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届高考考点复习高考托物言志诗解析与突破性专练2022学案(含答案)2022届高考考点复习高考托物言志诗解析与突破性专练考点
1.辛弃疾《定风波杜鹃花》・
2.韩愈《晚春》与韩愈《春雪》
3.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4.陆游《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
5.[元]贯云石《芦花被》与[唐]杜牧《赠渔父》【考点解读】
一、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托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理想追求、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借物寓理常见标题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常见意象咏物诗的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常见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硬时弊,或冷嘲热讽常用技法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语言特点含蓄隐喻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
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第
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三、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
②相赠比双金初开郢
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镣吟【注释】
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②美人古诗中常代指俊才或友朋
③郢今湖北荆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B.通过“美人”诚挚相赠和“郢客”细心封装,作者流露出对友人的酬赞,对竹鞭的珍重C.诗歌虚实结合,从色泽、状貌、舒适的生长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凸显了璧州竹鞭的名贵D.尾联写诗人和友人并辔同归京时,以竹鞭策马敲镣的逸兴,展现了诗人的乐观豪健之风
2.本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答案】
1.C【解析】c.“歌虚实结合,从色泽、状貌、舒适的生长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凸显了璧州竹鞭的名贵”说法错误“舒适的生长环境”错,璧州竹生长于幽深的山林,巴山的冰雪中;且这条璧州竹鞭之所以名贵更因为它是“美人相赠
2.
①意为鞭上那段段竹节蕴含着端直的品性,青翠的鞭体仍然葆有岁寒不凋的心志
②既赞美了制鞭之竹,更借物来喻人,借竹的品性来赞美元稹不惧权宦、不畏逆境的傲岸不屈的气节同时兼具自况之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品味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璧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注释】⑴酬酬唱,以诗词相互赠答唱和元九即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行九,是作者好友侍卿即监察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职位不高,权限较广元稹曾任过此职长句指七言诗壁竹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⑵碧玉孤根:均指竹⑶美人:指贤人金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代以一镒为金汉代以一斤为金4郢yi ng客:指元稹这时元稹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所以称元稹为郢客缄jiGn捆束箱笼的绳子⑸端直正直⑹岁寒心岁寒不凋之志⑺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意即用鞭打马⑻关树关中之树扶疏:枝叶繁茂绿如碧玉的孤竹生在深林,用它制的壁州鞭名贵万分;这贤德之人将竹鞭赠送给我,份厚礼胜过了万两黄金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译文】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镣高吟【赏析】这首诗的开头,名为咏鞭,实则咏人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话,恐怕诗人是不会估之以双金之价的刘禹锡对元稹不畏权阉的精神是欣赏的、佩服的他赠给元稹文石枕,称赞元稹”文章似锦气如虹,就是把元稹誉为文石,赞扬了他的这种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誉元稹为美人,其赞扬之情是凝之笔端,跃然纸上的这两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赞誉对方的俗套来写的但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无比名贵,暗示赠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接着,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镣吟,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镣,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这两句谈论的是何时归去的问题,和咏鞭没有什么联系可是诗人由归去这个动作派生出策马、敲镣两个动作,并把这些动作写进诗句之中,就使这两句和全诗咏鞭的内容紧密结合,浑然而为一体了这首诗通过咏写竹鞭,称誉对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节操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浑然而为一体全诗感情真挚深沉,启、承、转、合的脉络清晰
四、陆游《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陆游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薄荷时时醉
①,龊觎
②夜夜温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陆游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
③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注释】
①薄荷时时醉据《本草衍义》记载,“薄荷,猫食之即醉,物相感尔”
②龊舐毛织的布或地毯
③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诗首联似谜语,将猫与虎、驹相比,形象地描摹出雪儿的形态特点,赞其活泼矫健B.后诗前两句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均扣住“风雨大作”,交代写作背景C.“野能夜夜温”与“蛮毡暖”场景相似,表现了诗人与猫之间相依相伴的亲密无间D.两首诗既是诗人对自己晚年日常生活的描绘,也是托物言志,借咏猫表达诗人志向
2.两首诗的结尾虽然都写与猫相伴,但其主要情感有细微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陆游《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答案】
1.D【解析】D.“也是托物言志,借咏猫表达诗人志向”错误第一首诗主要表达对雪儿的喜爱之情,第二首诗是即景抒情诗,意不在“咏猫”
2.
