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六国论》学案(含答案)2【重点,研读】阅读课文
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六王毕
①,四海一
②,蜀山兀
③,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1)二川溶溶
④,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缎回
⑤,檐牙高啄
⑥;各抱地势
⑦,钩心斗角
⑧盘盘焉
⑨,困困焉⑩,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官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媾,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缎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山兀,阿房出”极写修阿房宫工程浩大一“兀”一“出”,一因一果,亦是一苦一乐B.“五步,,,,十步,,极写楼阁众多,“廊腰”“檐牙”极写姿态生动,“各抱”“钩心”极写布局精巧C.“几世几年”,写时间之久,“剽掠”写搜刮之厉,“收藏”“经营,,“精英,,写物品之美,“倚叠如山”写搜刮之多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四个短语,每个短语中一贵一贱,揭露了“六国之人”荒淫奢侈、挥金如土的罪恶生活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阅读课文第
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辎铢
①,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缕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山兀,阿房出”极写修阿房宫工程浩大一“兀”一“出”,一因一果,亦是一苦一乐B.五步,,“十步,,极写楼阁众多,“廊腰”“檐牙”极写姿态生动,“各抱”“钩心”极写布局精巧C.“几世几年”,写时间之久,“剽掠”写搜刮之厉,“收藏”“经营”“精英”写物品之美,“倚叠如山”写搜刮之多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四个短语,每个短语中一贵一贱,揭露了“六国之人”荒淫奢侈、挥金如土的罪恶生活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答案】
1.D
2.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盈官室做铺垫【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中,D项,“六国之人”错,这里描写的时秦国人奢侈的生活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几层,逐层概括,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分析段落作用本题中,第一段分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是总写第二层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阿房宫殿之宏伟规模,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气势非凡第三层为“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慢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这是作者在精细描绘阿房宫的重楼叠阁、长廊高檐,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第四层为“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盈官室做铺垫整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参考译文】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To它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辕,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之中,一宫之内,气候却不相同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她们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燕赵、韩魏收藏的金玉珍宝,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世世代代,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堆叠得像山一样一旦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阅读课文第
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锚铢
①,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③,多于在庾
④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⑤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
⑥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三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四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4.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感慨?【答案】
3.C
4.秦始皇统一后,对待百姓横征暴敛,最后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烧,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在这里流露出了作者无穷的感慨一一不安和忧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愿今人再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真让人担忧【解析】
5.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中,C项,“寄予了一定的同情”,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时对秦王朝覆灭的可惜,间接希望唐王朝不要走上秦朝的老路并不是同情故选C
6.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题对象,如本题“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感慨”,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理解其意思,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再结合上下文语句来理解,为什么边疆的百姓会起义,为什么阿房宫会被烧,从“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可知,时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百姓敢怒不敢言,最后起义,也就是秦始皇自己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唐王朝如今也是风雨飘摇,对百姓进行横征暴敛,这里就流露出作者的感慨,他希望唐王朝不要走上秦朝灭亡的老路【参考译文】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辎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探究】
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有人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请你结合你了解的史实,选择六国中的任意一个国家对苏洵的观点加以补充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200字左右【答案】燕国积极用兵抵抗,没有赂秦燕国是被秦国战胜而灭亡的前232年,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而采取刺杀手段前227年,太子丹派荆轲携带燕督亢图和秦叛将樊於期首级,与秦舞阳前往秦国诈降企图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失败,秦国依此为借口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组织抵抗,秦军大败燕、代联军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内容要精练内容上只需就一个国家的灭亡原因进行分析,可联系战国时期的名将贤臣的经历来洞察国家命运的变迁如赵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不惜才,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留不住、保不下;楚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循守旧,拒绝革新,吴起、屈原这样的贤臣都因变革而死结构上可仿照《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引用此句,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把六国用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实和导致灭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请你也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简单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250字左右【答案】(示例)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许多工人、农民、战士…也许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正如无名的小星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它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颗无名小星,如果大家都存在那种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献出光和热,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吗?【解析】本题,使用比喻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步骤
一、要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比如,由“匹夫”联想到“无名的小星”,由“天下”联想到“浩瀚灿烂的星空”
二、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本体“匹夫”和喻体“身体的一个细胞”、“无名的小星星”都具有微小的相似点,同样,“天下兴亡”和“浩瀚灿烂或黯淡的星空”这两者也相似性
三、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无名的小星星”正如渺小而平凡的“匹夫”,”浩瀚灿烂或黯淡的星空”好像“天下兴亡”“无名的小星星”就能聚成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小星星”,星空将是空旷暗淡的,这样,通过比喻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四、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最后阐述无名的小星星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它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颗无名小星,如果大家都存在那种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献出光和热,我们伟大的祖国就不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重点•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以予人予送B.此言得之得得当C.始速祸焉速加速1).洎牧以谗诛洎等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速招致,如“不速之客二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有尺寸之地至丹以荆卿为计B.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C.子孙视之不甚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D.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都是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A项,前为介词,“才”;后为介词,“用二B项,前为连词,“和”;后为介词,表引进动作对象,可不译C项,前为代词,指土地;后为结构助词,“的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式结构的特点及句意进行判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结构相同,“数”“理”后应断开,排除B、C、D三项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B.作者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增强了说服力C.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D.选文第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选文语言以散文为主,间杂骈句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答案】
(1)送给(秦国)越多,(秦国)侵犯它们就越厉害
(2)(这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3)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时要注意每个句子中的关键词,如第
