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第一篇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首刚劲有力的歌激励了我们几代人团结协作,奋发进取同时也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强大的力量,才有强大的战斗力,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向前发展对于我们基层单位来说,要想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不断地促使单位向前发展,同样也需要全体员工团结协作,奋发进取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对一个基层单位来说,只有团结起来了,才能充分利用本单位的各种资源,调动一切力量来完成单位的任务、做好单位的工作;才能人尽所能、各司其职,从而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团结起来了,才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勤奋工作的良好氛围;才能集思广益地把工作做好,做出色从而创造性地完成本单位的使命但对我们基层来说,要想创造这种团结向上的工作生活氛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管理者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需要管理者付出大量的心血来做好它我对此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发现对基层单位来说,要做到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有一些原则性带共性的问题,你如果解决了,形成团结向上局面也就不难了其一,本单位只能允许存在一个领导核心,绝不允许多头领导,不能有相互矛盾的措施规则出现对单位内部的非正式组织,如能为单位所用,与单位管理思路相统一,则支持,反之就必须抑制,在员工们的心中只能觉得他们只有一个领导,哪就是基层管理者,上级的越级管理也是与基层管理思路一致的其二,如果基层领导是一个集体,分若干级或平级分若干部门,则必须要团结,各种措施政策(不管是哪个领导或哪个部门制定的,也不管是口头的或成文的)必须协调一致,领导集体中有一个核心,一个拍板决策的人不允许各打各的小算盘、小九九,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这种情况下,单位员工要听命于领导集体,听命于管理制度,而不是个别领导不能出现听谁的而又不听谁的现象,绝不能允许不担责任的人在哪儿发号施令,做主要指挥决策工作这是很危险的织的应急物资保障不充足、对应急操作的宣传以及培训演练不到位最重要的是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有些基层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问三不知,或者怕承担责任不敢发声二是参与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基层政府部门在职责权限划分上存在着交叉或不清的问题,但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有限,导致社会主体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治理手段单一目前基层还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不够精准,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没有发挥出大数据的僵势不少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习惯开会、笔录的形式,存在着“基层智慧治理及利用新技术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难一是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自治,人民群众应当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我国当前的现状是群众对于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机构依赖性太强,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基层政府和其他组织的事,自主意识有待加强,缺乏主体参与意识,也缺乏对社会治理的认可二是基层党组织无法放手发动群众的问题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缺乏强大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无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无法凝聚起社会合力的问题基层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的问题,多元主体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的问题,都导致了遇事互相推诿、缺乏责任感,主体之间力量无法凝聚
三、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近日,“地摊经济”成为社会一大热点,要实现民生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平衡就要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决不能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坚决杜绝官本位思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思想观念,改变政府过去生搬硬套,”一管就死、一放就斡L”的现象,实现基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转变二是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前提下,以自治组织为重点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等基层自治组织要积极引领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来,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化三是坚持精细服务的理念要创新服务方式,主动引导市场的力量,努力发展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和力量,努力培育多种社会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投入和帮助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有时无法顺利进行,主要是存在社区人员,办公经费、基础设施的匮乏问题经费等相关问题不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就无法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因此,一是应该主张构建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在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前提下,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各个渠道筹集经费;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下,社会中的资本有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二是基层社会治理要做到财政公开化和透明化,必须受到居民的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三是对基层人才及时进行奖励,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重视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办公运用的设备,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并从外界吸引人才
