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大学中庸读书心得「篇一」在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之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古代经典著作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那还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大学里因为学的是外语专业,所以几乎从未接触过“语文”,也就更别提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了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语文教研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师,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对于古代经典名篇可称得上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他曾经给予过我很多鼓励,我在被那些厚重、温暖的语言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曾暗下决心,多多诵读经典,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而懒惰又懈怠的我,浑浑噩噩间度过了许多年有时间玩网络小游戏,却没有精力阅读经典;有时间和朋友东拉西扯,却没有心思让自己沉浸在一本书中于是,年华枉度,空余嗟叹其间偶尔也曾零星诵读过些许《大学》《中庸》的名句,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因囹吞枣、不求甚解,终究不成气候,外加疏于复习巩固,也大都遗忘了淄博赵成峰老师和烟台李霞老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至诚与坚守让人敬佩,让人自惭形秽阅读其他叙事者的文章,再对比自己肤浅的文字,也时常感到羞愧他们的文章总能给人真切而又温婉,清新却又厚重的感觉,而自己写来写去,只不过在原地打转儿,看不见进步与成长我想,这与缺乏阅读积累、文字修养与文化底蕴有着很大关联试想,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性努力,如何与他们的求知若渴、笔耕不辍相提并论成长的心思始终都有,诵读的意向也算充沛,无奈迟迟不见行动、固步不前直到开始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似乎再也没有借口拖延与狡辩,那就逼着自己去啃这本“难啃的书”是的,这本书的确难啃一一不光是《大学》《中庸》难啃,就连傅佩荣先生所作的注解对于我来说,也很艰涩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论语》《孟子》《易经》《大学章句集注》等经典著作来进行注解对于学识浅薄的我来说,每一章节埋头反复阅读,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译文也读上三五遍,才能与原文相对应,做出粗浅的理解反复诵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将《大学》重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其中“经一章”谈“三纲领”与“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修身”是焦点,位居枢纽角色修身即是修养言行,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可不慎乎?”言行是外在表现,其根基在于内心的修炼,依次可以追溯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才算“修身”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与正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想,对于教师来说,“修身”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端正自己的心思,将“如保赤子”的初心唤醒或是找回;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不妨问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想要守护什么样的教育;明白教育中的“善恶”,做真教育、为孩子成长的远方灌溉给养的则是“善”,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只见眼前分数而忽略孩子一生发展的就是“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不做兢兢业业的愚蠢的教师”;辨别外在诱惑、荣誉与自我的关系,是追寻现实世界里的“达官显贵”,还是坚守理想之中的诗与远方当我们厘清以上问题并且开始摸索、践行“心向往之”的教育,我们才算真正踏上“修身”之路纵使“修身”之路漫漫其修远,我们也将不改上下求索的步伐而我们的整个教育人生,就应该“皆以修身为本”唯有这样才能如李霞老师在讲座中所言,“推动自己,推动教育”,也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行走于教育之路或许艰难,而只要我们做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相信,我们亦能“虽愚必能,虽柔必强”一个月的共读时间所剩无几,而我对这本书、或者说对经典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在这段与经典“亲密接触”的时光里,它给予我的远非某一章节的诵读或理解,而是一种召唤和引领它将曾经隐匿、蛰伏于心底的对于经典的求知与渴望唤醒,召唤着我尝试去开启一段不太一样的、更加丰厚而充盈的生活一一这实在是从春天里开启的一段美好的遇见如果要给这份美好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一永远大学中庸读书心得「篇二」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时,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听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只是在脑子里轻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大学》读后感在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觉得《大学》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大学》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大学》一直在教给我们“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详细地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诚意,这样别人才会相信自己,我们还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不至于出去不讲礼貌,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好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坏孩子,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所以我们要讲礼节,要修身,读后感《《大学》读后感》古人说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却是那么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和我们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性,其次才是学习和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性,小则影响自己的人生,长大对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简单了《大学》一一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第一本接触的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书,现在已经牢牢地装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大学中庸读书心得「篇三」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
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a4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
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大学中庸读书心得「篇四」我们后这一代人,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低,以至于我们读书的时候,只是一味死80读书,课外书基本上被列入闲书一类,是被禁止的用父母的话说,就是闲书看多了分心,学好课本知识是最重要的,加上父母本身没有文化,也不知道什么课外书适合孩子的成长,导致了很多文学经典被错过最开始想到要去读《大学・中庸》,是因为电视剧的影响我是个很爱看古装剧的人,但凡古装剧有科举考试的内容,经常能听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间久了好奇感顿生,究竟是什么书,被一再引用,于是发现了《大学》《大学》实为礼记中的一部分,重在教人明德、守礼其中有一个重要论断,即为“禁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心孝;上长长而民心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禁矩之道也”但凡君子可以以身作则,推己及人,民众必会效仿先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大学之道未读《中庸》之前,一直错误地认为,中庸不过就是保持中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认为深谙中庸之道的人过于圆滑,不便相处读完《中庸》,惭愧不已,实是误解了中庸之意这么多年所谓中庸,并不是不管不顾,明哲保身,而是国有道之时,尽竭智谋,其言足以兴成其国;国无道则韬光潜默,足以容其身,免于祸害既明且哲,此乃大智慧也难怪至古中庸就是一门很深的为官处世之学素其位,能屈能伸,进可攻,退可守不会太过,亦不会不及此为中庸之道古文句句精简,却也句句经典,很遗憾少时错过如此经典之书,好在如今仍有机会补上若将来有孩子承欢膝下,定不能再让他们错过此类百年流传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