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6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10课《劝学》《师说》(学案+课件+练习)课时分层作业
(十)[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吾尝终日而思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余嘉其能行古道D[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传授]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心备焉备具备而闻者彰彰清楚B.不积蹉步蹉一步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C.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D.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郑子之徒徒同类的人B[B项,蹉古代称跨出一脚为“建二]2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3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8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事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10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掌握名词活用的规律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名词作动词,踢2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3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云青青兮欲雨雨下雨4名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五、古今异义1君子日学不可以已古义今义2以为轮古义今义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⑷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今义⑸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
(6)上食埃士,下饮黄泉古义今义⑺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答案]
(1)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品格高尚的人⑵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
(3)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5)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7)古义寄居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o
六、文言句式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4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译文[答案]⑴判断句,”……也,……也”表判断君子的资质禀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2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蓼蓝的颜色显得更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3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4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七、文白对译eq\f青,取之于eq\s\up8蓝,而青于eq\s\up8蓝;冰,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水eq\b\lc\[\a\vs4\al\col青靛di an青,一种染料,于:介词,从蓝草名,eq\b\lc\\rc\]\a\vs4\al\col也叫蓼lido蓝,叶子可提取靛,青于介词,比为冻结成eq\f以为轮,其曲中,用煤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eq\b\lc\[\rc\]\a\vs4\al\col中zh dng合乎r6u同“燥”,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把为做成其它的规圆规eq\f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eq\f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q\s\upl2;积水成渊,蛟龙,堆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在eq\f心备焉eq\s\upl2故不积o蹉步,无以至千里;不,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eq\f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eq\b\lc\[(\a\vs4\al\col(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于渊:深水蛟(ji ao)))eq\b\lc\\rc\](\a\vs4\al\col(一种龙得获得备具备焉语气词蹉(kui)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蹉”,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舍停止锲(qi):刻镂(Ibu)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资料链接]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诸子百家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学术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文本鉴赏]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譬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
①②[答案]
①学不可以已
②注重积累任务一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及论证思路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答案]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①第2段谈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二
②第3段谈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
③第4段谈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第2段运用了五组比喻句,这几组比喻句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这五组比喻句分三层意思
①“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②“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③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层次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3.文章第3段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答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其实就是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4.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答案]方面文中语句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应该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任务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5.请结合荀子的“性恶论”,来谈谈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答案]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习意义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要想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不停地学习;三是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荀子如此重视学习,与他的思想观点密切相关他认为“人性恶”,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这种本性,而学习就是改善的重要途径
6.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孰对孰错呢?[答案]观点一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并不矛盾,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观点二荀子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孔子的观点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两者的观点只是角度不同,但并不矛盾
一、读准字音句读dbu近谀yii经传zhuin郑子tdn芸弘ch6ng老聃d an子蟠p an贻之y i
二、辨识通假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向老师学习]
三、一词多义⑴师⑵道⑶相⑷传5其⑹说
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掌握形容词活用的规律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威慑、威震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走得快”“使……弯曲””使……学习二D项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A[B项,古义寄身,托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C项,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D项,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C[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判断句]
6.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五、古今异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古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⑶吾从而师之古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⑸年十七,好古文古6今之众人古今义7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⑵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5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6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7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六、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⑵而耻学于师译文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答案]⑴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师”置于中心词“学”之后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3固定句式,“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4宾语前置句,宾语“句读”“惑”置于动词“知”“解”之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懂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七、文白对译官职的名称芸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弹琴[资料链接]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土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写下了《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抨击那些上层“土大夫之族”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文本鉴赏]本文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鲜明地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主张;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明确阐述了“传道受业解惑”是为师的职责;深刻论证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进步观点,表现出作者不合于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①②[答案]
①古之圣人
②于其身任务一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文章开头段中有哪些观点句?是针对教师说的,还是针对学生说的?[答案]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观点句主要针对学生;最后又得出观点“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该观点句主要强调从师的重要性,也是针对学生来说的
2.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答案]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3.本文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主要批判对象是谁?[答案]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第2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任务二分析文中例证的作用
4.联系全文,分析第3段举出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答案]从本段看,作者以孔子为例有两个作用
①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②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则有两个作用