(三)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基层社会治理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方式,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拓展群众参与和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加快搭建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处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机制体制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基层社会治理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一是应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尽快完善法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同地区的基层制定具体的、专门的法律,进一步明确治理过程中各个主体的权限,明确基层社会治理的程序、目标等,确保各项工作依法顺利开展二是建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使基层社会治理公开化,维护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同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内部的监督,以此纠正过程中的错误现象三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应急体系建设在平常时期做好物资和资源的储备,增加基层社会组织的应急保障措施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培训演练
(五)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一是构建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健全基层社会协同治理体系要以基层党组织领导为主,强化党建引领,形成社会组织、群众、企业等在内的多元化的协同治理主体政府要当好组织者、执法者、引领者、政策制定者;村委会、社区等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协商讨论,进行民主决策,要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创新自治内容和手段;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广大群众要自觉参与社会治理,积极响应社会号召,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不要做冷眼旁观者二是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开展协商民主可以满足基层主体需求多元性,可以维护主体间的共同利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离不开基层各类主体的参与和集体讨论通过协商民主的模式也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各类行为主体积极性,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可以及时化解传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矛盾,凝聚各方共识,提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能力
四、结语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并非靠个人的努力就能成功,它需要的是各个主体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需要的是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要结合不同基层的实际情况,找到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相关对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第五篇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二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然而基层社会治理恰恰是我们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缺”即缺人、缺钱、缺手段
1.缺人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编制控制严比如房县根据乡镇规模大小,乡镇编制一般控制在25—45人,其中有10%左右的人员因身体、年龄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上班,由此导致乡镇在职在岗的人员不足为解决乡镇人员不足问题,县里采取招录公务员的办法来解决,但事实上即使招录了公务员,因工资待遇低也难以稳定下来,加之部分乡镇因地处偏远、条件恶劣,部分考上的乡镇公务员要么又考走了,要么辞职不干,流失严重二是村支部书记选人难现在我们县的大部分村是小村合大村,相当于原来的管理区,但村干部职数少,每村3至5人选人难,换届时对村干部人选必须进行严格审查,公检法、组织部、纪监委等多个单位都要逐一审查把关,制定了“四不用”的条件,即60岁以上的不用、受过刑事处罚的不用、受过党纪政纪处罚的不用、涉嫌黑恶势力的不用这样就杠下去了不少实际工作能力比较强,在一个地方有威信、群众也认可的村支部书记人选一些地方虽然有符合村书记条件、有能力的人选又不愿意当村干部,为什么他们不想当村书记呢?有的是怕操心,有的是嫌工资待遇低,有的是对当干部不感兴趣,也还有的是无信心全县部分村因无合适人员担任村干部,乡镇党委只好从在职脱产干部中选派村支书,全县共有52个村是选派脱产干部担任村书记的
2.缺钱乡镇政府没有自己的财源,所有经费都依靠县级财政预算拨付,经费来源具有唯一性并且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还需要乡镇配套资金,部分乡镇保机关运转经费都不能保证存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一般乡镇因此负债在一百万元以上村一级经费就更困难了,也因此导致了村级运转难、村干部待遇低比如房县村干部工资每年为
2.5万至
3.5万元之间,退休待遇就更低了,每人每年只有1000元生活补贴许多村干部反映退休后还不如低保户,为此多年人代会上都有反映村干部待遇过低的人大建议村级组织因为缺钱对老百姓反映的诸如修路、修渠、环境治理的一些诉求根本无法得到落实
3.缺手段职责不对等是突出的问题涉及农村千头万绪的事务都压到村这一级去落实但事实上,很多事情村这一级是无法落实的比如对缠访、闹访、越级上访,就显得束手无策依赖村规民约的手段缺乏落实的硬措施乡村缺执法机构和手段,存在“看得见管不了”如房屋的乱搭乱建问题,乡村只能口头制止,因无执法权限,很难落实到位很多棘手的问题还得依赖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
(二)“三重”即债重、责重、负担重L债重乡村两级在确保运转和投入基本建设上欠债较多比如房县305个村负债
1.7亿元,平均每个村50—60万元,最高的达100多万元,可谓债台高垒,负债运行
2.责重现在乡村工作,一方面标准高难度大就拿精准脱贫验收标准“三率一度”来说,“三率”即贫困户漏评率、错退率、综合贫困发生率,“一度”即群众满意度,这些标准国家验收时都必须达到98%以上,标准要求是非常高的,稍有不慎就出问题,就会被责任追究另一方面要求高责任大如信访维稳,既使不是乡村基层的问题,一旦出现越级上访,不论客观原因一律追究乡村责任,轻者面谈提醒挂牌督办,重者调岗免职如我县近期一个百人大会上,5个信访工作倒数的乡镇书记检讨发言,一个乡镇书记离岗专抓信访维稳我市还有一个县的乡镇书记因信访维稳不力而被免职
3.负担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乡村干部去完成去落实,如精准脱贫、信访维稳、乡村治理、基层党建、项目建设与经济发展,再之很多工作强调处处留痕,开展一个简单的工作都要有定位、有照片、有记录、有方案、有报表、有图册、有展板等等一些职能部门强调传递压力提高工作节奏,上午发传真,下午要报告,基层疲于应付同时各级督办检查工作频率高任何一个检查组到村上来都要村组织干部陪同,牵扯了很多时间精力有些工作过于细化繁琐,需要填写有关表册竟有几十种之多
(三)三难”即难管、难治、难长效L难管主要表现在村上年轻力壮有头脑的精明一些人大都外出打工或创业去了,留下大多的都是“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和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好这部分人是比较困难的事
