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篇一」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为生活而奔波,却始终不明白该怎么生活,什么是“生活必需品”当我拿起《瓦尔登湖》时,它巅覆了我的认知,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书中说道,食物与荫敝之处就是“生活必需品”了,明智的人不需要过于舒适可是,现在的人们却追求过度的舒适,其实这并非我们所需的,那些永远不满足的人,也该清醒了现在,有的人只知道一天到晚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时属常见《瓦尔登湖》这本书说了,要有意义的生活许多人努力工作,学习,可是这一切带来的可能不是财富,知识等,甚至可能变成累赘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只需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去工作就好,一座小屋,简单的生活,可我们却偏偏把它复杂化了只要认真想一下,我们可以不用如此奢侈,不会烦恼,不会为贫穷担忧一一人缺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我们习惯了奢侈享受,也许会对此产生质疑可是,非洲人在山中,他们不需要空调,电话,山珍海味,他们也非常快乐我们却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只因为内心得不到满足该反省一下自己了,即使没有这些奢侈品,我们依然可以存活我们表面上看似富裕,然而实际上我们贫穷得很只不过是周围有着很多奢侈品罢了观察富人和穷人,那些穷人终日得不到解脱而所谓却富人即使有奢侈的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酢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篇七」《瓦尔登湖》是一本书,瓦尔登湖就是瓦尔登湖去年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女儿那儿住了几个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游览了凡到美国都应去的一些地方,当然都是女儿女婿精心选择,周密安排,细致策划,亲自陪同得以饱览了自然风光,参观了历史遗迹,领略了先进科技感受到了一种不虚此行的满足,上千张拍摄的图片,7—8万字的日记,现在拿出来欣赏和翻阅,恍如昨日然而我不想用这些来充塞我的空间,也不想耽搁别人的宝贵时间,我下面说的是一本书和一个湖《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们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没听说过,不少人知道没读过,也有不少人知道读过没读进去瓦尔登湖我们多数人不知道,多数人没听说过,有的人知道,也听说过,但多数人没去过,没见过《瓦尔登湖》我知道,我买过,我读过,但也没读进去瓦尔登湖我知道,当然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但我以为150多年前书上说的一个小湖,可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这次在美国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尔登湖生活可是人还是没变这好似对我们的讽刺真正的解脱,是精神上的改变,进步,而不是简单的富有!感谢《瓦尔登湖》它让我明白了人们生活的意义,绝不是奢侈,而是简单的生活《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篇二」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合上《瓦尔登湖》淡蓝色的封面,犹如一股清凉的湖水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徐迟先生是这样评价的”《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好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瓦尔登湖》能让你有奔赴山清水秀、未被污染之净土的冲动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它是属于一个人的书,需要静下心来该书的作者是19世纪的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他在读完哈佛大学后,28岁的他于1845年7月4日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是他简朴生活的全部,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并由此写就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它与《圣经》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此书在当代美国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瓦尔登湖》是梭罗融入自然、静心思考的结晶,全书给我留下了三个方面的深刻印象
1、《瓦尔登湖》是一幅田园风光的唯美长卷读完全书,仿佛跟作者完成了一次难忘的、纯美的自然之旅,你会走近湖畔,走进松林,你能看到悠然而过的田野上的飞鸟、欣赏森林深处的蚁群大决战、在冰天雪地中倾听远处传来的猫头鹰的哀鸣;湖水的静美、雨中的奇景、变幻的雪冰、乡野的美梦,让你在真切的体验中深深沉醉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2、《瓦尔登湖》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在湖畔,作者自得其乐地种豆耕锄、觅食野果、追猎狐狸;在湖上,作者恬淡闲适地垂钓游鱼、观鱼戏水、听湖奏鸣“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妒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3、《瓦尔登湖》是处处灵光闪烁的哲学圣书梭罗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并不是简单的逃避现实,在简单的生活中,他一直在思考,思考人生、文明、金钱、贫富、生死等大问题,在娓娓道来中悄悄开启你的心智那些贯穿在行文中的哲思妙语,会使你在反复诵读中,感觉常读常新,回味无穷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影响世界发展的绿色经典,是构成美国性格最重要的书海南和三环出版社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但他却给我们一种长者拥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作为一名教师,应像梭罗一样,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从而诗意的栖居在校园内,成为引领学生热爱自然、创造生活、摆脱世俗、走近崇高的表率假如我们可以永远活在现在,善于抓住现在的每一个机会一一如同小草不放过滴落在它身上的每一滴细小的雨露一样;而且不把时间花费在弥补失去的机会上,一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尽责,那么,我们肯定会备受福佑《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篇三」若要表达对阅读了梭罗的作品,尤其是阅读《瓦尔登湖》之后的感受,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