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1—3)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点单元-高一语文期末考前专训学案(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点(1—3单元)第一部分群思维之篇目大串连第一单元,青春是花样年华青春关键词青春因一一担当、责任、奋斗、理想、勤劳、奉献、诚实、善良一一而美第二单元,青春因劳动而美丽,青春因工匠精神而熠熠生辉第三单元,青春因追求而闪光,青春因求贤而精彩,青春因浪漫而出彩,青春因心忧天下而留名,青春因豁达而美丽,青春因豪放而动人,青春因寻寻觅觅而凄美第
四、五单元,青春因建设家乡而精彩,让青春在田野上闪光第六单元,青春因学习而更有价值,青春因“腹有诗书”而“气自华”,青春因有辨别而不迷失,青春因自律而厚重第七单元,青春因感悟自然而深沉稳健第八单元,青春因积淀而丰厚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字词梳理】《沁园春长沙》・峥蛛岁月不平凡的日子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哦,香雪》昂首阔步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整首诗歌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雄心《归园田居(其一)》【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济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土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韵气质,情致
③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④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⑤羁鸟笼中之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⑦野一作“亩际间
⑧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⑨方宅宅子四周⑩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依依隐约的样子户庭门庭庭院虚室静室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归
3.诗人把“尘网”、“樊笼”指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在这里“尘网”“樊笼”指代的是官场生活,并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4.“羁鸟”、“池鱼”指的是什么?明确在这里,诗人用“羁鸟”和“池鱼”自喻,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5.概括诗人形象明确1诗人爱自然山川的天性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不慕名利宁静淡泊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3清高自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他用本性的洁白对抗一切黑暗,用自我的纯洁拒绝所有污浊,用生存的贫寒鉴证高度的不可或缺4追求自由如“既自以心为形役”5守拙抱朴,返璞归真,大智若愚如“守拙归园田二6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本质是坚守清贫,精神不为身体的欲望而牵绊、劳累,实现精神世界的极大自由《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J
6.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明确
①比喻手法如用樊笼里的一只鸟自喻,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用“故渊”、“旧林”比喻乡土
②对比手法如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③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④情景交融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一一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一一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7.明晰主旨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嵩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②信确实,实在
③明灭忽明忽暗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
④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⑤因依据
⑥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冽溪这个地方住宿
⑦潦清
⑧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⑨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⑩暝日落,天黑殷动词,震响栗、惊使动用法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匍然形容声音很大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概括思路明确以梦为线索,按照梦前一梦中一梦后的顺序行文第一节梦游之由(起)第二节梦游之境(观)第三节梦游之吟(叹)
3.概述诗人以梦传情的思路明确作者以梦境的飘浮虚幻揭示现实社会、人生的虚幻,就连人世间认为最美好的神仙境界都尚且破灭了,现实,人生还有什么不破灭的!以此看破现实,看破人生一一“古来万事东流水”,既然如此,何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自由洒脱的人生,“何必摧眉折腰事权贵”诗题称“留别”,“别”什么!很显然,诗人是在借向朋友的“留别”,表明自己对现实的别却,要追求归向自然,放情山水的自由洒脱的生活;借“留别”表明自己与统治者的诀别、决裂概括起来说就是: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
4.概括“艺术美”明确
①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②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③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5.明晰主旨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表达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向《登高》【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⑤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⑧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⑩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
2.阅读诗歌的前两联,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特点意象特点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语言特点凝练准确,精于炼字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3.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读明确
①“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③“作客”客居他乡
④“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百年”一辈子,晚年
⑥“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
⑦“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
⑧“独”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
4.试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确
①孤独之感
②思乡之情
③壮志未酬
④悲秋之情
⑤老病之哀
⑥家国之忧
5.分析概括艺术手法明确
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6.明晰主旨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琵琶行并序》【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土,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文体一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
三、
五、九言的句子【理解与鉴赏】点诗句特点诗句大特点弦嘈嘈如急雨嘈粗重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细腻柔美嘈切切错杂弹间乱中有序大珠小珠落玉盘圆润清脆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畅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抑郁
1.从第二段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并概括其描写的音乐的特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2.试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的作用明确
①突出了音乐效果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深化诗歌的意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能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3.鉴赏文中出现的景物描写明确
①篇首的“海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④“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4.诗中描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的特点明确一共描写了三次第一次是暗写,只写诗人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声,没有进行具体描写,但从“主人忘归客不发”可以看出音乐之高妙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并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她演奏的内容、演奏的技艺,并由此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不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而且引出了诗人自己的“沦落”,将自己“辞帝京”“谪居卧病”之事带出第三次是明暗结合,写得简略先说调子悲凄,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补足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5.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征明确琵琶女才艺超凡,地位卑贱,年老色衰,孤苦无依;诗人被贬九江,孤独寂寞,感慨伤怀,失意悲凉
6.明晰主旨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1079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大江长江
②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③英发英俊勃发
④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⑤橘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橘,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⑥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⑦华发花白的头发
⑧尊同“樽工酒杯
⑨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2.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明确上阕
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
②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作者心中下阕
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
②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
③曹军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
④用周瑜的风流倜傥、事业有为,反衬了自己的年过半百、事业无成
