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必修上第一单元《红烛》教案
2.2【教学目标】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2.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3.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4.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诗歌“三美”原则,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深厚爱国情感【教学方法】朗诵法、知人论世、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他是□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言和行,他用言和行诠释了他的生命他是“红烛”的接班人,他是“死水”的唤醒者他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他,就是?------闻一多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从美国归来后,他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
三、作者介绍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流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著有诗集《红烛》
(1923)、《死水》
(1928)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第二部分(25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第三部分(6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第四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
六、全文分析第一小节
1.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请赏析你认为精彩的字词明确“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第
二、三小节
2.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确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3.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明确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4.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明确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五至七小节
5.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确拟人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6.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明确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7.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明确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七、中心思想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八、写作特点
1.抒情的脉络本诗共九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羽1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打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素的过程和结果
2.高尚的情操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栖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贵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3.抒情的方式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0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间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九、补充资料新月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诗歌的“三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句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主张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新诗绘画美理论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作业布置】阅读闻一多诗歌《死水》,深入了解诗中体现的“三美”原则,并分析其中意象作用及诗歌表达的感情【课后训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文本一太阳吟闺闻一多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太阳啊,六龙修驾的太阳!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注]本诗作于诗人192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文本二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平等的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与之说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太阳“刺得我心痛”,诗人清晨醒来,怨恨太阳惊扰了自己的还乡梦,让自己陷入苦痛之中B.“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诗人身在异国,遥想北京秋天的景象,凸显对家乡的思念C.“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诗人把太阳视为同病相的知己,向它倾吐自己内心的苦恼D.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诗人由物悟理,有了太阳的慰藉,便觉他乡是故乡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十二节,每节三句,一韵到底,有整齐的建筑美和和谐的音乐美,给人以极大的震撼B.“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巧妙地运用问句,更能体现诗人的游子心情,增强了感染力C.“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视觉与听觉、静与动、实与虚的完美结合D.“六龙醪驾”“神速的金乌”以远古神话再现太阳的风采,丰富了诗歌意象,拓展了诗歌意境
3.如何理解“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的含意?
4.文本二中说诗人将“太阳”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与之说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诗歌是如何体现这一4寺点的答案及解析答案
1.D
2.C
3.
①“不在地下”指诗人有家乡而不能回,“在天上”指诗人将太阳当作家乡
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4.
①诗人以太阳为抒情对象,不再单纯将太阳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
②诗人将太阳拟人化,把太阳视为使者、知己等,使太阳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
③采用第二人称,以呼告方式与太阳平等说话,直接倾诉情感解析
1.“便觉他乡是故乡”说法错误诗人说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意思是太阳已经不再是世界的旁观者,它本身也由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组成,带有东方或西方的气质和修养,当然,也包含着“我家乡”的属性因此,这是诗人将心目中的故乡凝聚成某种精神投射到了太阳身上,而不是“便觉他乡是故乡”
2.“实与虚的完美结合”说法错误“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诗人把太阳视为同病相怜的知己,开始向它倾吐自己的种种烦恼,细细地讲述着自己对美国的感受,都是虚写,没有实写
3.分析诗句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就本题而言,要抓住“不在地下”“在天上”的特定内涵由“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可知,“在天上”是指诗人将太阳当作家乡由“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可知,我的家乡“不在地下”,表明诗人有家乡而不能回从诗句的情感上理解,诗人在这一句之前说“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这是诗人将浓厚的思乡之情寄托在外物上的表现,反映了诗人刻骨的思乡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4.从诗歌内容上看,首先,诗人将太阳看作“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烘不干“游子底冷泪盈眶、不能“把五年当一天跑完”的让人埋怨的对象;然后,诗人由太阳公转的客观规律想到要是“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又进一步想到太阳就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从“我家乡来的“,于是向太阳倾诉“这不像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这时,作者把太阳当成了倾诉对象,向它倾吐衷肠;最后,诗人更是干脆将太阳认作自己的家乡“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O由此可见,诗人是以太阳为抒情对象来抒发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强烈思念之情的,不再单纯将太阳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歌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太阳“又逼走了”游子的梦,“奔波不息”,身世和自己“一样地不堪设想”;第
5、6节,诗人将太阳当作从东方、家乡来的使者,迫不及待地向它打听消息第9到12节,诗人更是将太阳视为知己,向它倾诉心声由此可见,诗人将太阳拟人化了,诗人笔下的太阳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从诗歌人称上看,诗歌将太阳呼作“你”,采用第二人称,充分调动情感,便于以呼告的方式与太阳平等说话,向太阳发问,对太阳诉说心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