4.难治主要表现在矛盾多样多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因征地拆迁、村镇建设、劳资纠纷、医患纠纷、“涉老”群体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也将随之增多,有的矛盾化解难度大,给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严重挑战加之基层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以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杂人员等为重点的人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村(居)矛盾排查机制,联动联防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还有因为一些部门对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使一些矛盾纠纷久拖不决,引发重信重访和越级上访,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5.难长效村民自治民众参与度不高,自治力仅靠村民自觉和村规民约的自我约束,很难达到治理的效果很多该由村(居)自治的事项都靠乡镇党委政府解决,这样既加大了行政成本,又增加了政府管理的难度形成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包打天下,一遇到问题就靠无限增加人财物的办法去解决,事实上这种局面是不可持续的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我国社会治理应坚持的治理理念从4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一)加大政策项目支持力度习近平2016年全国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曾指出新增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要向农村倾斜社会建设公共资源要向农村投放,基本公共服务要向农村延伸,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合力,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区域,农民是弱势群体,因此要加大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更多更大的支持,解决基层缺钱办事的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加大依法治理力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乡村基层治理遇到的难题一是要强化依法行政对于非法信访户、无理信访户、不符合程序的上访户,建议在符合依法行政的程序前提下进行严格规范的处置二是要强化公正司法着重强化司法机关服务群众能力,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要强化全民守法教育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模式,把普法宣传与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相结合,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加强自治德治建设通过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有序参与社会事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明晰基层组织职责,合理划分事权要坚持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居)民自治为基础,引领群众开展自治,使村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服务群众上二是要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每个村(居)根据不同社情培育不同的义工团队或志愿者团队,如治安巡逻队,开展日常巡逻三是加大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公益类社会组织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如幼儿园、卫生室、电子商务、村民活动中心等方面的建设四是要多方面搭建民主参与平台把搭建平台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党委政府领导的前提下,搭建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公共事务的平台让老百姓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并将自己的意见及时反映给乡镇党委政府,促进党委政府决策更为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五是切实发挥好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进而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注重以规促德,系统梳理和修改完善“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为,成为村民自治的有效措施和保障第六篇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造福基层群众的民心工程贵阳农村地广线长人口多,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人口管理难、矛盾化解难、基层管控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文章系统介绍了贵阳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多头管理影响服务效率、市级部门职权难于下放和人员数量素质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探索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建立镇级政府统筹用人机制、完善基层工作考核制度和培育发展村民理事会等对策建议【关键词】贵阳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社会治理创新要逐步从局部化、碎片化、浅表化的实验,走向全局化、系统化和深层化的探索,这其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意义重大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社会变革给贵阳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矛盾和挑战,当前基层社会存在人口管理难、矛盾化解难、安全防控难、基层管控难、服务供给难、队伍建设难等“六大难”问题
一、贵阳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存在问题“贵阳市模式”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创新,是密切干群关系、化解群众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举措,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但由于起步的时间不长,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一)多头管理影响服务效率贵阳市虽然在镇级探索设置了“一办一中心”,但仅仅是办公场所的整合、办事模式的改进,并未真正触及机构改革,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乡镇条块关系仍未理顺比如,镇国土所、财政所、林业站等派出机构的人财物仍由市级职能部门管理,镇党委政府对站所不能形成彻底有效的约束办事大厅名义上隶属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但村镇建设规划、农业、林业等服务岗的工作和人员归综合办公室管理
(二)市级部门职权难于下放由于现有体制或规定的限制,一些市直职能部门职权无法交给镇级政府行使,导致镇级政府在房屋建设、工商管理、食药监督等方面缺乏审批权限、执法权力和行政管理手段比如市公安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业局等单位,涉及农村、群众的管理服务事项约74项,按目前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规定无法下放或授权给镇级行使从办事大厅的运行情况看,服务岗的工作人员较多的工作也是答复咨询、受理材料,真正盖章办结仍然在市级职能部门与此同时,市级职能部门长期形成的管制观念、利益观念难以彻底改变,往往不敢冒改革风险,不愿意将部门职权交给镇政府行使一些镇领导对“一办一中心”的设置,也仅仅停留在“挂挂牌就好”,不愿深入推进职能转变,或者希望市职能部门将人财物权力下放,但责任不下压一些基层干部习惯了镇村相对灵活的上班时间和方式,对办事大厅较为严格规范的“坐班”服务有顾虑
(三)人员数量素质不足镇级党委政府普遍存在缺编严重的情况,难于招录工作人员,现有的基层干部也流动较快比如,朱昌编制99人,现仅有68人;东风镇编制99人,现仅有68人(其中8人为借调);金华镇编制99人,现仅有68人(其中8人为借调)一些部门仅有2个人,派员到服务岗为群众办事,就难于保障日常的巡查、执法工作一些干部年纪较大,缺乏服务岗所需的专业技能;一些年轻干部则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偏低,不愿意深入基层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
