变格拗救仄平仄
三、特殊的平仄格式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四、粘对的规则
1、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联内的平仄要相对出句仄起,对句平起出句平起,对句仄起
2、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一致也就是说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3、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安排平仄罢了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说法四:关于孤平的定义,在网上已经有过好几次争议了为什么会有争议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不为人所相信的事实,孤平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唐宋时没有,直至到清代乾隆以前也还没有,而现在一般所奉的是现代诗律学者王力的定义那么王力的定义是不是就统一了呢?不是的事实上,在对孤平的定义上,自古至今都分为两大派下面就这两大派作一点叙述一派即如王力所述(简称甲派),孤平的定义是,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定义有一点儿不明确,使有人误认为,仄仄仄平平也是孤平事实上,两平相邻就不是孤了甲派所定义的孤平只适合于五言,而且只对韵句而言,所以归述为只有一种实例仄平仄仄平引伸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此派的观点被绝大多数人认同另一派是从字面定义的(简称乙派),顾名思义,孤平即是两仄夹一平为什么可以从字面定义呢?因为古人根本没有严格的定义,甚至没有可信的说法,于是乎后人便只好顾名思义了乙派关于孤平的定义并不限于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内,也不限于韵句由乙派所定义的孤平就会有很多种实例,任何位置,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各派争论现代学者里,如果王力算是甲派理论的代表,启功或可算是乙派理论的代表启功在他的《诗文声律论稿》中多次提到孤平,引几则如下〃律句中忌,孤平二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如果有人看到⑷『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因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君至石头驿(‘头字孤平)〃〃往日用钱禁私铸(‘私字孤平)〃〃如果己处(引者注:五言第四字或七言第六字)孤平被两仄所夹,或孤仄被两平所夹,都是非律的〃有那么多的犯孤平的实例,怎么好写诗呢?所以就有了拗救的律法相对而言,诗律上对韵句的要求比出句更严格,韵句中,又由左向右至韵字,一字比一字严格所以出句可以宽一些,允许有拗句,即使有犯孤平,也不算严重这种出句犯孤平的情况虽然不严重,但也不能完全被忽视,所以就出现了救救不是光救孤平,但救孤平的情况占了很大比例甲派于是有一种说法,既然叫拗句,就不叫犯孤平这是一种混淆的说法,因为犯孤平其实只是拗句中的一种而已但乙派还是比较容忍这种说法,不是很严格地限制出句中的犯孤平,条件是有足够的补救补救的方法有同句补救,如平平仄平仄;对句补救,如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于是两派都把重点放在韵句上除了甲派所定义的犯孤平的情况外,乙派定义还多了一种情况,仄平仄仄仄平平,也算犯孤平清代学者赵执信有《声调谱》,很能作为诗律讨论的依据赵执信在《声调谱》里,也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在提到仄平仄仄平的句式时他说〃仄平仄仄平则古诗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另外,关于出句仄仄仄平仄的句式,他这样说〃起句仄仄仄平仄和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联,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联则必不容不严矣〃赵执信似乎颇支持乙派观点的,一是并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二是关于上句属孤平的,下句必须要救赵执信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使我更确信唐宋时并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旁证于宋代的《诗人玉屑》(宋.魏庆之)和明代的《唐音癸签》(明.胡震亨),我几乎可以下结论了《诗人玉屑》和《唐音癸签》都是关于诗的专著,在述及诗病时,从未提及孤平的定义,都只提到〃八病〃之说,而〃八病〃俱与孤平无关诗的八病详见后附为什么犯孤平是失律呢?不是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吗?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律诗的基本要求,律诗最基本的要求是尽可能多用平声,少用仄声,以使诗读来高亢清朗这个基本要求不仅对整首诗而言,而且也对单句而言,所以犯孤仄可以,犯孤平不行如平平平仄平,是合律的;而仄仄仄平仄,却是出律的关于特拗平平仄平仄这种拗句在古人的诗中出现之多,使人觉得它根本就不是拗句最近有学人用计算机统计,平平仄平仄的句式比仄仄仄平仄和平仄仄平仄出现的次数还多也证实了我原来的估计有人说这种句式是杜甫首创的,开始我也信以为真,后来发现王维早有了对于这个拗句,有两个情况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对句必须是仄仄仄平平,或平仄仄平平;二是句子不能写成仄平仄平灰第一字绝不能是仄,因为这样就双犯孤平了附五言诗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平头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上尾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蜂腰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鹤膝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大韵与韵相犯,一联中有与韵同音者小韵除韵外,一联中有相犯同音者旁纽一联中有同韵母而同声调者,如田延连正纽一联中有同韵母而不同声调者,如壬荏衽说法五: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去写联,往往容易犯〃孤平或孤仄〃,下联当中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叫犯孤平句若一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孤平和孤仄都应该避免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指的是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如一年春作首二二万事公为先尽管律诗中没有三仄尾的禁忌,不少联家也提出忌上联末三仄尾,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创作对联时,也要尽量避免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撰写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如韬略终须建新国二二奋起还要读良书联中〃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