3.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角度诗句形象年龄小乔初嫁了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百合花》讷讷形容说话迟钝憨憨傻气,难为情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虔诚恭敬而有诚意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第二单元【字词梳理】《喜看稻菽千重浪》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鹤立鸡群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探界者”钟扬》避嫌为防止他人怀疑而对某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装束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气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从容,大智大勇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周瑜苏轼年龄二十多岁四十多岁职务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团练副使(虚职)外貌英俊儒雅功业未成婚姻幸福美满早生华发屡遭不幸
5.明晰主旨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H一年
(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草草轻率
②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④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2.梳理典故,明确作用明确人物典故关键词句典故的作用孙权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英雄、风流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刘裕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刘义隆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借鉴历史,委婉劝韩偏胄不能草率行事拓跋秦拓跋煮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可堪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凭谁问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3.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与品格?明确情感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①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②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③老骥伏杨的坚定志向;
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
⑤深谋远虑的深邃智慧
4.明晰主旨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声声慢》【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词人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土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了解“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3.了解“闺怨诗”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4.了解“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二【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戚戚悲愁、哀伤
②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③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④黄花菊花
⑤堪可以,能够
⑥怎生怎样,如何
⑦次第光景,状况
2.李清照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愁”的?一直抒胸臆1找出直接写愁的词句?明确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这首词开头三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词人心中哪些清愁哀怨?明确
①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②“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的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词人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词人的心情之悲怆3试分析叠词的作用明确
①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
②内容上增强情感,起强调作用二间接写愁借景抒情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明确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2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意义意境意象象征“愁”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愁苦的意境淡酒渲染愁情晚风象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过雁孤独愁情的寄托黄花象征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梧桐细雨象征哀伤,愁丝
3.试分析李清照有哪些“愁”?明确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4.明晰主旨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1兜底方言,全部承受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开门见山指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冰心一片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内容梳理】《米莒》【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二“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与鉴赏】
1.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祜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襁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明确艺术特色
①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重章叠句;
②四言句式,节奏感强;
③动词细腻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
3.主旨概括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茉营(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蕙萩)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杨万里(1127年10月290-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二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二【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明确诗意兜鳌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渠他,代词朝餐早饭;吃早代半霎极短的时间前移植匝遍;满照管照料,照看
2.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明确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3.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4.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明确
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②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③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④从形式上来看,巧用问答,更加真实自然
5.明晰主旨《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第三单元【内容梳理】《短歌行》【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魏武帝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对酒当歌当,对着几何指岁月有多少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已甚多,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苦,患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掇拾取,摘取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契阔谈存瓢久别重逢,欢饮畅谈戢通“宴二三匝三周匝,周,圈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用典,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1诵读诗歌,划分层次明确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渴望贤才,礼遇嘉宾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渴盼人才,忧思难解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3.探讨诗歌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忧一一思一一迎一一归
(1)第一节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明确忧一一人生短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全诗以及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更能看出他对生命的思考2第二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思一一求贤若渴作者运用起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如果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3第三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迎一一仰慕贤才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为己用时的欢快场面4第四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盼一一天下归心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4.分析用典1何为用典?有何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①事典;
②言典
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③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④简洁精练,内涵丰富2找到文章中的用典句,并分析其作用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确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明确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确曹操借用鲁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忱,充满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确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视若珍宝,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明确诗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越多越好3有何作用?明确用典来倾诉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自己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留余力的真诚态度
5.分析比兴手法1何为比兴?明确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2找出文章中的比兴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确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明确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明确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6.明晰主旨这是一首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