二、贵阳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存在问题的对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一项长期工程,贵阳市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才不足两年时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要确保“贵阳市模式”的持续可行,应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镇级机构改革,更好地服务群冢,夯实基层基础,推动贵阳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更大成效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探索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直接下放给镇政府执行,通过市级职能部门与镇一级签订执法委托书的形式,委托行使行政执法权对于一些涉及行政执法或法律明文规定不能下放或委托乡镇行使的职权,强化镇一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如公安、国土、司法方面的职权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给市场和社会相对独立的自主发展权;政府应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发育程度来下放权力,保证市场和社会对政府下放的权力能接得住、接得好
(二)建立镇级政府统筹用人机制加快推进镇级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镇党委统一领导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司法所、财政所等派出机构以镇管理为主,按照实际需要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根据各镇的情况适当下放用人权,由镇统筹安排编制、人员、经费等,包括人才的招聘权、人才的支配权,建立独立的镇一级人才库,化解各镇在用人方面所面对的压力,市级职能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
(三)完善基层工作考核制度构建责任流程管理体系,建立分层分级的流程体系,将流程设计进一步细化到每个岗位职责,强从提升公共服务空间出发设置责任流程;明确流程之间的接洽;设计流程绩效指标对包村驻点干部,其工作实绩的考,且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认可上;评要重在围绕群众需求,对在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干部,其工作实绩的考评要重在围绕群众需求办实事做好接待、办证、咨询和其他服务工作上
(四)积极培育发展村民理事会贵阳市应在总结提升“一办一中心”改革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指导建立村民理事会,不断完善村民理事会民主议事规则和激励保障等机制,充分发挥村民民理理事会在村务管理中的议事、咨询、协商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利用“熟人社会”的优势,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把思想动态,不断会工作载体、优化工作方法,更好地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七篇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与面临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群众更加个性化、更加差异化的需求相比,在思想认识、治理能力、治理方式及干部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陈旧虽然我们在化解矛盾、强化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基层治理仍然存在“社会治理就是社会管理,治理就是管控”的陈旧观念,法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强基层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期其三,各种政策制度措施需要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只为某些少数人或小集团服务,要让员工们觉得,本单位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具体管理上,都是公平的,没有暗中交易、幕后操作存在,从而在制度上培养大家的团结意识其四,对有损团结的事情或个人,一旦发生,不管是谁是什么事,应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养奸让员工们觉得单位是奖勤罚懒、奖惩分明的,是公平合理的从而让员工们从内心对单位充满了信心其五,基层管理者或领导集体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以及把单位工作做好的自信心,把单位工作当事业干的决心不能出现混日子的思想,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因为管理者的工作表现会直接影响下属员工管理者在哪儿混日子,哪有员工在哪儿干事业的道理同时这样也会导致人才远离,单位工作也会一落千丈其六,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并化解各种矛盾,包括生活中的矛盾人是有感情的,生活中的不愉快是会带入到工作中去并影响工作的同样生活中的矛盾也会带入工作中去,所以管理要做有心人,不但要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同时也要发现并解决员工生活的矛盾解决矛盾时要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其七,“管理”好自己的上级各位领导,要让他们完全相信你的工作管理能力,支持你的管理思路和措施要让他们觉得你的管理是与他是一致的,你能做好他交给的任何工作任务必须避免他在你的下属员工中培植亲信对基层单位来说,一个团结的单位不一定是很优秀很成功的,但一个不团结的单位一定是很糟糕很失败的单位所以,做为基层管理人员,要想把基层管理做好,做出色,就必须十分注意团结问题,把它当做基层管理的大事来抓第二篇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要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建强基层治理“感应末梢二要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坚持聚焦农村生产力最活跃、群众幸福感最集中的区域,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大力优化组织设置,全面推行产业链上建组织、聚居区里建组织、跨村联建党组织、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等,构建乡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没有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性,没有认真思考和分析研究对策建议
(二)基层基础薄弱县级职能部门习惯性的将工作任务直接安排和转嫁给基层组织,村(居)疲于应付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平台单一,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认可度不高平安建设满意度长期不高与日常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密切相关
(三)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设计不够系统化随着此次机构改革完成,县级综治部门被撤销,综治的联动机制没有有效衔接,社会治理仍侧重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系统化不够,制度设计整体性、全局性联动不足例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公安、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对患者评定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影响工作实效在精准区分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管理与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度不高,精细化水平较低,信息分析研判、大数据应用不够深入在流动人口、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我们虽然对此类特殊人群建立了信息系统,并及时采集录入人员信息,但在信息分析研判、运用信息数据指导服务管理实战方面没有形成良好机制,各类信息化系统还停留在信息收集的低端层面,深度开发应用不够基层治理长期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模式,事后处置多、事前预防化解少,对一些基层矛盾、信访问题,不少干部信奉“摆平就是水平”,甚至采取“花钱买平安”方式解决,从源头破解社会矛盾难题做得不够好