①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风气作者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任务三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5.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答案](观点一)适合古代虽有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土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之事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a,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确实有很大威慑力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教师的职能、地位,从师的必要性和为师的荣耀感,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重读此名作,其实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观点二)适合“尊师”与“重道”的内涵应该体现在学生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衍生出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一一便是先“重道”,后“尊师”情感有了,面对老师时流露的言行细节,必然是真正而明确的“尊师二在现代社会,“尊师”与“重道”的意识在加强,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尊师”与“重道”会做得越来越好
6.在荀子《劝学》与韩愈《师说》中,你认为有哪些观点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哪些观点是应该更新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案]
①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强调终身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物才能实现《师说》中的“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择师学习的标准
②应更新的《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强调学习要坚持的情况下,也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辩证地看待,如果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应及时调整,不应一味地坚持《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一味追求“道”而不考虑对象的品德,这样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鲜明的对比论证《劝学》一文对比手法鲜明,说理有力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弩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二原因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二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师说》中运用了三组对比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就是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将“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土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2.写法指导运用对比论证手法“四注意”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运用对比论证手法需注意以下四点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3.迁移运用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在横线上补写出一段文字中原三国鼎立,孙权有谋,曹操有才,刘备有德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为人称道、流芳百世的还是刘备的“德”因为厚德,五虎大将甘于以死献命,蜀国百姓也甘于与之出生入死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需要撑起这片道德的天空【参考示例】然而,今天的天空下,一些人的道德却出现了滑坡从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让原本光滑美丽的道德外衣布满疤痕正因为鄙德,他们失去了良知,重现国民劣根同在蓝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看来我们确实要撑起道德这片蓝天[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学不思者则知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的过程,需要有恒心,有毅力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习利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应用角度】“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恒心与毅力”等
2.素材应用毅力乃成功之本,它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荀子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一股惊人的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而是会更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是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C[C项,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二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o3古代诗人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4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怎能不更加愚昧?5韩愈在《师说》中将士大夫对自己与对儿子的不同要求进行对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两句是“,二6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7《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要有信心,因为挫折是培养毅力的必要前提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挫折是块磨刀石”再锋利的刀一直不用,也会变钝这时,就需要“挫折”这块磨刀石使它重新锋利起来人的一生很精彩,没有离别的伤心,又怎能有重逢的喜悦呢?
1.素材积累《师说》一文,针破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迷信的观念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应用角度】“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长与少”“贵与贱”等
2.素材应用“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积文化常识]
1.君子日学不可以已1“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2“君子”一词,在《劝学》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蹉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蹉”,跨出两脚为“步二
3.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驾古代称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传,这里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诵国学经典][先贤语录]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选自《论语卫灵公》)・[古文今译]君子在穷困中也能固守道义(安守穷困),小人在穷困中就背信弃义,为非作歹了[知行启迪]君子在遇到人生的各种坎坷时,能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能够“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二而小人在遇到风霜时,可能会不顾法律道德,只顾自己的利益,陷入邪恶的泥潭不能自拔25/25相同的
(8)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二
(9)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
(10)韩愈在《师说》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鲤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每逢佳节,许多同学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亲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给两张贺卡各写一段话,每段文字都要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段不超过60字⑴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⑵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解析]节日贺卡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语言内容必须要注意场合、礼貌,要符合双方的身份根据本题要求,还要讲究文采,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答案](示例)
(1)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柔和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2)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让我们抛开“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学校黄宗羲
①学校,所以养土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版
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
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植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日“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土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优阙挞鼓,请起李纲
④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
⑤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
②讯就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
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
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
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土/且至于害土/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B.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土/且至于害土/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C.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土/且至于害土/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D.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土/且至于害土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B[“其始也……其继也……”陈述“开始”与“后来”的情形,应单独断开;”学校与朝廷无与”意思是“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因此可以排除A、D两项“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意思是“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显然应在“朝廷与学校相反”后断开,排除C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祖”指得姓的祖先,也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它还用于开国君主追尊的先祖庙号B.“朝廷”指封建社会(分封制)下,被王国、诸侯国拥戴为共主,共主建立的统治机构的总称在这种统治制度下,共主通常被称为皇帝C.“书院”是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D.“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或设大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C[“书院”是汉族民间教育机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更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的事例,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D.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B[B项的分析理解是错误的,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看出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译文⑵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译文[答案]1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2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参考译文】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而且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但是很多人却把东汉、宋代太学生做的这些事情看成是亡国的表现,却不知道国之所以灭亡,正是由于收捕党人、打压言论、拘禁异议人士、破坏学校追求真知真理造成的,怎么能责备学校的学生呢!8—、读准字音中绳zh dng槁暴g do pr6u砺1i参省c an xi ng歧q i弩马n6螯G o蹉步ku i骐骥qij i锲而不舍qi e镂16u蛇鲤sh an
二、辨识通假1以为轮/使之然也“”同“燥”,使弯曲2虽有槁暴“有同又”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一词多义⑴绝⑵假⑶劝⑷望⑸而6利⑺于
四、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