(1)题中的“弥”“侵”,第
(2)题中的“与”,第
(3)题中的“再”“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六国论[明]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撰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以从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泡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从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1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是故”是“因此”的意思,往往放在下一句的开头,引出结果,所以排除AB两项比较CD两项,断句的区别主要在“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这句的断句根据句式特点,“其恶未极”“其恶未盈”句式结构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③,多于在庾
④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⑤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
⑥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三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四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4.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感慨?【重点•探究】
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有人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请你结合你了解的史实,选择六国中的任意一个国家对苏洵的观点加以补充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200字左右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引用此句,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把六国用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实和导致灭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请你也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简单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250字左右【重点•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相似,“其恶”分别作这两个句子的主语,所以C项正确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姓B.“山东”指战国、秦、汉时称靖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C.“昆弟”中“昆”指哥哥,或胞兄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D.“君”有多种解释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指品行好的人;古代的封号;对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D句中“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分析错误根据文意“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刘于虐乎?”,此处的“君”指的是第一种解释,与前句的“民”相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分析错误作者在本文第一段只是列出了苏洵和苏辙的观点,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故选A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答案】1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勇有谋的人人的智谋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宠溺伶人才如此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炽:严重;迄到;乎句中语气词,无实意;荼毒毒害、残害,此处要翻译为“被残害”;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得分点于前一个是介词,“从“,后一个表被动“被;忽微形容词作名词,细微的事情;智勇形容词作名词,有勇有谋的人;岂表反问,难道、哪里;独仅仅;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岂独伶人也哉反问句【参考译文】宋朝苏洵苏辙父子二人议论六国只是做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削弱自己,自取灭亡,不懂得坚守而合纵的盟约;齐、楚、燕、赵不知道帮助韩、魏抵御秦国认为一定要像这样,而后秦国的祸患才能解除后代的人之所以厌恶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凶狠残酷吗?在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独以这一点来责怪秦国在那个时候,东部诸侯使国家存在,没有能胜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攻伐,习惯于欺诈,强食弱肉,相比秦国没有差别兵祸联结,没有一年不是这样假使他们像秦国那样据有有利的地理形势,而又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尝不又增加一个秦国只是他们终究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最后削弱了自己,而自取灭亡当苏秦刚出来时,本来曾经想为秦国所用,教他们吞并天下的计谋,确实是知道这事容易假使秦国当真用了他,他为秦国所谋划的,也会像张仪那样只是因为秦国不用他,于是他回头去劝说六国订立合纵盟约,他难道事先不知道合纵的盟约不能维持吗?他心里只是想姑且用它获取一时的富贵,侥幸在他有生之年纵约不失败他激怒张仪而使他投奔秦国,用意就可以看出疽水之盟,还没有超过一年,齐、魏的军队,就已经为秦国出兵了张仪的辩说,虽然想用拆散合纵来建立连衡,但是用他的话说,亲兄弟同父母,尚且有争钱财的,而想拿诈伪反复,用来描摹衰乱时代的人的世情,不是很虚假的那六国图谋攻取,推崇诈力,没有兄弟骨肉那样的亲情,那事情又不只是仅仅像财用那样细小而搞连衡的人正每天以强秦的威柄来要挟,张嘴怒喝他们,即使贤能睿智如燕昭王的,尚且俯首听命,承认错误都唯恐来不及,却想要求他们长久保存合纵盟约,用来互相帮助,难道可以得到吗?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误在于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自做它,并且能做成,这就是所说的得天助啊唉!自春秋以来,兵祸一天比一天厉害;到了战国,老百姓所受的残害,有的已不忍心用言语来表达了上天很爱老百姓,难道让六七个君王在老百姓头上肆行无忌,每天驱使无辜的老百姓,辛苦劳动,在原野上暴露他们的尸骸,在残暴中完结灭亡吗?它一定不会这样!因此,秦国不是极强大,不能消灭六国而称帝;不能称帝,那么它的罪恶还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不会迅速灭亡这些啊,都是天意,也是秦国跟六国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代的评论者,为什么看重六国,而一定要为其考虑保全的办法呢?有人说“像这样,那么六国没有办法可以自我保全吗?”回答说,谁说没有办法呢?不但可以单独保全,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孟子曾经用仁义的学说来劝谏梁、齐的国君,但他们不采纳,值得感慨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贝•]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由语段中的“矣”为句末语气词,可排除B、D两项由“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语意来看,“秦兵未出”与“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应是对应的,说的是“秦兵”与“天下诸侯”的行为,故可排除B、C两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靖山以东的地区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四马一车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错,“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追逐,追击二故选B项
12.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撰秦二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错误,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苏辙的没有采用故选D项
13.翻译下列句子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3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答案】1弃置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2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3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委,弃置;当,抵挡;虎狼,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折,屈服第二句中,委,对付;四国休息于内,状语后置;阴,暗中第三句中,不知出此,省略主语;乃,只;背盟败约,违背盟誓、毁弃约定【参考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靖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靖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弃置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以予人予送B.此言得之得得当C.始速祸焉速加速1).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有尺寸之地至丹以荆卿为计B.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C.子孙视之不甚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D.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B.作者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增强了说服力C.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D.选文第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六国论[明]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攘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以从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泣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从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6.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姓B.“山东”指战国、秦、汉时称曙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C.“昆弟”中“昆”指哥哥,或胞兄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D.“君”有多种解释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指品行好的人;古代的封号;对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9.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贝•]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靖山以东的地区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四马一车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
12.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撰秦二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13.翻译下列句子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3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研读]阅读课文
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六王毕
①,四海一
②,蜀山兀
③,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1二川溶溶
④,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缎回
⑤,檐牙高啄
⑥;各抱地势
⑦,钩心斗角
⑧盘盘焉
⑨,困困焉⑩,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官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媾,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