(四)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从事政法综治等社会治理的专职人员较少,甚至基层派出所人员都严重不足,接处警大部分由警辅人员完成,接处警质量不高,群众满意度较低基层网格员队伍不稳定,专职网格员较少,专职人员待遇不明确,兼职人员往往一人任多职,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明显较低,仅能应付部分工作,对于创造性、精准性、差异化的服务难以提供
二、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们认真总结治理实践经验,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在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体系、模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基层治理平台转型升级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全面提档升级乡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幸福驿站”、村(社区)警务室等基层服务阵地,将政法、信访、行政执法等社会治理力量相对整合,打造“政法小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堡垒二加快提升“四位一体”建设的协同化水平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牵引,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举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鼓励各镇(区、街道)探索形成各具特色、贴合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打响基层善治的邳州经验、邳州品牌
(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一是不断完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在党建引领的总原则下,聚焦重点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向村、社区等基层“细胞”延伸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划拨专项资金、筹集社会公益资金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事务性工作和服务职能,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基层治理,优化治安政务服务三是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托“雪亮”工程,逐步将城管、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公共视频监控接入110指挥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深度融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阳光信访三大信息平台,深化平安视联网建设,建立起“互联网+社会治理”的“一网通管”格局,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全面提升驾驭全局治安能力
(三)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拓展“党建+”模式,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党建要融合“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小网格、大党建”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探索“党建十群团”“党建+社工”“党建+网格员”等工作模式,采取“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第三方验单”的公共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至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目标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对一般人群、特殊人群、重点人群,精准分区分类服务管理在扶贫、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创新方式方法,提供精准化社会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二三是实现技术智能化,以科技主导基层治理科技从来都是基层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用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强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四)强化投入保障一是明确专项资金要明确设立基层治理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励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申报审批、监督检查机制,明确资金适用范围、扶持方式、使用原则、法律责任等,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倾斜,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提升社会治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效益二是壮大队伍力量,凝聚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政法综治队伍教育培训、职业技能进修、岗位交流等培养机制,在纠纷调处、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矫正帮扶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建立专门性从业入门培训课程三是筑牢基层基础,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统筹推进网格化服务、心理疏导、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等基层服务治理阵地建设,打造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平台,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最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和管理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村管理组织体系要健全纵向组织架构构建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单位、楼栋(院楼)五级“纵向到底”党组织体系始终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置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之下要强化横向组织联动建立组织、政法、宣传、农业、民政等部门“横向到边”联动机制,定期集中分析研判乡村治理形势、研究推进工作举措、会商处置重大问题,着力形成协作联动、齐抓共管的基层治理格局要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夯实基层治理“功能系统二要完善“立体化”服务机构设施分级建立乡镇党群服务中心、村级党群服务站、村民服务点等“三级服务体系”,将健全服务体系与满足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努力为农村群众提供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便民服务、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环境治理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搭建“智能化”服务信息平台坚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集成分析成果,用好“e支部”、智慧党建APP等平台,推广网上党务、网上政务、网上农务、网上商务等信息服务,畅通群众诉求,方便群众办事广泛运用大数据技术,汇总分析群众基本信息,基本需求,提高服务精准性和智能性要建强“永不走”服务干部队伍大力推行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党群结对等制度,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党员先锋服务队、网格员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农技员服务队作用,广泛开展送温暖、送文化、送科技、送服务,全方位开展各类便民利民惠民服务要健全基层“工作体系”,舒通基层治理“循环脉络”要构建“dang委领导”的责任体系抓好乡镇(街道)党政机构和站所整合,建立健全抓党的建设、便民服务、产业引导、综合治理等工作机构,依法确定乡镇(街道)权责边界,建立村依法自治事项和依法协助乡镇ZF工作事项清单,实行村级事务准入制度,提高乡村统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要构建“重心下移”的领导体系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坚持扩权赋能、减负强责,发挥乡镇(街道)dang委(党工委)“龙头”作用,按照责权利相统