梭罗在林间漫步,他走过的地方,或许只是树林中的小路,但也可能是某座圣神殿堂的阶梯缪斯是他的挚友,自然之神总和他在亲切交谈即便通过他的文字,也很难完全看见他所看见的一切这并不是说他的文字表达,而是我没有那样的天赋一一阅读的天赋,是的,天赋,再加上如运动员一般的训练,那才能真正懂得那些伟大的文字中所蕴藏的美丽应该说,如果单单只是生活方式,那么《瓦尔登湖》的第一章就足够了简朴生活,适用于当今任何一个想要对生活做出一点别样改变的人其实不必借一把斧子,去大兴安岭深处砍树搭建木屋我相信大部分人在砍倒第三棵杉树之前就会放弃了带上帐篷,找到一条僻静的小溪,或是幽深的山谷,在那里过上半周时间,尝尝用松木搭起的篝火堆烤出的小鱼的味道,然后在自然特有的那种宁静中睡去一一或许无法睡得很安稳或是像《河上一周》那样,给自己一到两天的时间,沿着河流顺流而下,体会漂泊与自由的感觉一一是的,漂泊的感觉,有着特殊的浪漫然后,回到现实之中嗯,在这繁忙的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看来,那河上的,湖畔的生活是多么吸引人,更不要说那许多次的,说走就走的,缅因森林的远足这样的生活方式让现代人感到羡慕,或许是吧回归自然,哪怕只有一天时间,彻底地忘记社会竞争、忘记房贷、忘记各种工作压力、忘记一切工作上的烦恼多么美丽,又是多么的没有意义因为该回来的还是会回来,该要做的,还是要去做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样说,〃如果身体不能去旅行,就让心灵去旅行吧〃,或许是有效的梭罗在河上漂流的时候带着的是地名辞典,我觉得我们也需要一本很多人们欢迎并喜爱梭罗的文字,部分原因就在这里吧一一尽管这样的生活,在他那个年代,只能是一种猎奇的谈资,或是根本不值得一提当然,如果真的选择了这样的生活,那么就一定是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自己选择的自己,别的不值得一提就如同梭罗始终认为自己开垦的两英亩土地是自己所需要的,最好的土地哪怕任何一个路过的人都会对这片种着玉米或豆子的地横加一番不好的评判《瓦尔登湖》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生活是否有其具有普遍性的,标准性的真面目?不同的两人所代表的生活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可能会是高尚的极端与卑劣的极端我认为,每个人现在所过的生活,必然就是这个人所能选择的,以及所过的最好的生活生活不是被强加的,但命运必然是存在的《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篇四」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藤菜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饭,没有浮华,仿佛也就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会上刚正不阿,艰难的维持自己的原则;有人在世故的环境中圆滑处世混得个“自我感觉良好”,取得自认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隐”隐于世俗之中,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而梭罗是如陶渊明一般隐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间退隐山林,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然而梭罗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无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罗是本着体验和尝试的心态而隐居,陶潜则是官场失利而隐居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呢?他们殊途同归,在大自然的面前,他们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养着他们,洗涤他们的灵魂《瓦尔登湖》让我懂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我们不需挣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诚地生活,拥抱她,亲吻她最初读《瓦尔登湖》,便觉得梭罗的自然伦理观跟老庄的“道法自然”有点相似没有屋子,一把斧头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东西;没有食物,“种豆南山下”,一杆简陋的鱼竿变足以拥有一顿美味;粗衣麻布,何须奢华,但求能给予一点点的温暖要过河,有人费尽心思造桥,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过河;有人看下一棵树,疱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却害怕经不起风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过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损失一只精美小船为代价太多的羁绊,让我们失去自由,远离了自然《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篇五」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读书中都会依稀闻到瓦尔登湖边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和那湖水潮湿的新鲜的水气内心感觉有一种来自遥远时空的愉悦,感觉自己的思想跟着梭罗在这本书里自由自在地跑步呼吸目光透过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个叫作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其实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在书中,梭罗还从经济角度详实地记录了他在隐居期间的所有经济记录,他用他记录的数字证明了简朴的生活方式一个人隐居生活的实际可操作性,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而他短暂的一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梭罗,他的思想比我们走得深远,他超越了感官的愉悦让思维的触觉深入生命和自然的内核,让灵魂找到了一个依托的所在,同时将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种种感受,提纯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让人们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这位归隐田园的东方自然之子,他自耕自作,观照自然和生命的本身,让生命和自然相融,同样也曾给我们以最直接最真实的启示这是梭罗们的伟大之处,也是所有伟大心灵的非凡之处,他们的光芒总是辐射人间,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找到安宁的家园,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己,不致于被泛滥的物质异化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真《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篇六」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