①“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把爱猫雪儿想象成自己前世的书童,今世投胎为猫,伴我终老山村,消弭了人与动物的界限,表达了对雪儿的无限喜爱
②“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呼应标题“戏为作诗”,自我调侃,暗含作者孤老山村、唯有爱猫为伴的自嘲
③“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窗外风雨大作,诗人与猫在温暖的屋内为伴而不思出门,表面写出了诗人山居的闲适,却也暗含诗人处境之悲凉【解析】第一首末尾说“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把小猫想象成前世伴随自己的书童,如今成为猫儿,陪伴“我”在山村终老度日,把小猫当做人来疼爱,流露出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该句与标题“戏为作诗”相呼应,作者因得到小猫而作诗,也体现出作者如今闲居山村,无用武之地,只好与一只猫相伴终老的无奈、自嘲自请第二首写“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是与前文的环境描写“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紧密相扣的,屋外风雨交加,而屋内却篝火温暖,作者与猫儿一同在加重相伴,不出门去承受风雨的侵蚀,足见生活的安闲自在但该诗标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还有另外一首,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二结合这首同一日所作的诗,可以推测到,诗人此时听着风雨声而不出门,内心情感是颇为复杂的,国家处于风雨之中,自己却只能够闲居家中,无法为国效力,该是如何的无奈、凄凉?【注释】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思想着,想到戍(shCi)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夜阑(Ian)夜残;夜将尽时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译文】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大风好似卷起江湖,下雨黯淡了村庄,四面山上被风雨吹打的声音,像海上的浪涛翻卷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赏析】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士、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低卧,直挺挺地躺着,意思是说年老力衰,作者当时已68岁孤村,荒僻的小村,指作者的故乡山阴戌,是守卫的意思轮台,是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是借指宋朝北方边防据点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臣卜、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薛;“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一一“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五、[元]贯云石《芦花被》与[唐]杜牧《赠渔父》芦花被[元]贯云石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翁曰“君尚吾清,愿以诗输之”遂赋,果却绸采得芦花不洗尘,翠蓑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
①妒,敦乃声中别有春赠渔父[唐]杜牧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
②人【注释】
①鸳鸯绣在绫绢上的鸳鸯图案
②独醒出自《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芦花被》第二联写西风袭来的雪夜,诗人因身盖芦花被御寒,不觉得冷,于是安然入梦B.“青绫莫为鸳鸯妒”一句,诗人极富幽默情调地安慰“青绫”不要妒恨主人拿它换芦花被C.《赠渔父》和《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舟”意象寄寓了相似的情感D.《赠渔父》“不曾逢著独醒人”一句借用屈原的典故来抒情,显得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2.两首诗中的渔翁形象“同中有异”,请简析
五、[元]贯云石《芦花被》与[唐]杜牧《赠渔父》【答案】
1.A【解析】A.“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意思是说西风吹着我入睡,梦里都是一派天高气爽的秋色,月夜之中,身上披满洁白如雪的芦花,感觉香气扑鼻可见并非雪夜,而是比喻芦花的洁白
2.