一、人事财相配套的原则,赋予履行职责必要的发展自主权、委托执法权、人事管理权,增添治理资源、激发治理活力要推行“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突出“自治为基”,完善村(居)委会自治功能,实现ZF治理与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突出“法治为纲”,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形成法治良序突出“德治为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改革,加快培育乡村文明新风要健全基层“保障体系”,做强基层治理“骨骼肌体二要强化领导机制保障推行权责清单管理制度,把治理工作纳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健全考核问责办法,健全以群众满意为主体衡量标准的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要加大资源倾斜保障建立乡村党组织工作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根据县级财政收入增长同比调整提高;加强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推动部门项目、资金投入、服务供给、执法管理力量向村社一线倾斜,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要加强工作力量保障结合农民工党建工作,采取乡情引、政策引、项目引等方式,回引一批有意愿、有情怀、有能力的优秀农民工、创业成功人士担任村干部;选用一批有威望、有人脉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校长等,回乡担任政策宣传员、民情观察员、矛盾调解员第三篇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今天,我就基层社会治理谈些个人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不全面、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深化的,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治理有自身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模式管理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那个时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人财物流动性少,基层政权比较得力,社会道德风尚良好,案件少,社会治安秩序好社会虽然管理有力,但活力不够第二阶段综合治理探索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党的十八大前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卖淫、嫖娼、赌博、吸毒、黑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痼疾沉渣泛起,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治安形势非常严峻中央提出社会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形式,收到了一定成效第三阶段共建共治共享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是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理性深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J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毫无疑问,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古人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司马迁《史记》)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恰恰是我们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我在新乡县调研时,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谈到目前社会治理突出问题时说“现在是上面会多、下面会少;上面满堂灌、下面不好办二话虽然尖刻,但不无道理我个人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律规定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法律条文存在“打架”现象这与我国法律制定的轨迹模式有关一部法律的出台,通常由相关部门提出,人大列入立法计划后,相关部门起草法律草案,最后提请人大审议通过起草过程中,虽然征求了不少部门意见,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都把管理、收费和审批等有利于部门集权的规定摆在重要位置,而关于法律责任、法定义务和责任查究则规定不够、规定不严二是法律规定存在诸多空白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阶层层出不穷,而法律的出台相对滞后,存在许多空白点比如,在互联网、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司法鉴定、投票选举等方面,法律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变化三是“强势部门”提出制定法律规章的多,“弱势部门”提出制定的相对较少这一点,在省市一级表现尤为明显
(二)法律执行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利益驱动问题在执法过程中,地方和部门存在“争利”现象,对跨区域、跨部门涉案金额较大的经济类案件,各相关地方和部门相互博弈,争着办理其他棘手复杂案件,相互推诿扯皮二是个别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钓鱼执法问题办理经济类案件积极性高,办理一般刑事案件积极性低三是法律监督难问题监督制度不少,但有些文件落实困难四是检法队伍的行政化倾向影响了基层业务骨干积极性的发挥检察官、法官实行员额制,情况有所好转,但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五是政法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中央有规定,政法部门办案应该完全“吃皇粮”,但有的地方没有完全“吃皇粮”,还存在变相“吃杂粮”的现象
(三)一些基层党组织形不成战斗力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但一些地方也存在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有的基层政权被家族势力、黑恶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战略举措
(四)社会治理社会化程度低行业自治组织、群众性组织(公益性)发展不充分,很多该由行业自治的事项都靠政府增加人财物投入来管理,这是不可持续的,既加大了行政成本,政府也无力管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靠无限增加人财物的办法去解决,形成恶性循环社会治理应该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化水平,减少行政成本,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治理成本最小化
(五)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诉调机制不够有力化解社会矛盾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矛盾并不可怕,一个社会必须建立矛盾排查和化解机制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被西方誉为“东方一枝花”,但近年来,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大量的矛盾纠纷没有被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造成整个社会集访、群访、闹访的大量增加,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压力
