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学案(版含答案)word无衣《诗经秦风》・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和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岂曰/无?与子/同王于/兴,修我/戈,与子/同岂曰/无?与子/同王于/兴,修我/矛,与子/偕岂曰/无?与子/同王于/兴,修我/甲,与子/偕
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是由不同地区的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录I削,不少篇章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采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写作背景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江,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的土地大部分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大概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3.赏析点拨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性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巩固训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里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一高悬一西斜一落下的过程答案A解析全诗应为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3.你认为《春江花月夜》紧扣哪个字展开?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答答案虽然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写,但紧扣“月”来写,描写月升起一高悬一西斜一落下的过程“月”通贯全篇,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在月光笼罩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4.请结合全诗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答答案结句中的“摇情”一一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既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5.比较《春江花月夜》和李白诗中对思妇的描写,回答下列问题子夜吴歌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春江花月夜》与《子夜吴歌•秋歌》中都用了什么意象?请从描写视角、表达情感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答⑵画线句子的抒情方式与《春江花月夜》有何不同?答答案1都用了“月”“捣衣”的意象《春江花月夜》是思妇视角,可是月光“卷不去”“拂还来”,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共望明月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月光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书之意《子夜吴歌•秋歌》是全景视角,突出月下思妇之多,间接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表现了战争给百姓造成的痛苦的深重2画线句子是直接抒情,感情真挚强烈《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更为委婉含蓄将进酒李白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和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岑夫子,丹丘,将进酒,杯莫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o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五花马、千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
(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于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天宝三载
(744),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欢饮,借酒放歌李白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过于置酒会友,李白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不合时宜地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2.赏析点拨这首诗十分形象地体现了李白桀鸯不驯的性格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对自己充满自信,“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语言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歌非常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将进酒》即为其中的代表作诗歌发端就是两组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距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此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奔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景象,必定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而是诗人幻想的,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当;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开篇两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那么这两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苦短,而又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神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到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原本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与前两句把原本壮阔的说得更为壮阔不同,这是“反向”的夸张开篇以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容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又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造成的诗人经常用这种开篇的方法,比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是篇首或篇末偶尔用),又使诗句感彩大增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其二》),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好句子“有用”而且“必”,非常的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一一“我”是需要大写的于是,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态度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驱使,这足以令所有凡夫俗子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所以此句是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以得其万分之一的与此气派相当,诗人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多么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至此,诗人的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仅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使我们似乎听到了诗人在席上频频的劝酒声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至忘了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二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纯粹是神来之笔“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应当位极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o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这里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很多,而为何偏举“陈王”?这又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都是谢安这类大人物,而这类人物当中,“陈王”曹植与酒联系得比较多这样写便有了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也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满的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乎只涉及人生感慨,而不染指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了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之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在此刚表现出一点深衷,又说回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了以下诗句中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不惜将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珍贵的皮衣)来换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诗人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恣意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好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颐指气使,提议典裘当马,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小节的豪迈知交断不会如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二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显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表现了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可《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全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撵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通篇以七言为主,而又以
三、五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理解性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写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句子是“,,,⑵《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句子是
(3)《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句子是“,
(4)《将进酒》中,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句子是“,
(5)《将进酒》中,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句子日““7^1,o答案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巩固训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以劝酒为名抒诗人胸中块垒B.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愤激则是它的内核C.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D.诗的开头四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答案D解析“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错,应该是夸张、比喻手法
3.如何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开头“君不见”这个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答答案
(1)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奔大海如此壮观的景象,决非肉眼可以穷极,诗人是想落天外,语带夸张第一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当;第二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2开篇的这个长句既有比喻一一以河水一去不返喻年华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一一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又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开篇的气势造成的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这两句诗流传的原因何在?答答案诗人用乐观自信的口吻肯定了人生的价值一一“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必有用”简直是人生价值的宣言,而诗中的“我”是须大写的貌似消极的现象中深藏着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人生真谛正是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气,才应该为美好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因为“千金散尽还复来”!
5.“与尔同销万古愁”,你认为李白愁的是什么?结合相关历史人物分析,这种愁为什么会是“万古愁”呢?答答案1李白为人生苦短、怀才不遇而愁2用“万古”形容愁,写出了愁之深,愁之广历史上的屈原、曹植、“竹林七贤”等都有过这样的愁绪,可见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这种愁绪古代有,今日有,将来一定还有,所以说是“万古愁二
6.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将进酒》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答答案
①悲伤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能够看出诗人的悲伤
②自信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能够看出诗人的自信
③愤激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能够看出诗人的愤激
④狂放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能够看出诗人的狂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根据下面词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和韵脚,诵读全词,体会词韵十年/生死/两/茫不/思,自/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夜来/幽梦/忽/还小/轩,正/梳相顾/无言,惟有/泪/千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
1.写作背景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二八(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的打击极大,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
(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平静的语气下蕴藏着极大的悲痛熙宁八年
(1075),苏轼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2.赏析点拨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二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而用词写悼亡,则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别,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把死别后个人的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苏轼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妻子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的、悲痛的,又是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妻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苏轼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下片的前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如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又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苏轼笔力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应,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象,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于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则动员令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一是每节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话剧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o・理解性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9力•O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9v•O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共同行动的句子是,o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2,,•O
(6)《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7)《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同仇恨敌人的一句是“;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的一句是“;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答案
(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4)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6)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7)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巩固训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强、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B.这首诗各章形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这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C.每章的第
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情景D.“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指铠甲和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突出了将士的勇猛答案D解析“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错“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赵朴初在《读朱德委员长泸州诗敬作》一诗中写道“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蛮触争蜗涎”请指出“袍泽”一词的含义和出处答答案
(1)战友情谊袍,长袍,类似于斗篷泽,同“禅”,贴身穿的衣服
(2)该词源于《无衣》中的“与子同袍”“与子同泽”,指同穿一件衣服的战友情谊
4.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词语略有不同请把各章不同的字找出来,并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内在联系答答案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要奔赴前线共同杀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和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潮潮/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江流/宛转/绕芳,月照/花林/皆似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江天/一色/无纤,皎皎/空中/孤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望相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白云/一片/去悠,青枫/浦上/不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可怜/楼上/月裴,应照/离人/妆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此时/相望/不相,愿逐/月华/流照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昨夜/闲潭/梦落,可怜/春半/不还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月/沉沉/藏海,碣石/潇湘/无限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
1.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这首诗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评价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2.写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佚,《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作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铎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3.赏析点拨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别开生面,思想没有落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景,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并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裴回”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是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共望明月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月光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书之意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一一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一一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往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内涵,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惘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一高悬一西斜一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理解性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2《春江花月夜》中,写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3《春江花月夜》中,写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诗人遐思冥想的句子是“??”••
(5)《春江花月夜》中,写思妇、游子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照射对方的句子是“,
(6)《春江花月夜》中,写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树林的句子是,o
(7)《春江花月夜》中,写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2”•♦
(8)《春江花月夜》中,写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的句子是夕
(9)《春江花月夜》中,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小冰粒的闪烁,点染出春江花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
(10)《春江花月夜》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倍感忧愁的句子是“,
(11)《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12)《春江花月夜》中,写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答案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6)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8)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9)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0)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1)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2)鸿雁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