①同两首诗中的渔翁都有高洁的品格
②异《芦花被》中的渔翁虽年老清贫,但高洁的名声不亚于古今名士,是清高雅洁的形象《赠渔父》中的渔翁独自长隐于静谧之地,是孤高自傲的形象【解析】
①相同点为两首诗中的渔翁都有高洁的品格结合第一首诗的颈联“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分析可见渔翁形象特点为一生坚守正直品性、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拥有好的名声;第二首诗结合首句“芦花深泽静垂纶”和尾联“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分析,可见渔翁形象特征:远离世俗、清高孤傲、耐得寂寞、如屈原一般独守节操、知音难觅
②异《芦花被》中的渔翁虽年老清贫,但高洁的名声不亚于古今名士,是清高雅洁的形象《赠渔父》中的渔翁独自长隐于静谧之地,是孤高自傲的形象第一首序文中“仆尚其清”中一个“清”字,具有双重意蕴既指洁白清纯而颇含淡淡香味的芦花被;又指渔翁远避世俗、自食其力、虽清贫但雅洁的高尚情操首联第一句便突出芦花一尘不染的清纯特征颔联实写芦花被一尘不染的清香,也比喻纯洁无瑕人品的可贵它既是对渔翁高洁美德的赞扬,又是对自身追求高洁情操的写照颈联二句采用的是双关、拟人的手法“毛骨”之“老”,是实写芦苇已干枯,又是喻指渔翁年纪已老,但他虽清贫但高洁的名声却不亚于古今高洁的贫士诗人由芦花被想到“毛骨已随天地老”的芦苇,又由芦苇之“老”想到饱经风霜的年迈渔翁,进而想到他“声名不让古今贫”的淡泊、高洁、质朴这就是诗人所要歌颂与追慕的美好情操与人格尾联宕开一笔,极富幽默情调地安慰绣满鸳鸯的“青绫”(锦缎)说你不要妒恨主人当初拿你来交换芦花被的举动啊,因为在芦花被中饱含着渔翁淡泊的隐逸生活与高洁的思想情操,这就是我所向往与追慕的人生境界啊从这一拟人化的劝慰中更见出诗人厌浊尚清、矢志隐逸的执着人生态度第二首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暗示渔父技艺高超,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第
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二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赏析】[元]贯云石《芦花被》
1.芦花被与鸳鸯被,虽然我们没有生在元朝,但其价值也尽可知其悬殊差别,贯氏因短暂的享用芦花被的感受,窃以为端的不是肉体上之舒适感受,而是贯氏在脱离了原有精神羁绊之后,置身于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亲历身心交融、自己与大自然交融的天人合一状态,即自己追求的目标与实际状态之偶合下的情境,所以此时他视芦花被如珍宝,在其眼里芦花被已远远超过了鸳鸯被的价值在这里,贯氏俨然是以精神世界为贵的,即精神上的自由是贾氏人生真正的追求
二、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骆宾王《咏蝉》中的“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示例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
①绿蚁
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示例】
①沈同“沉二
②绿蚁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特征的题目,注意从对梅花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中进行总结,答题时先答出特征,然后结合词句进行具体的分析【答案】
①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
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冰清玉洁
③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三、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作用是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诗句既以关雎鸟鸣叫求偶来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又能自然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四、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如“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中
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蕴涵的真理,即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2.“西风刮梦”,秋天的萧瑟映衬了贯氏的心境,秋夜本来寒意更浓,而在月下诗人却有“生香”之感,达观乐天的情怀跃然纸上“毛骨”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进入老年,而即使心中的价值观不能实现,也不愿苟且偷生的去博取“功名”而在历史上留下不好的名声,彰显了一个有良知、有思想、有追求的读书人的伟大人格与精神境界最后两句,诗人将笔锋一转,用兴比的手法将自己比作“青绫”,告诫不要嫉妒那些得势的权贵,虽然不能实现自己心中理想,在一种无奈的叹息声中,诗人却仍然感受到自己“春”的到来,抑或所指的正是这个秋夜的大自然中之惬意感受,在诗人眼里,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世界宇宙如此辽阔无垠,人生何处不逢春呢!