(六)社会道德滑坡也带来了很多治理难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三国志》)“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二道德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公民道德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在不少人身上还存在是非、善恶、美丑不分,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危害他人等道德滑坡现象,带来很多社会治理问题
三、对策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必须坚持“四化”(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并重;
(二)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三)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四)必须走群众路线;
(五)必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六)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司法改革;
(七)必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第四篇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作为国家的根本,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尤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场大考要从中看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分析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出对策建议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然而,我国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着基础组织力量薄弱、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治理手段单
一、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难等问题,仍需要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路径,才能不断健全社会治理相关制度,最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
(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一直以来,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关乎到党能否长期执政、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我国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有助于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把人民群众和党、国家团结在一起基层是国家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党的执政基础是基层,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越高,人们对于党和政府各方面的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国家秩序就越稳定所以,这就要求扎根基层,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国家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转移,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二)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加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意味着人们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对物质层面上的满足,人们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更高水平的追求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健康安全、生活坏境,并且通过参与社会治理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基层作为最接近群众的地方,只有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才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基层是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基层人民群众是使得党和国家政策能够得到充分落实的主体,是推进国家发展进步的主体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石因此,只有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同体,才能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只有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四)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以这次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来说,全国各地的基层组织尤其是社区在防控疫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疫情爆发不久,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民众生活的各个城乡社区组织在其领导下迅速采取行动,积极做好疫情的排查工作,宣传疫情相关知识在封城、封路等措施实施后,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巨大帮助居民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群防群控中,巩固了抗击疫情的社会基础基层治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也成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
二、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组织力量薄弱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负担过重,由于承担了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但同时办公经费不足、物资缺乏、责任重大、事情繁杂、力量薄弱而且权力受限,造成基层组织严重超标的劳动,基层工作人员往往疲于应付,上级哪个部门要求严格就赶紧完成哪个任务,真正遇到事情又相互推诿二是基层治理层级过多导致了机构臃肿、人员冗杂,而且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运转不灵活,从而增加了基层治理的成本,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三是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理论水平不够,思维方式陈旧,治理方式单一而且对相关的政策理解不够到位,无法及时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一些基层干部也常常在工作中存在惰性,在思想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进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情况,基层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日益严重
(二)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一是应急机制不完善首先,缺乏科学的应急预案,虽然各个地方县区都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预案,但整体上缺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案,不能灵活地运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基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