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三单元知识清单[统编版九下语文精2022-2023-2024品备课(复习学案)1第三单元知识清单09鱼我所欲也【文学文体常识】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刍6(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很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文言词汇积累】
1.重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6)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7)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予)
(8)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9)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10)妻妾之奉(侍奉)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重点质疑】
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一一不悦怫然怒一一长跪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衬托出唐雎的过人之处,最后完成使命得到印证
2.本文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一一体现在第一段
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
③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3.本文的结构示意图安陵君秦王(秦使主子)唐雎开端愿终守之弗敢易(明辨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发展逆寡人轻寡人(盛气凌人)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从容答辩)高潮天子之怒(武力恐吓)布衣之怒(针锋相对)结局长跪而谢(折服)(不辱使命)人物形象评价不屈不挠、善于用人的封建统治者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文章主旨】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理解性默写】
1.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的句子是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巧妙回答秦王的句子是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句子是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
4.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的句子是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1送东阳马生序【文学文体常识】
1.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2.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文言词汇积累】
1.重点词语解释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
(2)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取得,文中指买到)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4)弗之怠(懈怠)
(5)既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7)门人弟子填其室(塞满,充满)
(8)未尝稍降辞色(缓和;言语和脸色)
(9)援疑质理(引,提出;询问)
(10)俯身倾耳以请(询问,请教)
(11)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周到;回答)
(12)负箧曳屣(书箱;鞋子)
(13)穷冬烈风(隆冬,深冬)
(14)媵人持汤沃灌(浇洗)
(1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旅店;两次)
(16)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
(17)腰白玉之环(腰上系着)
(18)右备容臭,烽然若神人(香囊;光彩照人的样子)
(19)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3.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3.一词多义
(1)至至舍(动词,到达)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2)和言和而色夷(谦和)久而乃和(缓解、缓和))
(3)患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4)以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以衾拥覆(介词,用))
(5)再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二次)日再食(两次))
(6)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故余虽愚(因此))
(7)慕:略无慕艳意(羡慕)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8)之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指抄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9)其缢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同舍生)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的))
4.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汤今义汤水古义热水
(2)走送之走今义行走,走路古义跑
(3)穷冬烈风穷今义贫穷,穷尽_____________古义深
(4)尝趋百里外趋今义趋势古义奔赴
(5)主人日再食再今义又古义两次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今义与“真”相对古义借
(7)卒获有所闻卒今义兵;完毕古义终于
(8)右备容臭臭今义臭气,气味难闻古义香气
(9)门人弟子填其室填今义填满,填充古义挤满
5.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上系着)
(2)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名词作状语,用笔)
(3)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状语,用红缨,用珠宝)
(4)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录毕,走送之(动词作状语,跑着)
(6)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倒装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短语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7.出自课文的成语及释义
(1)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多用以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
(2)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形容虚心请教,认真求学【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学习(但是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书籍已经成年时,(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我)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可以交往求教我曾经跑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他的屋子里挤满了(向他求教的)学生,(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身旁恭恭敬敬地等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有时会遇到前辈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用一句话来回复;等到他高兴时,就再次去请教他所以我虽然很愚笨,但最终还是有所收获当我跟随老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隆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将我)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给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用与我同住的别的同学都穿着用丝绸做的华丽的、有刺绣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那是)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那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了;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重点质疑】
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①无书无从致书以观一一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一一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一一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④求学中途艰难足肤鞭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一一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⑤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缢袍敝衣处其间一一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诸生条件优越的?
①无冻馁之患县官日有縻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②无奔走之劳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③有专门老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④有丰富藏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3.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学成,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文章主旨】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学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理解性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同舍生“炸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2词四首【文学文体常识】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其散文鲜明刚健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之一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济南二安二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4.秋瑾1875—1907,字母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5.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以娓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词汇积累】
2.古今异义词会翻可怜
3.词类活用1将军白发征夫泪名词作动词,流泪
(2)左牵黄,右擎苍(均为形容词作名词,黄犬,苍鹰)
(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均为名词作动词,戴着锦帽,穿着貂裘)【朗读指导】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去IV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诗意】
1.《渔家傲•秋思》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他们须发都变白了,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
3.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从前)
4.一词多义
(1)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
(2)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3)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4)于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陈述的对象,对)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5)与呼尔而与之(给予)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助词))
4.古今异义
(1)一豆羹豆今义豆类的名称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2)万钟于我何加焉加今义增加古义指带来好处)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可以今义能够古义“可”和“以”两词连用,可以用来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使今义让,派古义假使,如果
(5)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今义判断动词_____________古义这
5.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感激)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义)(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把天狼星射下来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4.《满江红》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重点质疑】
1.《渔家傲•秋思》中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渔家傲•秋思》中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沉沉、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中原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表达了词人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狂气,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思想感情
2.《江城子•密州出猎》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一一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一一为报倾城随太守;“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一一亲射虎,看孙郎
(2)因老当益壮而“狂”一一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因雄心壮志而“狂”一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
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勇猛、雄健;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所以说“赋壮词二
4.《满江红》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1)“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不因人热”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日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代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主旨归纳】
1.《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既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之情,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2.《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同时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借写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宣泄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满江红》《满江红》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诗句赏析】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词以两个
二、
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二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7.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理解性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借咏物表达边塞异常荒凉孤寂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书写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写自己出猎时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表达作者虽年事已高,但壮志不衰的句子是鬓微霜,又何妨!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为国建立功绩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通过场面描写渲染将士们的昂扬斗志和豪壮的声威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词人想象驰骋疆场时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表明自己人生最高理想的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满江红》中秋瑾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秋瑾用“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她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不由得发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的浩叹!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宾语前置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于生者”状语后置
7.出自课文的成语及释义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重点质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运用了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运用了事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运用了比喻论证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的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4.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了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运用了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运用了排比课文通篇皆是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5.孟子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可以把“义”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一一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文章主旨】文章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资料补充】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尽信书不如无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10唐雎不辱使命【文学文体常识】
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寓言,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等,至今还为人所称引
2.国别体指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五百年的史实《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四百八十六章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文言词汇积累】
1.重点词语解释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2)安陵君其许寡人(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不译)
(3)大王加惠(给予)
(4)以大易小(交换)
(5)故不错意也(置意)
(6)请广于君(扩充)
(7)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
(8)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9)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0)布衣之怒(平民)
(11)以头抢地耳(撞)
(12)此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
(13)非士之怒也(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4)休裱降于天(吉祥;不祥)
(15)天下缩素(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
(16)秦王色挠(屈服)
(17)长跪而谢之日(道歉)
(18)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同“措”,安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3.一词多义
(1)徒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亦免冠徒跣(光着))
(2)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3)以徒以有先生也(因为)以君为长者(以……为,把……当作))
(4)怒天子之怒(发怒)怀怒未发(愤怒))
(5)于使唐雎使于秦(到)请广于君(给))
4.古今异义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使今义让古义派遣
(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今义作转折连词,常与“但是”配套使用古义样、如此
(3)休硬降于天休今义常用为休息_____________古义吉祥
(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今义容易古义交换
(5)非若是也是今义表判断的动词古义这样
(6)徒以有先生也徒今义徒弟古义只,仅仅
5.词类活用
(1)亦免冠徒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使……徒,光着)
(2)天下缩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5)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扩大、补充)
(6)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受地于先王(“受地于先王”即“于先王受地”,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