3.贯氏的这首诗,原载于《名作欣赏》这样有重量级的文学刊物上,其思想文学价值毋庸置疑是一流的,就如我这样的浅薄之人读来也不忍释手,其文学价值可想而知,其实我对贯氏本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无多少了解,只是通过其诗作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些也许是猜测,未必公允但我却自信自己的判断基本是正确的,因为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体制下,不知有多少怀才不遇的爱国志士一生奋斗空留遗恨,仅我们熟知的这些伟大诗人如屈原、杜甫、李白、苏轼等等,无一不是饮恨而去近代乃至今日,这种遗毒仍然再继续蔓延,所以不从体制上彻底根除这些弊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就依然是一句空话
4.贯氏的诗读来是如此的余韵不绝,一定来源于其深厚的学养与文学底蕴,远非短时间可以造就而时下我们身处一个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人们很少能够静下来真正做功夫,不论是投身治国、学术研究,或是自己从事的专业皆然不信打开博士论文库检阅一下有价值的文章有几篇,或者看看我们的学术期刊的造假能量与数量之巨,再往近处看看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究竟有几许?我们的公务员为什么报考的人与日俱增,许多人不惜放弃自己过去热爱与从事的专业技术?那些不知自律、享有特权的官员每天有多少时间在为人民谋幸福?娱乐场所内的最慷慨的消费者是什么人?凡此种种,联系到教育与政治上的改革,都让我们国人担忧,这是我读诗联想到的【注释】[唐]杜牧《赠渔父》纶1u n钓丝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烟朝炊烟缭阳之早晨,即言早晨畔pa n旁边不曾逢著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屈原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事见《楚辞•渔父》【译文】[唐]杜牧《赠渔父》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赏析】[唐]杜牧《赠渔父》这首诗为七言绝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韵格律因为“垂纶”即垂钓,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正足孤独的垂钓者钓者独处静谧之地,长潜烟雨之中,不与人世相通诗名《赠渔父》,自然要赞美渔父全诗通过环境描写,虚拟对话,刻画了与地无争的老者形象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芦苇一般九月开花,北方降温,故称“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写过“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国魏刘桢《赠从弟》曾日“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深泽”与“水畔”化用了战国屈原《渔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二本句中,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月夕烟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钓时能见度较低,垂钓肯看不清鱼漂,所以此句暗示渔父技艺高超又由于所写时间是夜间,所以此句也暗示渔父昼优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明儒杨慎《临江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此格局相类,因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脍炙人口第
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考题对接】
一、辛弃疾《定风波•杜鹃花》定风波杜鹃花辛弃疾・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①一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注释】
①语出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着一“过”字,使全词文势急转直下,点明时序的变化,道出春光难留,美景不再的怅惘
8.“杜鹃”句化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借望帝杜宇魂化杜鹃望国而啼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之情C.下阕用当年蜀宫的宫女之多来比拟杜鹃花之多,以哀景写哀情,增强了作品的感伤色彩D.词作结尾运用设问的方式,直抒胸臆,警示人们只有学会珍惜,才能真正拥有美好事物E.作者以“杜鹃花”为核心意象,营造出凄风苦雨的意境,以象征南宋王朝国运的风雨飘摇
2.这首词在意象运用上颇具特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一、辛弃疾《定风波杜鹃花》【答案】・
1.CE【解析】A项,“过”表示已然时态,“过”字将后文中春光不再的惜春之情与开头百紫千红的灿烂之景自然衔接,语脉贯通A项正确B项,“杜鹃”句引用古蜀国望帝心系国民,化为杜鹃昼夜啼鸣的神话传说,以表达国势衰微,自己却只能蛰守荒郊,空叹年华逝去的无奈和愁苦之情B项正确C项,下阕表面用蜀国宫女之多来表现杜鹃花之繁,实则暗用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表达对统治者耽于荒淫享乐、不思收复失地以致山河沦陷的悲愤之情,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C项错误D项,花开无主,只有真的珍惜之人才能真正拥有它此处的“花”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记取”带有告诫意味,结尾处自问自答将珍惜之意抒发得淋漓尽致D项正确E项,“营造出凄风苦雨的意境”分析错误下阕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山花烂漫的景象,象征的是南宋朝廷歌舞升平的假象E项错误故答案为C、E项
2.
①意象运用疏密有致词的开篇使用了百紫千红的密集型意象与暮春时节只有杜鹃和海棠盛开的疏朗意象搭配,颇有韵致
②将象征性意象与描述性意象叠加使用“杜鹃”既是描述性意象,又是象征性意象根据本词的词名可知本词内容是写杜鹃花,但“杜鹃声苦不堪闻”又指杜鹃鸟,因此词中的“杜鹃”既可指杜鹃花,又可指杜鹃鸟,还象征望帝杜宇“百紫千红”是描述性意象,它们的叠加使用,丰富了词作的意蕴【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上阕先写到了春天的“百紫千红”,用繁密的意象与下文的杜鹃及海棠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杜鹃花的与众不同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是诗人为了使情思具体化,而借助的一些鲜明、生动的形象,如以“春水”喻“愁:象征性意象是间接的,一般指代表着特定含义的意象,如“菊花”象征归隐,“杜鹃”象征望帝杜宇等描述性意象是指在诗歌中,作者为了营造某种意境或渲染某种情感而极力铺陈的一些意象答题时,我们首先要找出意象,然后根据意象的内涵进行分析如“百紫千红”指自然界的花卉,是描述性的意象而“杜鹃”的含义则非常丰富,既实指,又虚指明确了意象的特点,再结合词作内容具体分析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XX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一一物的内在神韵、品格一一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
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
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
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思乡类月亮、鸿雁、杜鹃、斜阳;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等
二、韩愈《晚春》与韩愈《春雪》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晚春》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春天即将结束,花草树木各逞姿色,争芳斗艳B.《春雪》中“惊”字透露了人们盼望春色的急切心情,二月刚见草芽也令人吃惊、失望C.前诗虚写雪,写出了杨花榆荚的洁白轻盈;后诗写雪实中有虚,使雪美丽而有灵性D.两首诗描写了不同的春景,无论盼春惜春,都能领略到诗人乐观向上的情绪
2.韩愈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请结合《晚春》和《春雪》的最后两句谈谈韩愈诗歌的“奇
二二、韩愈《晚春》与韩愈《春雪》【答案】
1.B【解析】B.“失望”错误,诗中的“惊”理解为“失望”与诗意不符,应该是“惊讶”与“惊喜”之意,“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意思是二月初惊讶于草芽不畏寒冷,“惊喜”于“草芽”带来春色
2.1见解新奇
①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看到杨花榆荚飘零的情形却没有伤春之情,反而赞美它们惜时进取的勇气
②春天雪花飞舞,本来应该使人失望凄苦,在诗人的笔下,春雪却善解人意,特意为人们装点春色,十分可爱2想象奇特
①诗人把杨花榆荚飘零的情形想象成雪花飞舞,表现了杨花榆荚的洁白和轻盈
②白雪在庭树间飞舞,好像要让人们看到春花烂漫的美景,把雪写得美丽而富有情趣【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抓住题干中“奇”字,然后结合两首内容具体分析如何体现“奇二第一首《晚春》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最后两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诗人想象奇特,在百花斗芳争艳的时候,没有香味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杨花、榆荚人格化,把人与花糅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在诗人的笔下竟然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诗人把杨花榆荚飘零的情形想象成雪花飞舞,表现了杨花榆荚的洁白和轻盈诗人看到寓示春天将尽的杨花、榆荚满天飞舞,不但没有伤感之情,还赞美它们惜时进取的勇气第二首《春雪》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特别是最后两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
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晚春》全诗和《春雪》的最后两句从诗人“见解”和“想象”两个方面回答韩愈诗歌的“奇”之所在【注释】韩愈《晚春》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杨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解知道【译文】韩愈《晚春》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赏析】韩愈《晚春》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注释】韩愈《春雪》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初刚刚惊新奇,惊讶嫌嫌怨;怨恨故故意【译文】韩愈《春雪》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赏析】韩愈《春雪》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